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洪柳霞
中国政法大学
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的重要构成群体,其消费行为不仅反映着个体生活方式,更折射出特定时代背景下社会文化特征。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能力伴随生活水平提升而显著增强,多数消费行为呈现出理性客观特点,但部分非理性的畸形消费现象正悄然滋生。这类消费行为以享乐主义为内核,通过超前消费、攀比消费等形式表现出来,不仅对大学生身心健康与成长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还可能引发家庭经济压力与社会资源浪费等连锁问题[1]。因此,深入剖析这些畸形消费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具有积极现实意义。
1 当代大学生畸形消费的主要表现
1.1 超前消费
在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消费欲望与实际经济能力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超前消费已成为畸形消费的典型表现。超前消费模式以预支未来经济能力为特征,本质是享乐主义思潮在消费领域的具象化。大学生群体对舒适生活与时尚潮流的追求愈发强烈,在饮食、服饰、电子产品、娱乐休闲等领域的支出持续攀升。然而,作为无固定收入的群体,他们往往通过校园贷、信用卡透支等方式满足即时消费欲望,形成"收入滞后于消费" 的失衡状态[2]。超前消费的蔓延与消费主义文化的渗透密切相关。在广告传媒塑造的"精致生活"的幻象中,部分大学生将消费视为提升生活品质的唯一途径,逐渐模糊了需求与欲望的界限。例如,为追逐新款智能手机或潮流服饰,部分学生不顾每月生活费限制,通过借贷平台进行超前消费,最终陷入"以贷还贷"的债务陷阱。
1.2 攀比消费:虚荣心主导的符号化竞争行为
攀比消费在大学生群体中表现为通过物质占有欲展示优越感的畸形心理。年轻人普遍存在的争强好胜心理,在消费领域被异化为对品牌、档次的盲目追逐。许多大学生将消费行为与个人价值划等号,认为拥有高端商品便能获得群体认同与社会尊重。这种心理源于对身份认同的焦虑,当个体在学业、能力等层面缺乏自信时,往往试图通过物质消费构建虚拟的优越感[3]。攀比消费的典型场景体现在社交互动中。比如,在宿舍或班级群体中,若某学生购买了最新款笔记本电脑,其他成员可能因 "不甘人后" 的心理跟风消费。更有甚者,将社交媒体作为攀比舞台,通过发布奢侈品照片、高端旅游动态等方式获取关注。攀比消费的危害不仅限于经济压力,更会导致价值观偏离。当大学生将物质占有视为成功标志时,往往忽视了知识积累与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形成 "消费至上" 的认知偏差。
1.3 高档消费
受社会"面子文化"的深刻影响,高档消费成为部分大学生构建社会形象的手段。这类消费行为以 "装饰门面" 为核心诉求,追求商品的符号价值而非使用价值,表现为对高档次、奢侈化商品的盲目追捧。许多大学生错误地认为,使用高档物品能够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因此在消费时不计成本、不量力而行。高档消费在生活场景中随处可见,其本质上是对 "面子" 的过度投资,通过物质表象的美化,弥补内心对社会认同的焦虑。高档消费现象的蔓延反映出大学生消费认知的误区。当消费行为脱离实际需求,转而服务于虚荣心理时,会造成资源浪费,还会形成错误的价值导向。
1.4 冲动消费
冲动消费是指大学生在缺乏理性思考的情况下,因外界刺激或情绪驱动而产生的突发性消费行为,具体表现为对促销活动、广告宣传或他人推荐的盲目响应,购买大量非必需商品,本质上是认知能力不足与自我控制薄弱的综合体现。促销场景是冲动消费的主要诱因。"双十一""618"等购物节期间,大学生常因折扣优惠、限时秒杀等营销手段产生" 错过即损失 "的心理,大量购入原本无需求的商品[4]。此外,社交媒体中的" 种草 " 内容也会引发冲动购买。网红博主对某商品的推荐,可能使大学生在短时间内产生消费欲望,而忽略商品的实用性。情绪因素对冲动消费影响同样显著。部分大学生将购物作为调节情绪的方式,情绪低落时通过 "报复性消费" 缓解压力,情绪亢奋时则因兴奋感而盲目下单。这种消费行为缺乏明确的需求导向,往往导致大量闲置物品堆积,造成资金浪费。
2 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2.1 后现代思想的影响:价值观重构下的消费逻辑异化
后现代思潮以解构传统权威为核心,对大学生消费认知体系产生了深层次冲击。在传统社会价值框架中,"量入为出""克己节俭"被视为消费伦理的基石,但后现代文化通过消解绝对化的价值标准,使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消费观产生认知松动。这种思想转型催生出"即时享乐主义"的消费逻辑,他们更倾向于将消费视为自我存在的证明,而非生存需求的满足,从而形成超越实际经济能力的支出模式。大学生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容易陷入"符号消费"的误区,将商品的象征意义凌驾于使用价值之上。例如,部分学生对奢侈品的追逐并非出于功能需求,而是将其视为"阶层跃迁"的符号载体,这种消费心理本质上是后现代社会身份焦虑的投射。当消费行为脱离实用主义轨道,服务于抽象的身份建构时,高档次消费、超前消费等畸形现象便有了滋生的土壤。后现代主义对"主体性"的解构,还导致大学生消费决策中的理性降低。传统消费行为强调个体对需求的主动把控,后现代思潮下的"去中心化"思维,使部分学生在消费时更易受外界潮流左右。他们往往缺乏对自身消费需求的系统性审视,在社交媒体营造的"拟态环境"中,将他人的消费选择等同于自我需求,进而形成盲目跟风的消费习惯,颠覆了消费与个体发展的
本质关系。
