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小衔接背景下数学学习活动创新研究

作者

杨蔓莉

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幼儿园 530001

摘要:幼小衔接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特别是在数学学习方面,学生面临着从幼儿园以游戏为主的学习环境到小学以系统知识传授为主的学习环境的转变。本研究旨在探讨幼小衔接背景下数学学习活动的创新策略,以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并提高数学学习效果。通过对现有问题的分析,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设计,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研究结果显示,创新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幼小衔接;数学学习活动;创新研究;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

一、引言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在教育内容、方法、环境等方面的互相连接和过渡。这一阶段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数学学习方面,学生需要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学习方式和知识体系。然而,由于幼儿园与小学教育模式的差异以及学生个体认知发展的不均衡,幼小衔接阶段的数学学习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创新数学学习活动,以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幼小衔接背景下数学学习活动现状分析

(一)幼儿园与小学数学教育模式的差异

幼儿园阶段,数学教学主要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进行,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初步的数学概念。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掌握上较为浅显,但具有趣味性和生活性。而进入小学阶段后,数学教学更加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概念、性质、定理等,这种转变使得部分学生在适应新的学习方式时感到力不从心。

(二)学生个体认知发展的不均衡

幼小衔接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生能够迅速适应小学数学学习,而有的学生则难以跟上教学进度。这种差距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还可能对他们的未来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与教学方法单一

在我国,教育资源分配存在一定的不均衡现象,特别是在城乡、地区之间。这种不均衡可能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差距,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此外,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过于注重讲授法,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

三、幼小衔接背景下数学学习活动创新策略

(一)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课程设置

1.均衡分配教育资源

教育管理者应科学分配教育资源,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必要的支持。特别是在城乡、地区之间,应加大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育投入,缩小教育资源差距。

2.优化数学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以适应他们的学习需求。在幼小衔接阶段,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过渡性的数学课程,帮助学生逐步适应小学的数学学习。同时,课程设置应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避免知识断层。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采用游戏化教学

游戏化教学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特点。在幼小衔接阶段,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和好奇心。例如,可以设计一些数学益智游戏、数学拼图游戏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

2.实施分层教学

针对学生个体认知发展的不均衡,可以实施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学习内容和难度。这样可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发展,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3.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例如,可以制作一些数学动画、数学微课等,让学生在观看中学习数学知识。同时,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在线辅导和答疑,提高教学效果。

(三)注重能力培养,提升数学思维品质

1.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在幼小衔接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设计一些逻辑推理题、数学游戏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如分类、比较、归纳等,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2.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幼小衔接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可以让学生计算家庭开支、测量物品尺寸等,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策略的训练,如尝试法、逆推法等,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未来学习的重要基础。在幼小衔接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自主完成数学作业等方式,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方法的训练,如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等,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全面发展

1.多元化评价方式

评价体系应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在幼小衔接阶段,可以采用笔试、口试、实践操作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发展水平。同时,还可以将学生的日常表现、学习态度等纳入评价体系,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2.注重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是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评价方式。在幼小衔接阶段,应注重过程评价。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记录学生的学习表现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所在。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过程评价的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强化激励性评价

激励性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的一种评价方式。在幼小衔接阶段,应强化激励性评价。可以通过表扬、奖励等方式,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努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让他们在评价中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四、案例分析

案例一:数学游戏在幼小衔接中的应用

某幼儿园大班在数学教学中引入了数学游戏。教师设计了“数字接龙”“图形拼图”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通过这些游戏,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还培养了他们的数学兴趣和好奇心。同时,这些游戏还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该班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案例二:分层教学在幼小衔接中的应用

某小学一年级在数学教学中实施了分层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将他们分为不同的层次,并为他们提供了适合的学习内容和难度。通过分层教学,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发展。同时,教师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该班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升。

五、结语

本研究探讨了幼小衔接背景下数学学习活动的创新策略。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和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努力,可以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并提高数学学习效果。然而,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样本量有限、研究方法单一等。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量、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深入探讨,为幼小衔接背景下的数学学习活动创新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

六、参考文献

[1]李红婷,李梦迪.幼小衔接阶段数学学习准备与小学数学学业成就的关系:数感的中介作用[J].教育导刊(下半月),2024(03):21-27.

[2]郭力平,黄双,.幼小衔接阶段数学学习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研究[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3,52(02):103-110.

[3]李玲.幼小衔接数学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天津教育,2023(09):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