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档案数字化转型中电子档案的长期保存策略及安全性保障研究

作者

侯钦璐

身份证号:320829198309231235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渗透,档案管理进入数字化转型阶段。电子档案以数字形式记录信息,涵盖多种类型,广泛应用于各领域。截至 2024 年底,我国各级综合档案馆电子档案归档量年均增长 28% ,数字化率超 75%< 。但电子档案长期保存与安全面临考验,一方面存储载体有物理损耗风险,技术迭代易致格式失效;另一方面网络攻击等安全威胁频发。因此,探索保存策略与保障体系是档案数字化转型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

二、电子档案长期保存与安全的核心制约因素

2.1 技术层面制约

技术迭代加速是首要障碍,电子档案读取依赖特定软硬件,技术更新周期缩短使早期档案易成“ 不可读” 数据。且电子档案格式繁多不统一,部分私有格式难兼容。同时,存储技术有局限,磁、光存储介质及云存储都增加了保存不确定性。

2.2 管理层面不足

档案管理机制不完善加剧保存风险。部分单位缺乏专业团队,管理人员技术素养不足,导致数据备份和迁移问题。电子档案全生命周期管理有漏洞,各环节缺乏标准流程,如未建立定期检测制度,错失补救时机。

2.3 安全层面威胁

网络环境复杂使电子档案面临多重安全风险,包括数据泄露、篡改、病毒感染和人为误操作风险,会造成信息安全事故和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电子档案的长期保存策略

3.1 技术适配策略:格式标准化与技术迁移

推行电子档案格式标准化,优先采用开放格式,建立格式转换机制。实施技术迁移策略,定期迁移电子档案至新平台,采用“ 双轨制” 验证确保数据完整准确。如某省档案馆每 5 年开展大规模技术迁移并校验数据。

3.2 管理优化策略: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理

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全程管控电子档案。形成阶段规范生成标准;归档阶段采用“ 双套制” 或多份备份;保管阶段建立定期检测制度;利用阶段实施访问权限控制;销毁阶段采用安全销毁方式。同时,加强管理团队建设,开展技术培训。

3.3 存储备份策略:多元化存储与异地备份

采用“ 本地 + 异地 + 云存储” 的多元化存储模式。本地存储用于日常访问,配置冗余备份;异地备份用于灾难恢复,定期同步数据;云存储作为补充,选择可靠服务商并明确安全责任。如某大型企业采用“ 本地磁盘阵列 + 异地磁带库 + 公有云” 架构防控存储风险。

四、电子档案的安全性保障体系

4.1 预防体系:源头防控与访问控制

建立源头防控机制,从技术与管理两方面阻断安全威胁。技术上,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防御系统(IPS)等网络安全设备,过滤恶意网络流量;安装杀毒软件与终端安全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并清除病毒、木马等恶意程序;采用加密技术,对电子档案进行存储加密(如AES-256 加密)与传输加密(如 SSL/TLS 加密),确保数据即使被窃取也无法解读。管理上,实施严格的访问权限管理,基于 “ 最小权限原则”为不同岗位人员分配访问权限,采用 “ 用户名 + 密码 + 动态令牌” 的多因素认证方式,防止非法登录;建立操作日志制度,记录所有人员对电子档案的访问、修改、删除等操作,实现全程可追溯。

4.2 监控体系:实时监测与智能预警

构建电子档案安全实时监控系统,实现风险的动态感知与智能预警。通过部署数据审计工具,实时监测电子档案的访问行为、数据传输流量及存储状态,一旦发现异常操作(如批量下载、频繁修改)或异常流量,立即触发预警机制,通过短信、邮件等方式通知管理人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历史安全数据进行分析,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提前识别潜在的安全威胁,如预测存储载体的老化时间、识别可疑的网络攻击模式等。例如,某市政府档案管理系统引入智能监控平台后,成功识别并拦截了 12 起异常访问行为,提前预警了 3 块即将损坏的存储硬盘,有效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率。

4.3 应急体系:灾难恢复与应急响应

制定完善的电子档案安全应急预案,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快速恢复数据。预案需明确应急组织机构、应急响应流程、应急处置措施及责任分工,涵盖病毒攻击、数据泄露、存储载体损坏、自然灾害等多种场景。建立灾难恢复机制,根据电子档案的重要程度划分恢复优先级,制定不同的恢复目标(RTO,恢复时间目标)与恢复点目标(RPO,恢复点目标),重要档案的 RTO 应控制在 4 小时以内,RPO 应控制在 1 小时以内。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模拟各类突发事件,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与团队的应急处置能力,及时发现并完善预案漏洞。例如,某科研机构每半年开展一次应急演练,模拟勒索病毒攻击场景,通过异地备份数据成功在 3 小时内恢复了所有电子档案,验证了应急体系的有效性。

五、实践案例与效果分析

某省档案馆在档案数字化转型中,针对电子档案长期保存与安全问题,实施了系列措施:推行 PDF/A、TIFF 等标准格式,每 3 年开展一次技术迁移;构建 “ 本地磁盘阵列 + 异地备份中心 + 政务云” 的三元存储体系;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及数据加密系统,建立智能安全监控平台;制定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与应急处置预案。实施 1 年后,效果显著:一是电子档案可读性显著提升,历史遗留的 2 万余件非标准格式档案全部完成格式转换,可读取率达 100% ;二是存储可靠性增强,未发生一起因存储载体损坏导致的数据丢失事件;三是安全风险有效可控,成功拦截 8 起网络攻击,未发生数据泄露事故;四是管理效率提高,电子档案检索时间从平均 15 分钟缩短至 2 分钟以内,应急响应时间从 24 小时缩短至 4 小时以内。

六、结论

电子档案的长期保存与安全性保障是档案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任务,需从技术、管理、安全多维度协同发力。通过格式标准化、技术迁移、全生命周期管理及多元化存储等策略,可有效解决电子档案长期保存难题;借助预防、监控、应急一体化的安全保障体系,能全面抵御各类安全威胁。

参考文献

[1]徐毅,孟荣荣,刘玮晗,等.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电子档案及文件可信管理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25,(07):15-17.

[2]龙黎,彭月玉.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电子会计档案管理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5,28(14):118-120.

[3]陈世赢.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电子会计档案平台建设应用研究[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25,(06):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