2.2 消费至上观点的影响:消费主义思潮的深度渗透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将消费视为人生终极意义的价值体系,通过市场化运作深刻塑造着大学生的消费心理。该思潮将 "消费能力" 与 "个人价值" 强行绑定,使大学生陷入"消费即成功" 的认知误区。在这种观念驱动下,部分学生将高档电子产品、奢侈服饰等视为自我价值的量化指标,甚至为维持高消费形象而透支未来经济能力,形成典型的超前消费的现象。消费主义通过制造"虚假需求"刺激畸形消费。广告传媒与资本合谋,将商品与 "爱情"" 自由 ""品位" 等抽象概念捆绑,构建出 "消费即幸福" 的认知陷阱。例如,某化妆品广告将产品与 "独立女性" 形象关联,诱导大学生为追求符号化的身份认同而购买非必需商品。这种需求制造机制使消费行为脱离实际需要,演变为对抽象意义的盲目追逐,导致资源浪费与心理焦虑的双重困境。消费主义思潮还瓦解了大学生的风险认知能力。传统消费文化强调 "收支平衡" 的风险防控意识,而消费主义通过美化"超前消费" 模式,使学生对负债消费的危害性产生认知偏差。比如,部分大学生将信用卡透支视为 "现代生活方式",忽视了逾期还款可能引发的信用危机与经济压力。这种认知偏差本质上是消费主义对风险理性的侵蚀,使畸形消费行为在 "时尚化" 包装下获得合理性伪装。
2.3 大众文化的干扰:符号消费体系的建构与误导
大众文化的商业化运作构建了复杂的符号消费网络,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产生系统性干扰。在资本驱动下,大众传媒将文化产品异化为消费符号,通过广告叙事赋予商品超越实用价值的象征意义。例如,某潮牌服饰通过明星代言与社交媒体营销,将产品塑造成 "个性表达" 的载体,诱导大学生为获取群体认同感而跟风消费。这种符号建构机制使消费行为成为身份认同的工具,而非生活需求的满足。"网红经济" 与 "粉丝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衍生形态,进一步强化了畸形消费的传播机制。网红通过打造 "精致生活" 人设,在短视频平台展示高消费场景,使大学生产生认知偏差,将虚拟场景中的消费行为等同于现实生活的必要支出。粉丝群体为支持偶像进行的 "应援消费",往往超出个人经济能力,形成典型的攀比式畸形消费。这种文化现象通过情感绑架与群体压力,削弱了大学生的理性消费能力。大众文化中的 "消费示范效应" 加剧了大学生的心理失衡。影视剧中频繁出现的奢侈消费场景、社交媒体上泛滥的 "炫富内容",构建出失真的消费参照系。部分学生因现实消费能力与虚拟示范的落差产生焦虑感,进而通过超前消费、高档次消费等方式缩小差距,形成 "越消费越焦虑" 的心理怪圈。这种文化误导本质上是将消费行为异化为社会比较的工具,扭曲了消费与个体幸福的本质关联。
2.4 群体心理的干扰:从众机制与消费行为的集体异化
群体归属需求引发的从众心理,是导致大学生消费畸形的核心心理机制。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对群体认同具有强烈渴望,当个体消费行为与群体主流模式不一致时,容易产生被边缘化的焦虑感。这种心理驱动下,部分学生即便意识到某类消费不合理,仍会为融入群体而跟随他人的消费选择,形成 "非理性从众" 现象。例如,宿舍群体中若有人频繁进行高档聚餐消费,其他成员往往会迫于压力参与,即使超出自身经济能力。群体中的 "攀比螺旋" 效应推动消费行为持续升级。争强好胜的心理特质在群体互动中被放大,使消费行为演变为隐性竞争的战场。大学生可能为获取群体中的优势地位,在电子产品、服饰等领域进行炫耀性消费,这种行为一旦被群体认可,便会引发更多成员效仿,形成消费档次不断攀升的恶性循环。"信息茧房" 效应强化了群体消费观念的同质化。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机制使大学生更多接触到与自身消费观念相似的内容,形成封闭的信息环境。在这种环境中,特定的消费模式(如超前消费、高档次消费)被不断重复强化,逐渐被视为 "正常" 甚至 "主流" 行为。当个体长期处于此类信息茧房中,对畸形消费的辨别能力会逐步弱化,最终形成群体性的消费认知偏差。群体心理干扰下的消费行为异化,本质上是个体理性在集体无意识中的消解。大学生在群体压力与信息偏差的双重作用下,容易放弃独立思考,将群体的消费选择等同于合理选择,从而使畸形消费现象在校园中获得结构性支持。这种心理机制加剧了个体的经济负担,甚至可能导致整个群体的价值观扭曲。
3 结语
当代大学生畸形消费现象是多种社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影响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也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产生负面影响。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社会应营造理性消费的文化氛围,抵制消费主义思潮的过度渗透;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教育,培养其理性消费和自我管理能力;家庭应发挥榜样作用,引导子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只有通过多方协作,才能帮助大学生摆脱畸形消费困扰,实现个体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红彬.基于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畸形消费行为——以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0,(04):229-230.
[2]耿佩瑶.当代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08):146-147.
[3]刘佩瑶.大学生畸形消费行为的危害及高校价值观培养探究[J].党史博采(下),2019,(16):59-60.
[4]谭庆香.当代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探讨[J].心理月刊,2019,14(12):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