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
徐秋云
成都市龙泉驿区龙华小学校
引言
在教育信息化 2.0 时代,信息技术凭借其直观性、互动性、便捷性的特点,成为推动学科教学变革的重要力量。小学数学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运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础学科,面临着抽象知识教学难、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等现实挑战。信息技术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动态图像,将枯燥的练习转化为趣味化的互动活动,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新活力。然而,当前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存在应用形式化、与教学目标脱节、过度依赖技术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价值。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向
(一)辅助知识直观化教学
信息技术可将小学数学中抽象的概念、定理转化为直观可感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本质。对于几何图形、空间位置关系等抽象内容,通过多媒体动画、3D 模型等形式,动态展示图形的构成、变换过程,如三角形的拼接、圆柱体的展开等,让学生直观观察图形特征与空间结构;对于数量关系、运算原理等知识,利用思维导图、动态演示课件,清晰呈现知识间的逻辑关联,如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四则运算的步骤分解,降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难度,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数学认知框架。
(二)丰富课堂互动形式
信息技术能够创新小学数学课堂的互动模式,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借助在线答题系统、互动白板等工具,教师可实时发布练习题,学生通过终端设备提交答案,系统快速统计答题结果,教师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针对共性问题重点讲解;引入数学游戏化教学平台,设计闯关答题、小组竞赛等趣味互动活动,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场景,如通过 “ 数字拼图”游戏巩固数的认识,通过 “ 图形分类” 游戏强化几何概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增强课堂互动的趣味性与有效性。
(三)支持个性化学习
信息技术可为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提供技术支撑,满足学生差异化学习需求。通过课前预习检测系统,教师发布分层预习任务,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薄弱点,据此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利用在线学习平台,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推送适配资源,基础薄弱学生侧重基础知识巩固类资源,如微课视频、基础练习题,能力较强学生侧重拓展提升类资源,如数学思维训练题、拓展阅读材料;借助智能作业批改系统,自动批改基础性作业,针对学生的错误点推送针对性讲解与同类练习题,帮助学生精准突破学习难点,实现 “ 因材施教” 。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应用目标与教学需求脱节
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缺乏对教学目标的精准把握,导致技术应用与教学需求脱节。过于追求技术形式的新颖性,如过度使用动画、视频等元素,却未围绕教学重点设计内容,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选择的信息技术工具与教学内容不匹配,如在简单的计算题教学中使用复杂的 3D 建模软件,不仅无法提升教学效果,反而增加教学负担,使得信息技术沦为 “ 装饰” ,未能真正服务于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核心目标。
(二)教师技术应用能力不足
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制约技术价值的发挥。一方面,教师对信息技术工具的操作不熟练,如无法熟练运用互动白板的批注、绘图功能,无法有效管理在线教学平台的互动环节,影响教学流程的顺畅开展;另一方面,教师缺乏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设计能力,难以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设计科学的技术应用方案,多停留在 “ 传统教学 + 技术工具” 的浅层应用层面,无法实现技术与教学的有机融合。
(三)过度依赖技术忽视教学本质
部分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过度依赖信息技术的现象,忽视了教学的本质需求。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度依赖课件演示,减少了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弱化了课堂的情感互动;在知识讲解环节,完全依赖视频、动画替代教师的引导与启发,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缺乏独立思考与探究的机会;作业布置与批改过度依赖智能系统,教师未能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问题进行深度分析与人工辅导,导致教学过程缺乏人文关怀,影响学生数学思维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优化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效果的策略
(一)立足教学目标,精准选择技术工具
以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为核心,科学选择与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先明确教学重点、难点与学生的认知需求,再据此筛选适配的信息技术工具与资源,确保技术应用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在几何图形教学中,选择动画演示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图形变换;在应用题教学中,选择思维导图工具梳理数量关系。同时,控制技术元素的使用频率与复杂度,避免形式大于内容,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突破教学难点、提升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二)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通过多元化培训与实践,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育部门与学校定期组织专题培训,内容涵盖信息技术工具操作、教学融合设计、资源开发等方面,如开展互动白板教学应用培训、微课制作培训;搭建教师交流平台,组织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享会、教研活动,鼓励教师相互学习借鉴,总结优秀应用经验;支持教师参与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课题研究,推动教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能力,逐步形成 “ 懂技术、会教学、善融合” 的专业素养。
(三)平衡技术应用与教学本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把握信息技术的应用尺度,实现技术与教学本质的平衡。课堂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手段,而非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与思维引导,在使用技术工具演示知识后,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作业设计与批改中,智能系统与人工辅导相结合,智能系统处理基础性、重复性工作,教师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问题进行深度分析与一对一辅导;关注学生的线下实践与动手能力,如通过实物操作理解几何图形,避免过度依赖线上资源,确保教学过程兼顾技术优势与教学本质需求。
结束语
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通过辅助知识直观化教学、丰富课堂互动、支持个性化学习,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面对应用中存在的目标脱节、能力不足、过度依赖等问题,通过立足教学目标精准选工具、提升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平衡技术与教学本质,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申怡冰.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4, (18): 49-52.
[2]尉家松.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合应用分析[J]. 学周刊,2021, (23): 25-26.
[3]陈燕.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 新课程, 2021,(22):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