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分析

作者

王玮 范思齐 刘富超

德才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青岛 266101

摘要: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作为现代建筑工程的核心形式,其施工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效率。本文聚焦其发展现状与技术要点,分析指出当前应用广泛但存在节点处理复杂、裂缝控制不足等共性难题,需强化绿色建造与高效施工工艺。施工技术的科学管理与标准化作业是降低质量通病风险、保障工程安全的核心路径。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技术;质量控制;模板工程

引言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因其良好的抗震性能与空间适应性,在高层建筑、公共设施等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工程规模扩大与功能需求复杂化,结构节点钢筋密集、混凝土裂缝控制等技术难点日益凸显,施工中易引发质量缺陷与安全隐患,针对地基处理至结构节点的关键环节探索技术创新与工艺革新,对实现工程质量提升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1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发展现状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作为现代建筑中最广泛应用的结构形式,因其良好的力学性能、耐久性和施工便捷性,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该结构体系在高层建筑、商业综合体、住宅小区、工业厂房以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广泛应用,并不断结合新材料、新技术,推动建筑行业向更加高效、绿色和智能的方向发展。从材料角度来看,高性能混凝土和高强钢筋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同时也降低了材料消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此外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逐步推广,通过工厂预制和现场装配的方式,不仅缩短了施工周期,还有效减少了施工过程中的污染和资源浪费,与此同时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的融合,如BIM技术、智能监测系统等,使得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施工及运维管理更加精确和高效,提高了工程质量和安全性。在抗震性能方面,现代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不断优化抗震设计,采用阻尼器、隔震支座等措施,增强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此外,绿色建筑理念的推动促使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向节能、环保方向发展,如使用再生混凝土、优化结构设计减少碳排放等,然而该结构体系仍然面临一定挑战,如材料成本上升、施工质量控制难度较大等问题,因此,未来需进一步加强新材料研发、提升施工技术水平,并结合智能建造技术,提高建筑的整体性能和经济性,总体而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发展趋势是向着更加安全、经济、环保和智能化的方向不断前进,以满足现代建筑行业对高质量结构体系的需求。

2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分析

2.1地基处理与基础施工

地基处理与基础施工是框架结构稳定性的根基,其技术核心在于确保荷载均匀传递并适应地质条件。对于软土地基常采用静压桩技术,通过重型机械将预制钢筋混凝土桩体逐节压入土层直至达到持力层深度,过程中需实时监测垂直度以避免偏斜。在砂石或复杂地层中钻孔灌注桩更为适用,通过旋挖设备成孔后吊放钢筋笼,并灌注混凝土形成桩基,成孔时需控制泥浆比例防止塌孔。桩基施工完成后通过承台将多根桩顶连接,承台钢筋需按设计绑扎成网与桩顶预留钢筋焊接固定,随后浇筑混凝土形成整体基础;若为筏板基础,则需大面积支模并分层浇筑,以平衡不均匀沉降。地基施工的关键在于隐蔽验收,需通过静载试验或低应变检测验证桩身完整性及承载力,确保基础与上部结构协同受力。

2.2模板工程设计与安装

模板工程直接影响混凝土成型质量,其设计需综合考虑承载力、刚度及施工便利性。钢模板因强度高、周转次数多常用于标准层结构施工,安装前需根据构件尺寸预拼装并通过螺栓或卡扣固定;铝模板凭借轻便特点,适用于异形结构,但需设计专用支撑体系,安装时需先定位轴线并校准标高,梁底模与柱模通过角钢或对拉螺杆锁紧,楼板模板则按井格状铺设,接缝处用胶带密封防漏浆,支撑系统多采用盘扣式钢管搭设,横纵向间距依据计算确定并设置剪刀撑增强稳定性,浇筑前需全面检查模板垂直度、接缝严密性及支撑牢固度,尤其关注悬挑构件模板的防倾覆措施,拆模时遵循“先支后拆、后支先拆”原则,根据同条件养护试块强度判断拆模时机,避免因过早拆模导致棱角破损或结构变形。

