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航工程生态护岸材料性能及应用分析
袁航 漆芮宏
长江重庆航道工程局 重庆市 400010
引言
在港航工程中,护岸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生态护岸逐渐成为工程设计的主流方向。本文将对当前使用的生态护岸材料进行系统分析,为今后的选择与应用提供参考。
一、港航工程生态护岸材料的分类
1.1 生态护岸材料的类型
1.1.1 自然材料
自然材料是指未经加工或经过简单处理的天然元素,如石材、木材、植物等。石材因其强度高、耐久性强,被广泛应用于护岸结构中; 木材不仅具备良好的美观性,还能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环境; 植物则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能够有效固定土壤、改善水质。使用自然材料优点在于能够与周围环境形成良好的融合,促进生物多样性,不仅达到护岸目的,还能实现生态修复。
1.1.2 人工合成材料
人工合成材料是指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合成或者加工而成的材料,如复合材料、聚合物等。这类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能,能够在水工工程中展现出多样的形态和结构。在护岸设计中,人工合成材料往往具有更高的强度、耐腐蚀性和灵活性,能够适应更复杂的环境要求。不过,采用这类材料需关注其环境影响,保证不会对水域造成污染。
1.1.3 生物工程材料
生物工程材料则为近年来兴起的一类新型护岸材料。其主要由土工布、土工格栅等复合材料构成,能够在水土保持和生境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这类材料不仅能有效提升护岸的稳定性,还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改善水域的生态环境。生物工程材料通常结合了自然材料的生态功能和人工合成材料的物理特性,是一种更为先进的生态护岸解决方案。
1.2 生态护岸材料的性能参数
1.2.1 物理性能
物理性能是指材料的基础特性,包括密度、抗压强度、抗拉强度等。密度影响材料在水中的浮力和稳定性,过高或过低的密度可能导致护岸结构的不稳固。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则直接关系到护岸在水流冲击、波浪作用下的抵抗能力,尤其是在恶劣天气条件下,护岸材料必须能够承受较大的外力。除了基本的强度指标,材料的耐久性也是重要的物理性能,具有长效耐用性的材料能够有效降低维护成本,延长工程使用寿命。
1.2.2 化学性能
化学性能主要包括材料的耐腐蚀性和耐磨性。生态护岸材料常处于潮湿和水流环境中,化学腐蚀性会受到水质、盐度等因素的影响。耐腐蚀性强的材料能有效抵御化学物质的侵蚀,从而提高护岸的持久性。此外,耐磨性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性能,特别是在水流流速较快的地区,护岸材料需能够抵御水流的磨损,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
1.2.3 生物相容性
生物相容性是指材料在植物和生物生长环境中的适应能力。生态护岸的设计目标之一是改善和恢复水域生态,因此,选择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材料至关重要。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支持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栖息,促进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此外,这类材料对水体的负面影响较小,能有效维护水质和生态平衡。生物相容性的评估需要关注材料对土壤和水体生物的影响,确保其在长时间使用中的生态安全性。
二、生态护岸材料的应用案例分析
2.1 典型港航工程案例
2.1.1 案例一:某港口生态护岸的应用
该案例为某沿海港口的生态护岸工程。在这一项目中,设计团队采用了石材和自然植被相结合的护岸方案。首先,石材作为基础护岸材料,确保了岸体的稳定性和抗冲击能力。随后,设计师在石材缝隙中植入多种本土植物,如芦苇和蒲草,形成自然的生态屏障。这种设计不仅有效固沙,还促进了物种的多样性,为水鸟和其他水生生物提供了栖息空间。通过环境监测,该港口的水质明显改善,同时,周围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有效修复。
2.1.2 案例二:某河流的生态修复工程
在某条遭受污染与侵蚀的河流中,生态修复工程运用了现代生物工程材料,如土工格栅以及生物加筋材料。该项目主要目的是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增强岸边的稳定性。首先,利用土工格栅为土壤提供了支撑,防止水流侵蚀土体。其次,项目团队在格栅上种植了多种水生植物,以促进植物固土和水质净化。经过几个月的应用,河流的流水速度减缓,水位逐渐恢复到自然状态,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尤其是鱼类等水生生物的回归表现出良好的生态恢复效果。
2.2 生态护岸材料的效果评估
2.2.1 环境监测数据
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是评估生态护岸材料效果的基础。通过定期监测水质参数,如水温、pH 值、溶解氧、悬浮物浓度等,能够有效判断护岸材料与周边环境的相互作用。例如,在某港口护岸工程后,数据表明水体的溶解氧含量显著上升,表明水体的自净能力得到改善。此外,监测还发现水中的重金属含量有所降低,这显示了生态护岸材料对水质的自然净化能力。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结论:选用的生态护岸材料不仅有效保护了岸体结构,还提升了水体的生态健康状况。
2.2.2 生态多样性变化
生态多样性是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在生态护岸材料应用后,通过野外调查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可以观察到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个体数量的变化。例如,在某河流的生态修复项目中,监测发现水生植物种类增加,原本稀少的水鸟及鱼儿数量也逐渐恢复。这一变化表明生态护岸技术不仅改善了物理环境,还促进了生物种群的繁荣。此外,类似乡土植物和底栖生物的引入,进一步提升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三、生态护岸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
3.1 新材料的研发
新材料的研发是推动生态护岸技术进步的重要动力。随着环保科技的迅速发展,各种绿色、可再生材料愈发受到关注。例如,生物基复合材料和生态混凝土已开始在护岸工程中应用。这些材料不仅具备优良的力学性能,还能符合生态要求,对水质和周围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小。此外,纳米材料和智能材料的引入,使生态护岸材料能够在响应外界环境变化(如水流、温度)时,调节自身特性,提高工程的适应能力和稳定性。
3.2 标准化及规范化
生态护岸材料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是实现高效、可持续应用的必要条件。目前,国内外尚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造成材料质量不一和应用效果差异。因此,建立相应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显得尤为重要。标准化不仅有助于材料的性能评估和对比,还能为设计师和施工单位提供明确的指导,实现生态护岸设计的科学化和系统化。此外,通过规范化的管理,可以确保生态护岸项目的可实施性和长期有效性,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生态护岸材料在港航工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材料选择及应用可以有效提升港口生态效益,确保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应继续加强研究与开发,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生态保护需求。
参考文献:
[1]陆剑飞,田旭.河道疏浚底泥制备多孔生态护岸材料性能试验[J].净水技术,2024,43(S2): .90-94+107 .
[2]王丽秋.生态型河道演变机理及护岸材料性能试验研究[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24,(02):87-89.
[3]陈丹,杨文健,钟世雄,等.浅谈传统护岸向生态护岸之转变[J].科技资讯,2020,18(02):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