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视角下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微课程的初步探索与实践
唐俊杰
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邮编 510630
一、背景:积极心理品质微课开发的必要性与优势
在教育信息化2.0 背景下,微课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然而,当前多数微课聚焦学科知识讲解,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不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明确要求拓展心理教育渠道,而微课短小精悍、场景化呈现特点,恰好能弥补传统心理课堂的时空限制。积极心理品质微课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生活化情境,将抽象的心理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动画故事,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例如,用动画演示“情绪小怪兽”管理愤怒的方法,比单纯说教更易引发共鸣。此外,微课的可重复性与共享性,能推动优质心理教育资源跨校流通,助力教师从“微课学习者”向“制作者”转型,最终构建“共学、共享、共建”的心理教育生态。
二、微课制作路径:从设计到落地的四步法(以一个课例为例)
1. 内容提炼与脚本设计
调研发现 72% 小学生因“玩具争夺”引发情绪失控,选取绘本故事《菲菲生气了》中“姐姐抢玩具”场景作为教学内容,使用DeepSeek等AI工具生成基础脚本,再与AI对话优化逻辑,重新设计一个“玩具总动员”微课程。
2. 动画制作与场景搭建
采用“即梦AI”生成快速搭建场景,搭建“生气爆发→积极暂停区 $$ 回应需求”三幕剧主要场景,结合场景的动态元素以及后期的旁白,生成多节的微课视频片段,也可根据需求用万彩动画、优芽动画内置素材库快速搭建场景。
3. 交互设计与技术融合
嵌入选择题、拖拽游戏等互动环节,例如小安和小德两位故事主人翁在争抢玩具时,面临分支剧情,学生点击“情绪选择按钮”触发不同剧情结局,画面以情绪温度计来具化情绪状态,选A(升温):触发“情绪风暴”的结局;选B(降温):展示“看向窗外绿绿葱葱”的草地动画,同步显示呼吸节奏图与沟通话术。最后,通过魔珐有言平台创建数字人导师“小芯老师”,实现语音提问互动(如提问引导或帮助看见生气情绪背后需求,提供积极暂停区调试情绪,提供方法更好回应情绪需求)。借助多软件协同和渲染,增强观看的代入感,最终达到让“人物”活起来,让“情景”动起来,让“知识”学起来。
4.精准优化和合成情景
后期用剪映将第二点的动画片段与第三点的交互环节合并,通过“剪辑”功能调整片段顺序,添加“模糊转场”平滑场景切换。使用“音频分离”功能调整背景音乐与旁白音量平衡,通过“文本朗读”生成角色对话语音。利用“自动字幕”一键生成同步文本,手动校对后嵌入画面,生成完整的微课。跟随小安和小德脚步学会“积极暂停”和“回应需求”,那些原本因玩具争吵的眼泪,渐渐变成一起深呼吸后分享的欢笑——这便是技术赋能教育的温度:让每个情绪爆发的瞬间,都成为成长的契机。
三、未来展望:技术赋能下的心理微课创新
随着 AR/VR 技术成熟,心理微课可构建虚拟心理实验室,例如让学生在 VR 场景中体验“压力岛”冒险,通过肢体动作解救被焦虑困住的伙伴,实现沉浸式情绪调节训练。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将推动微课个性化,系统通过分析学生答题数据,自动推送定制化心理练习(如正念呼吸引导视频)。更值得期待的是,构建心理微课版权保护与激励智能体系,教师通过分享优质课程获得积分,兑换专业发展资源,形成“创作-共享-成长”的良性循环。希望心理微课将超越“课程”形态,成为学生随身携带的“心灵成长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