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建筑空间重构策略研究
刘景彬
重庆市黑火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摘要:建筑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承载功能需求,更体现地域特征与历史文脉。在现代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地域文化面临逐渐式微的风险,建筑空间的重构策略亟需融入文化传承理念。本文从地域文化的表达方式出发,探讨建筑空间中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路径,分析当前建筑设计中存在的地域认同缺失问题,提出以地域文化为核心的空间重构策略,为推动建筑设计的人文性与地方性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地域文化;建筑空间;传承策略
一、地域文化在建筑空间中的表现现状与问题
(一)地域文化符号的浅层化表达趋势
建筑空间中对地域文化的表达逐渐趋于符号化、形式化,表现手法流于表面装饰,缺乏深入内核的文化建构。设计者在空间塑造过程中大量借用传统建筑元素,但这些元素大多被简单移植,成为立面装饰或局部造型,未能与整体空间逻辑与功能布局有机融合。这种表层化的表达使得建筑失去了文化的温度与深度,导致人们在空间中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对地域历史、民俗、语言、生活方式等文化要素的理解和转化不充分,使得地域文化在建筑空间中呈现出浮光掠影的状态。
(二)现代设计语境下的文化认同缺位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设计越来越多地趋向于功能主义和国际化表达,造成地域性建筑风貌逐渐被统一模板取代。在现代设计逻辑主导下,地域文化常被视为附加装饰而非设计主体,导致传统文化价值在设计决策中缺乏应有的话语权。文化认同的缺失使得新建建筑在形态上趋同,在语义上空洞,难以延续地方居民的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建筑空间变得冷漠而封闭,无法回应人们对文化归属感与精神认同的深层需求,进一步削弱了地域文化的延续基础。
(三)传统空间结构与现代功能需求的冲突
传统建筑空间强调礼序、合院、天井等空间组织方式,依循自然规律与生活节奏展开,与现代建筑在尺度、功能、技术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功能需求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背景下,传统空间组织方式往往难以直接适应现代生活方式与建筑技术系统,造成设计者在文化传承与功能适配之间出现矛盾。若对传统空间结构进行机械复刻,容易形成功能低效与使用不便的问题;若彻底放弃传统格局,则导致地域文化的割裂。二者之间缺乏系统融合机制,成为当前建筑空间重构中的突出难点。
二、建筑空间重构中地域文化融入的策略探索路径
(一)基于文化意象重构空间叙事逻辑
建筑空间应成为文化叙事的媒介,其设计语言需从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出发,通过空间布局与形态建构表达地方记忆与文化意象。在空间重构中应提取地域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图腾、符号、节日、风俗等文化要素,转化为建筑空间中的序列节点与情境构建。空间布局可依据地方传统生活节奏进行组织,设置文化廊道、纪念中庭、互动广场等场所,使人们在穿行中感受到文化的延续。建筑构件与空间尺度的设计应回应文化行为模式,如设置合院式庭院以支持邻里交流,塑造基于集体记忆的交往空间。材料选择与建造方式亦应体现地方传统工艺与生态智慧,使空间叙事不仅体现在造型语言,更渗透于空间使用体验中。通过文化意象的系统融入,建筑空间实现从形式表达到意义建构的转变,构建具有深层文化语义的生活场景。
(二)融合传统构造技艺拓展地域表达路径
建筑的地域性不仅体现于外观形式,也深藏于构造逻辑与建造方式之中。传统构造技艺凝聚了地域先民的智慧与经验,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在空间重构过程中,应深入挖掘地方建筑营造体系中的木构、砖雕、石刻、灰塑等传统工艺,通过与现代结构系统相融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构造表达。新材料与传统技艺的融合应注重相容性与协调性,在保证结构安全与施工效率的前提下保留工艺的艺术价值。节点处理应考虑手工痕迹与匠艺语言,提升空间细节的人文温度。构造体系的再生不应仅停留在形式复刻,而应赋予其新的空间功能与技术支持,使其在现代建筑中实现再创造。在材料应用上可以引入地方特色建材,如青砖、黏土瓦、毛石等,并结合现代加工工艺延伸其表现力。通过构造层面的地域性表达,建筑空间在结构中融入文化,使文化记忆得以“建构”而非“复述”。
(三)推动在地参与机制激发文化共建动力
建筑空间的文化表达不仅关乎设计者的选择,更需结合使用者的认同与参与。推动在地居民、工匠、艺术家参与建筑空间的设计与营造过程,有助于激发文化共建的主体意识,形成具有地方生命力的空间形态。在空间规划阶段应广泛征询社区居民对文化空间需求与记忆场所的认知,形成以在地经验为基础的空间构想。在设计表达中引入地方民间艺术与生活美学,通过公共艺术、社区展览、民俗装饰等方式增强空间的文化氛围。在施工与维护阶段鼓励在地工匠参与传统工艺的再现与创新,赋予项目文化身份与独特魅力。文化参与的制度化建设可通过设立社区文化委员会、文化协商机制等手段实现规范化运作。在地参与机制的建立不仅提升了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也使得建筑空间成为社区成员共享与共建的平台,实现从“为他们设计”到“与他们共建”的转变。
(四)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实现文化与空间的共生
地域文化具有动态演化属性,建筑空间作为其承载体亦需具备可更新性与适应性。传统建筑设计多以静态形式固化文化形象,难以回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与文化变迁。在空间重构中,应建立动态更新机制,使建筑空间在服役周期内持续适应文化演进与功能转换。空间功能设计应预留弹性区域与可变构件,如移动隔墙、多功能模块等,使使用者可根据文化活动的变化灵活调整空间用途。在文化设施配置上应设置可持续运营机制,引入文化工作坊、展演平台、教育课程等文化实践活动,使空间成为文化交流的常态场所。建筑空间应具有可记录性与开放性,借助数字技术与信息平台形成对地域文化活动的实时记录与展示,推动文化表达从实体场所延伸至虚拟媒介。在城市更新与社区改造中应强化文化更新的同步机制,将文化评估与空间评估纳入更新规划指标体系。通过动态更新机制的建立,实现建筑空间与地域文化的双向滋养与持续互动。
三、结束语
建筑空间作为文化表达与社会活动的场所,其重构不仅关乎物理层面的功能优化,更关乎文化层面的认同延续与情感共鸣。在地域文化不断被边缘化的当下,将文化传承理念系统融入建筑空间设计中,是实现地方性与人文性融合的有效路径。通过构造优化、材料融合、社区参与与机制创新,可以有效推动建筑空间的文化再生,为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提供坚实支撑,构建具有地方精神的建筑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宏, 胡一川. 地域文化导向下的建筑空间设计研究[J]. 建筑与文化, 2023, 43(02): 84-88.
[2] 张婷, 刘东. 地域性建筑空间构建中的文化逻辑探析[J]. 时代建筑, 2023, 43(04): 1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