2.3钢筋工程工艺控制

钢筋工程需兼顾力学性能与构造合理性从加工到安装均需精准控制,钢筋调直采用机械冷拉或矫直机处理,确保无弯折;切割与弯曲通过数控设备完成,弯曲半径及角度需符合规范避免冷弯裂纹,连接工艺中套筒灌浆适用于竖向钢筋,通过高强灌浆料填充套筒与钢筋间隙,形成可靠连接;水平钢筋多采用直螺纹连接,使用滚丝机加工丝头后旋紧套筒,需用扭矩扳手检验拧紧度。绑扎时主筋间距通过划线和卡具定位,保护层厚度由塑料垫块或马凳筋控制;梁柱节点区域钢筋密集,需借助BIM深化排布错开锚固位置并增设加强筋,预应力钢筋施工则需按张拉顺序和应力值分级加载,张拉后及时灌浆封锚,隐蔽验收阶段通过尺量检查间距偏差、观察接头质量和拉拔试验验证连接强度,确保钢筋骨架与设计意图一致。

2.4混凝土浇筑及养护技术

混凝土浇筑是框架结构成型的核心环节,技术关键在于保证密实性和整体性,浇筑前需彻底清理模板内杂物并湿润基层以避免混凝土失水过快,通常采用泵送工艺,通过管道将预拌混凝土输送至作业面,施工时遵循“由远及近、分层推进”原则,每层厚度控制在300至500毫米,防止因自重堆积导致模板变形,浇筑过程中重点加强振捣插入式振捣器按梅花形布点快插慢拔确保气泡排出,尤其对边角、预留洞口等薄弱区域反复点振,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需采用斜面分层法降低水化热积聚,并预埋测温元件监控内部温度防止内外温差过大引发裂缝,施工缝的位置通常预留于结构受力较小处,如梁板跨中或柱脚接茬前需凿毛处理并涂刷界面剂增强粘结,混凝土初凝后立即覆盖塑料薄膜或土工布保水,终凝后切换为洒水养护或自动喷淋系统,保持表面湿润不少于7天,冬季施工时还需增加保温措施。后浇带部位需严格封闭养护,延迟浇筑时间不少于45天以减少收缩应力,浇筑前清理浮浆并采用微膨胀混凝土填充密实,整体养护阶段通过覆盖保湿与防风防晒相结合,最大程度避免塑性收缩和温度裂缝确保结构耐久性。

2.5结构节点与施工缝处理

结构节点与施工缝是框架体系中的薄弱环节,需通过精细化施工保障整体协同受力,在梁柱节点区域钢筋纵横交错,施工时需通过BIM模型预先模拟排布顺序,优先绑扎主梁钢筋次梁筋穿插锚入,避免节点区钢筋重叠影响混凝土流动,节点箍筋采用分段焊接或开口箍加拉钩形式,确保箍筋封闭且间距符合设计要求,混凝土浇筑时优先完成柱体浇筑至梁底标高,短暂停滞后再继续梁板施工,防止冷缝形成;梁柱节点处混凝土标号高于梁板时,采用钢丝网分隔不同标号区域,先浇筑高强度混凝土再衔接低标号部分。对于施工缝处理,垂直缝需安装快易收口网或木模拦截,水平缝则通过预留凹槽或插筋增强抗剪能力,二次浇筑前必须清理缝面松动骨料并高压水冲净,涂刷水泥浆或界面剂提升新旧混凝土粘结力。后浇带施工时,两侧结构需设置止水钢板或膨胀止水条,后期封闭需在主体结构沉降稳定后,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并加强振捣养护。针对装配式框架的现浇节点,钢筋套筒灌浆需逐孔注浆并封堵排气孔,灌浆料流动度与强度需严格检测,确保节点传力可靠,各环节通过隐蔽验收和多道质量控制,最终实现节点区域的力学性能与结构整体性。

结束语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技术是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关键,需融合工艺控制与科学管理,地基处理需适应地质特征,模板安装须兼顾刚度与精度,钢筋工程强调精准连接与构造优化,混凝土浇筑养护应确保密实耐久,节点处理则通过精细化工艺保障整体性各环节均需严格技术交底、过程监测及隐蔽验收,结合现代工艺如BIM深化设计、自动化监测等,提升施工效率与结构性能。

参考文献

[1]刀勇.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技术研究[J].建材发展导向,2024,22(11):71-74.DOI:10.16673/j.cnki.jcfzdx.2024.0332.

[2]曾祥忠.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技术[J].中国高新科技,2020,(04):52-53.DOI:10.13535/j.cnki.10-1507/n.2020.04.19.

[3]闫冲.预制全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8,(24):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