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技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与优化探究
黄梅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水利局 234000
引言
水利工程建设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至关重要,其质量关乎工程安全与耐久性。该施工面临温控防裂等诸多难题。本文聚焦水利工程技术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深入剖析问题,探寻优化策略,为提升施工质量提供参考。
1 水利工程技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概述
水利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占据关键地位,关乎整个工程的质量与稳定。大体积混凝土通常应用于水工建筑物的基础、坝体等重要部位,其施工具有显著特点。由于混凝土浇筑量大,水泥水化热释放集中,内部温度升高迅速,而表面散热较快,内外温差大,易产生温度应力,进而引发裂缝,影响结构整体性与耐久性。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对原材料质量要求严苛,需精准控制水泥、砂石等材料的性能与配比,以保障混凝土工作性能与强度。施工过程涵盖模板安装、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振捣及养护等多个环节,各环节紧密相连,任何一个步骤出现偏差都可能影响最终质量。为确保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需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如优化配合比设计、加强温度监测与控制、做好养护工作等,以应对施工中的各种挑战,满足水利工程长期安全运行的需求。
2 水利工程技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面临的挑战
2.1 温度控制难题
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温度控制是一大严峻挑战。水泥在水化反应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热量,而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尺寸较大,热量不易散发,导致内部温度急剧升高。与此同时,混凝土表面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散热相对较快,如此便形成较大的内外温差。这种温差会在混凝土内部产生温度应力,当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自身的抗拉强度时,裂缝便随之产生。裂缝的出现不仅破坏了混凝土结构的完整性,还会降低其抗渗性能,为水分和有害物质侵入提供通道,进而影响水利工程的耐久性和安全性。为有效应对这一难题,需在施工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温控措施,如合理安排浇筑时间、对原材料进行预冷处理、埋设冷却水管等,以此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减小内外温差,防止裂缝的产生与发展。
2.2 原材料质量把控
原材料质量对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水泥作为混凝土的关键胶凝材料,其品种、强度等级和性能指标需严格符合设计要求。若水泥质量不稳定,会导致混凝土强度波动,影响结构的承载能力。砂石骨料的粒径、级配、含泥量等指标也至关重要,不合理的粒径和级配会使混凝土和易性变差,增加施工难度,且易造成混凝土内部孔隙增多,降低密实性和强度;过高的含泥量则会削弱水泥与骨料之间的粘结力,影响混凝土耐久性。外加剂的质量和掺量也不容忽视,不合适的外加剂可能引发混凝土离析、泌水等问题。必须加强对原材料的检验检测,严格筛选供应商,确保每一批原材料都满足质量标准,为生产出高质量的大体积混凝土奠定基础。
2.3 施工工艺复杂性
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涉及多个环节,工艺复杂程度较高。从模板安装来看,需确保模板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够承受混凝土的侧压力和施工荷载,同时要保证模板的拼接严密,防止漏浆。钢筋绑扎要求钢筋的规格、数量、间距和锚固长度等符合设计图纸,且绑扎牢固,避免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发生移位。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控制好浇筑速度和分层厚度,保证混凝土能够充分振捣密实,避免出现蜂窝、麻面等质量缺陷。振捣操作需掌握合适的振捣时间和间距,既不能振捣不足导致混凝土不密实,也不能过度振捣引起骨料下沉、水泥浆上浮。大体积混凝土养护工作也不容忽视,要根据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养护方式,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确保水泥充分水化,防止混凝土因失水过快而产生干缩裂缝。整个施工过程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可能影响大体积混凝土的最终质量。
3 水利工程技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优化提升策略
3.1 精准温控与保湿养护协同优化
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温度与湿度控制是保障质量的核心要素。水泥水化热引发的内部高温与表面散热差异,易造成温度应力裂缝,而养护阶段湿度不足则会导致干缩裂缝。为此,需构建全周期温控保湿体系。浇筑前,对骨料进行预冷处理,降低入模温度;浇筑过程中,采用分层分段浇筑法,控制每层浇筑厚度,延长层间间隔时间,使热量逐步散发。在混凝土内部埋设冷却水管,通过循环冷水带走热量,调节内部温度梯度。养护环节,采用覆盖塑料薄膜与保湿养护剂相结合的方式,减少表面水分蒸发。对于大面积暴露的混凝土表面,搭建保温棚,避免外界环境温度骤变对混凝土的影响。通过实时监测混凝土内部温度与表面湿度,动态调整冷却水流量与养护措施,确保内外温差控制在合理范围,湿度满足水化反应需求,从而有效抑制裂缝产生,提升混凝土整体性能。
3.2 原材料品质与配合比精细化调控
原材料质量直接影响大体积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与耐久性。水泥应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减少水化热释放;骨料需具备良好级配,粒形圆润、质地坚硬,降低孔隙率与含泥量;外加剂要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具有减水、缓凝、引气等功能的复合型外加剂,改善混凝土工作性能。在配合比设计上,通过正交试验与数值模拟,优化各组分比例。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适当增加粉煤灰、矿渣粉等矿物掺合料,改善混凝土内部结构,提高抗裂性能。控制水胶比,确保混凝土密实性与抗渗性。施工过程中,严格称量各原材料,定期检测砂石含水率,动态调整用水量,保证配合比的准确性,为生产高质量大体积混凝土提供坚实基础。
3.3 施工工艺与设备智能化升级
先进的施工工艺与设备是提升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关键。浇筑环节,采用泵送技术与布料机配合,实现混凝土快速、均匀布料,避免出现施工冷缝。振捣时,选用高频振捣棒,按照“ 快插慢拔” 原则,确保混凝土充分密实,消除内部气泡与孔隙。对于复杂结构部位,如钢筋密集区、预埋件周围,采用人工插捣与附着式振捣器相结合的方式,保证振捣质量。在设备方面,引入智能化监测系统,对混凝土浇筑温度、振捣时间、养护湿度等关键参数进行实时采集与分析。通过物联网技术,将数据传输至控制中心,实现远程监控与预警。一旦参数超出设定范围,系统自动发出警报,施工人员可及时调整施工工艺与养护措施。利用BIM 技术进行施工模拟,提前发现潜在问题,优化施工方案,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隐患,提高施工效率与质量水平。
结束语
水利工程技术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优化研究意义重大。通过本文对施工要点及优化措施的探讨,期望能为实际工程提供有益借鉴。未来,还需不断探索创新,推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迈向更高水平,保障水利工程长久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张国辉.水利工程技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与优化探究[J].石化技术,2025,32(08):229-230.
[2]王延昌,王洪建.大型水利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分析[J].水上安全,2025,(11):179-181.
[3] 朱盈. 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 水上安全,2025,(03):44-46.
[4]张珍.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标准施工技术探究[J].大众标准化,2023,(14):164-165 + 168.
[5] 邹浩. 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研究[J]. 珠江水运,2023,(11):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