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MHz连续频谱在配电自动化终端数据传输中的应用性能分析
陆天然 张峻源 陶一铭
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引言
智能电网发展推动配电自动化迈向更高水平,终端数据实时、准确传输成为核心需求。230MHz 连续频谱作为电力专用通信频段,具备资源稳定、穿透能力强等优势,在配电自动化通信中广泛应用。然而,复杂电网环境与多样化业务需求对其传输性能提出挑战。传输速率受限、抗干扰能力不足等问题影响数据传输效率与可靠性。探究 230MHz连续频谱在配电自动化终端数据传输中的性能表现,提出优化方案,对保障智能电网稳定运行、推动电力通信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性能问题呈现
在配电自动化终端数据传输的实际应用中,230MHz 连续频谱所固有的性能局限性,在复杂的运行环境下日益凸显。从传输速率角度分析,该频段的带宽限制构成了显著的技术瓶颈。伴随智能电网建设的深入推进,接入配电系统的终端设备数量呈现指数级增长态势,涵盖从广泛部署的智能电表到变电站内部的各类监测装置。这些设备均需依赖有限的频谱资源进行数据传输。在负荷峰值时段,当海量终端设备并发发起数据采集与传输请求时,有限的信道带宽极易导致拥塞,致使数据传输速率显著降低。由此,对实时性要求极高的电力负荷数据及设备状态信息,因传输延迟而无法及时送达控制中心,直接影响了电网调度决策的精准性与时效性,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构成潜在风险。
在抗干扰性能方面,230MHz 频段通信链路表现出显著的脆弱性,易受外部干扰影响。在工业生产集中区域,电机、变频器等设备运行产生的宽谱电磁噪声,会劣化230MHz 频段的信噪比。此外,广播电视信号发射塔附近存在的强同频或邻频信号干扰,亦会破坏数据传输链路的稳定性。这些外部干扰因素会导致数据传输误码率上升,降低数据传输可靠性,使配电自动化系统依赖的实时监测与远程控制功能失效风险增加,降低电力系统的安全性。
二、优化策略实施
为有效解决230MHz 连续频谱在配电自动化终端数据传输中面临的性能瓶颈,需构建多维度的系统性优化方案。在频谱资源利用层面,可采用动态频谱分配(DSA)技术。该技术基于不同时段、区域的实时业务需求与信道状态,动态调整频谱资源分配策略。相较于固定频谱分配模式(其静态分配特性易导致低负载时段频谱闲置与高峰时段资源拥塞),DSA 技术通过持续监测信道占用状态,在用电负荷较低、数据传输需求较小的区域回收空闲频谱,并动态重分配给高需求区域。此机制有效缓解了高峰时段的带宽瓶颈。进一步地,结合频谱感知技术主动探测并识别可用的空闲频谱片段,可扩展有效传输带宽。DSA 与频谱感知技术的协同应用,显著提升了整体频谱资源利用效率。
1. 优化频谱资源利用率:
采用动态频谱分配(DSA)技术以提升频谱效率。该技术可依据不同时段、区域的业务需求与实时信道状态,动态调整频谱资源分配。相较之下,传统的固定频谱分配模式缺乏灵活性,易导致频谱资源在低负载时段闲置,而在高峰时段拥塞。DSA 技术通过实时监测信道占用情况,在用电负荷较低、数据传输需求较少的区域回收闲置频谱,并将其动态重分配给高需求区域,从而缓解拥塞,提升有效带宽。结合频谱感知技术,主动探测并识别可用的空闲频谱片段,进一步扩展可用传输带宽。动态频谱分配与频谱感知协同作用,可显著提升频谱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
2. 增强抗干扰能力:
应用自适应调制编码(AMC)技术以应对信道质量波动。该技术能够根据实时信道状态(如信噪比),动态选择最优的调制阶数和编码速率。在信道条件良好时,采用高阶调制和高码率以提升吞吐量;在信道条件恶化或干扰增强时,则切换至低阶调制和高冗余编码方案,优先保障数据传输的鲁棒性和准确性。
集成先进的干扰抑制技术(如高效滤波算法)。这些技术能够有效识别并滤除带外干扰及部分同频干扰,提高接收信号的信干噪比,从而显著降低数据传输误码率。自适应调制编码与干扰抑制技术的协同应用,构建了多层次的防护机制,可增强通信链路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抗干扰能力和数据传输可靠性。
3. 网络覆盖优化:
实施科学的网络规划和部署,通过合理部署中继节点,解决因传输距离过长或物理障碍(如建筑物、地形起伏)导致的信号衰减问题。
基于对地形地貌、建筑物分布及现有信号覆盖的综合分析,优化基站布局,确保覆盖区域连续且无盲区,实现无缝覆盖。同时可引入智能波束赋形天线技术,该技术能够根据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动态调整天线阵列的辐射方向图,将射频能量集中指向目标终端区域。这种空间维度的信号聚焦增强了目标区域的信号强度与质量,尤其在复杂城区或山区等场景下效果显著。
通过上述频谱优化、抗干扰增强和覆盖优化措施的综合应用,可有效保障配电自动化终端设备与控制中心之间数据传输的稳定性、高效性和可靠性。
三、性能提升总结
通过实施一系列系统性的优化策略,230MHz 连续频谱在配电自动化终端数据传输中的性能表现实现了显著提升。在传输速率方面,动态频谱分配与频谱感知协同作用,改变了以往频谱资源利用低效的局面。无论是用电高峰时段的海量负荷数据,还是设备突发异常时的紧急状态信息,都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准确地传输,为电网调度人员提供了及时、全面的决策依据,显著提升了配电网运行的智能化水平与响应速度。
自适应调制编码与干扰抑制技术的协同应用,使得通信链路在复杂多变的电磁环境中展现出强大的适应能力。因外界干扰频繁出现的误码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得到极大保障。稳定的数据传输确保了配电自动化系统能够实时、准确地获取设备运行状态信息,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故障,有效降低了电力系统因通信问题导致的安全风险,为电网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支撑。
结语
尽管优化后的 230MHz 连续频谱在配电自动化终端数据传输中性能显著提升,其潜力仍有待进一步挖掘。面向未来,伴随智能电网建设的深化与通信技术的持续革新,可探索将 230MHz 频谱与 5G、物联网(IoT)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以充分释放频谱资源效能。通过持续优化频谱管理策略、演进传输技术、提升系统智能化水平,该频段将能更好地适应智能电网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为构建高效、可靠的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提供关键支撑。
参考文献:
[1]罗凤章,杨文涛,张天宇,等.配电自动化数据传输有误对配电系统供电可靠性的影响[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8,42(19):10-17.
[2]张斌,张文波.一种适用于配电自动化终端的遥测采样异常数据甄别方法[J].电力安全技术,2023,25(10):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