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利用消防专业知识应对地震救援与防灾减灾分析

作者

任伟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 云南昆明 650200

摘要:地震作为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的自然灾害,往往在短时间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地震救援与防灾减灾工作中,消防队伍作为应急救援的核心力量,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至关重要。消防队伍不仅需要具备快速反应和高效救援的能力,还需在地震预防、灾后重建等环节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利用消防专业知识提升地震救援与防灾减灾的效能。

关键词:消防专业知识;地震救援;防灾减灾

引言:

全球地震活动频繁,地震灾害的频发对人类社会构成了严重威胁,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地震灾害风险较高,历史上曾多次发生重大地震灾害,如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造成了巨大损失。消防队伍作为应急救援的主力军,在地震救援中承担着搜救被困人员、扑灭次生火灾、提供医疗救助等重要任务,地震救援环境复杂多变,救援任务艰巨,消防队伍在应对地震灾害时仍面临诸多挑战,深入研究如何利用消防专业知识提升地震救援与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推广建筑消防设施抗震加固技术,提升建筑物抗震能力

推广建筑消防设施抗震加固技术是提升建筑物抗震能力的重要举措,其核心在于通过科学的设计和施工,增强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从而减少灾害,注重消防设施的抗震设计,确保其在地震中能够正常运作,消防管道、喷淋系统、报警设备等关键设施应采用柔性连接和抗震支架,以减少地震波对其造成的破坏,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也应考虑消防设施的布局,避免因结构变形导致设施失效,加强对现有建筑的抗震加固改造,特别是老旧建筑和人员密集场所。例如,可以通过增设剪力墙、加固梁柱节点、使用高性能抗震材料等方式,提升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还应注重消防设施的日常维护和检测,确保其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在推广抗震加固技术的同时,还需注重技术的标准化和普及化,以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预期效果,应制定和完善建筑消防设施抗震加固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明确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的具体要求,参照国内外先进经验,制定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建筑的抗震加固指南,为相关工程提供科学依据,应加强技术培训和宣传,提高设计、施工和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1]。

2.开展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提高消防队伍应急处置能力

开展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是提升消防队伍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手段,其核心在于通过模拟真实地震场景,检验和优化救援流程,增强队伍的协同作战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注重演练的实战化和多样化,模拟不同类型的地震灾害场景,如建筑物倒塌、道路中断、次生火灾等,以全面检验消防队伍的应对能力。例如,可以通过搭建模拟废墟、设置复杂障碍物等方式,还原地震现场的复杂环境,让消防队员在演练中体验真实的救援压力,加强多部门联合演练,邀请医疗、公安、交通等部门共同参与,提升跨部门协同作战能力,可以模拟大规模地震灾害,组织消防、医疗、通信等多部门联合行动,检验指挥调度、资源调配和现场救援的全流程协作能力[2]。

在演练的基础上,还需注重消防队伍的专业化培训和技能提升,以确保其在实际救援中能够高效应对各种复杂情况,加强地震救援专项技能的培训,如废墟搜救、破拆技术、伤员急救等,确保队员能够熟练掌握各类救援技能,通过与专业机构合作,开展地震救援技术培训班,邀请国内外专家授课,帮助队员掌握先进的救援技术和方法,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队员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冷静并作出正确决策。

3.利用消防无人机技术,快速侦察灾区灾情分布

利用消防无人机技术快速侦察灾区灾情分布是提升地震救援效率的重要手段,其核心在于通过高科技设备的应用,实现对灾区的全方位、实时监测,为救援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无人机具备快速部署、灵活机动的特点,能够在地震发生后迅速飞抵灾区上空,利用高清摄像头、热成像仪和多光谱传感器等设备,实时捕捉灾区的影像和数据,无人机可以在建筑物倒塌、道路中断的情况下,快速获取灾区的地形、建筑损毁程度和人员分布情况,帮助指挥中心全面掌握灾情,无人机还可以搭载通信中继设备,在灾区通信中断的情况下,搭建临时通信网络,保障救援指挥的顺畅进行,无人机建立空中通信基站,实现灾区与外界的实时联系,确保救援指令的快速传达。

在无人机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还需注重技术的集成化和智能化发展,以进一步提升其在灾情侦察中的效能,加强无人机与其他救援设备的协同应用,构建“空天地水”一体化的侦察网络,将无人机与地面机器人、水下探测设备等结合,实现对灾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测,确保灾情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注重无人机数据的智能化处理和分析,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快速提取灾情关键信息,通过AI算法对无人机拍摄的图像进行自动识别,快速定位受困人员、评估建筑损毁程度,并生成灾情报告,为救援决策提供实时支持。

4.配备多功能消防破拆装备,提升地震废墟救援效率

配备多功能消防破拆装备是提升地震废墟救援效率的关键措施,其核心在于通过高效、灵活的装备应用,快速打通救援通道,解救被困人员,多功能破拆装备应具备强大的破拆能力和适应性,能够应对地震废墟中复杂的建筑材料和环境。例如,液压剪、扩张器、冲击锤等设备可以分别用于切割钢筋、撑开倒塌墙体、破碎混凝土,从而快速开辟救援通道,装备的设计应注重轻便性和便携性,以便救援人员在狭小空间和复杂地形中灵活操作。例如,可以采用模块化设计,使装备能够根据任务需求快速组装和拆卸,同时配备便携式动力源,确保在断电情况下仍能正常运作,还应注重装备的多功能集成,使其能够同时满足破拆、支撑、探测等多种需求,开发集破拆、照明、通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救援设备,帮助救援人员在废墟中高效作业[3]。

建立完善的装备管理体系,实现装备的规范化使用和维护,信息化管理平台,实时监控装备的状态、位置和使用情况,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调配资源,加强救援人员的装备操作培训,确保其能够熟练掌握各类破拆设备的使用方法和维护技巧,定期组织实战演练和技术培训,模拟地震废墟环境,让救援人员在真实场景中练习装备操作和团队协作,还应注重装备的技术创新和升级,结合救援实践中的反馈,不断优化装备性能,引入新材料和新技术,提升装备的耐用性和工作效率,同时开发智能化破拆设备,利用传感器和AI技术实现精准操作,通过科学管理和操作培训,不仅可以提高装备的使用效率,还能为地震废墟救援工作提供更加可靠的技术支持。

结语:

地震救援与防灾减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消防队伍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充分发挥消防专业知识和技术优势,可以有效提升地震救援的效率和成功率,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应急救援体系的不断完善,消防队伍在地震救援与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推动地震救援与防灾减灾工作迈上新台阶,为构建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全群丽. 关键时刻,担当作为:消防员携搜救犬们奔赴地震灾区救援 [J]. 中国工作犬业, 2024, (02): 70.

[2]董方钰. 利用消防专业知识应对地震救援与防灾减灾探讨 [J]. 消防界(电子版), 2024, 10 (03): 92-94.

[3]潘文峥,杨晓斌. 生命至上,有力有序开展抗震救灾——甘肃省森林消防总队积极参与临夏积石山6.2级地震救援 [J]. 中国安全生产, 2024, 19 (01):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