土木结构工程中模块化建筑的设计与施工技术探讨
王云峰 王戈
身份证号:210112199307242815 身份证号:21011219881205284X
引言
模块化建筑在土木结构工程领域意义深远。它突破了传统施工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大幅缩短建设周期,降低人力与材料浪费。同时,工厂化生产保障了建筑质量稳定性,减少现场作业带来的环境污染。此外,模块化设计灵活,便于改造与拆卸,为建筑的可持续利用与城市更新提供了创新思路。
一、土木结构工程中模块化建筑存在的问题
(一)模块化单元运输与吊装难度大
模块化单元通常体积庞大、重量可观,对运输车辆的承载能力与行驶稳定性要求极高,且道路状况、限高限宽等因素都可能影响运输进程。而在吊装环节,精准定位与安全安装难度大,需要专业的大型吊装设备及熟练的操作人员,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模块损坏,影响整个建筑的施工进度与质量。
(二)设计与施工标准不统一
由于缺乏全国性、系统性的统一规范,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在设计理念、模块尺寸、连接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施工时难以实现无缝对接。这不仅增加了施工难度和成本,还可能影响建筑的结构安全与整体性能。而且,标准不统一也不利于模块化建筑的大规模推广和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结构连接与整体稳定性问题
模块化建筑由多个独立模块拼接而成,各模块间的连接节点是关键薄弱环节。若连接方式不合理、连接强度不足,在遭遇地震、强风等外力作用时,模块间易出现松动、位移甚至分离,严重影响建筑整体稳定性。而且,不同模块的力学性能差异也可能导致应力集中,进一步威胁结构安全,制约模块化建筑的广泛应用与长期可靠使用。
二、土木结构工程中模块化建筑设计的优化策略
(一)采用轻量化材料与标准化生产
在土木结构工程模块化建筑设计优化中,采用轻量化材料与标准化生产是极为有效的策略,例如,以文化创意园区内的模块化办公建筑群为例。该建筑群在规划之初,就确定了运用轻量化材料与标准化生产的思路。设计团队摒弃了传统厚重的建筑材料,选用新型的高强度铝合金框架搭配轻质复合板材作为模块主体结构。铝合金框架不仅强度高,能满足建筑受力要求,而且重量大幅减轻,极大降低了模块化单元在运输和吊装过程中的难度与成本。轻质复合板材则具有隔热防火、隔音等优良性能,提升了建筑的使用舒适度。在生产环节,严格遵循标准化原则。从模块的尺寸规格到内部管线布局,都制定了统一的标准。所有模块在工厂内按照标准流程进行批量生产,确保每一个模块的质量稳定、尺寸精准。到达施工现场后,这些标准化的模块能够快速、精准地拼接组装,就像搭积木一样,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
(二)推动模块化建筑规范与标准完善
在土木结构工程里,推动模块化建筑规范与标准完善至关重要,例如,沿海城市新兴的生态住宅区建设就是有力例证。该生态住宅区在规划之初,模块化建筑作为主要建设形式被提出,但当时相关规范与标准尚不完善,给设计和施工带来诸多困扰。不同设计团队对模块的划分、连接方式等理解不一,导致设计方案五花八门;施工环节中,因缺乏统一标准,模块的加工精度、安装工艺等参差不齐,不仅影响施工进度,还对建筑质量埋下隐患。为解决这些问题,当地建设主管部门联合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以及众多建筑企业,共同开展模块化建筑规范与标准的制定工作。他们深入调研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经过多轮研讨和修订,最终出台了一系列涵盖设计、生产、施工、验收等全流程的规范与标准。在新标准的指引下,住宅区的模块化建设顺利推进。设计有了统一依据,模块划分更合理、连接更科学;施工环节严格遵循标准,模块加工精度和安装质量大幅提升。如今,这个生态住宅区已成为当地模块化建筑的标杆,其完善的规范与标准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借鉴,有力推动了模块化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优化模块化连接节点设计
在土木结构工程的模块化建筑领域,优化模块化连接节点设计是提升建筑整体性能的关键,例如,城市中心的高端商业综合体建设便是成功范例。该商业综合体采用模块化建造方式,旨在缩短工期、减少现场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然而,初期设计时,模块间的连接节点采用传统方式,存在连接强度不足、抗震性能差等问题,难以满足商业综合体对结构安全的高要求。为解决这一难题,设计团队深入研究,创新优化连接节点设计。他们摒弃了单一的连接形式,采用多种连接方式相结合的策略。在水平方向,运用高强度螺栓连接与焊接相结合,增强模块间的横向稳定性;在垂直方向,设计特殊的卡槽式连接结构,配合抗震缓冲装置,有效提升建筑的抗震能力。同时,对连接节点进行精细化设计,优化节点构造,减少应力集中现象。经过优化后的连接节点,在后续施工过程中展现出卓越性能。模块拼接精准、快速,结构整体稳定性显著增强。商业综合体建成后,历经多次极端天气和模拟地震测试,均未出现连接节点损坏或结构安全问题,为商业运营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模块化建筑连接节点设计提供了优秀借鉴。
三、土木结构工程中模块化建筑的施工技术探讨
在土木结构工程里,模块化建筑施工技术的运用对项目推进至关重要。施工前,需精准规划场地,合理布局运输通道与吊装区域,保障模块顺利进场与就位。吊装环节,要依据模块重量、尺寸,选用适配吊装设备,严格把控起吊速度与角度,防止模块变形损坏。拼接时,运用高精度定位技术确保模块精准对接,采用可靠连接工艺,如焊接、螺栓连接等,保证结构稳固。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控施工过程,及时调整参数,保障模块化建筑施工高效、安全、优质完成。
结论
模块化建筑作为土木工程绿色转型关键方向,虽存在运输吊装难、标准不统一、连接稳定性差等问题,但通过采用轻量化材料与标准化生产、推动规范标准完善、优化连接节点设计等设计优化策略,以及精准规划场地、合理吊装拼接、信息化监控等施工技术,有效提升了建造效率与质量,保障了建筑安全稳定,为土木结构工程模块化建筑的广泛应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蒋思静, 陈达书. 土木建筑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设计探析[J]. 中华建设, 2025, (02): 89-91.
[2]高建常. 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问题与解决路径探究[J]. 科技资讯,2024, 22 (16): 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