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业生物技术在作物抗病育种中的创新与应用

作者

吕锡成

罗山县青山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河南省信阳市 464200

摘要:农业生物技术作为现代农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物抗病育种中展现了巨大的潜力和应用价值,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病虫害的日益复杂化,传统育种方法已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对高效、可持续抗病品种的需求,农业生物技术基因编辑、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基因技术等手段,为作物抗病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这些技术不仅能够加速育种进程,还能精准定位和改良抗病基因,培育出更具抗病性和适应性的作物品种,本文主要分析了农业生物技术在作物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关键词:农业生物技术;作物抗病育种;创新应用

引言:

作物病害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每年因病害导致的作物减产和品质下降给全球粮食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传统的抗病育种方法主要依赖于自然变异和杂交育种,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周期长、效率低、抗病基因来源有限等问题,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为作物抗病育种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能够精准修饰目标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以快速筛选出携带抗病基因的个体,而转基因技术则能够将外源抗病基因导入作物基因组中,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大大缩短了育种周期,还提高了抗病育种的精准性和效率,农业生物技术在作物抗病育种中的创新与应用,已成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

1.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精准改良作物抗病基因

CRISPR-Cas9系统利用设计特定的向导RNA(sgRNA),能够精准识别目标基因序列,并利用Cas9蛋白对DNA进行切割,实现对基因的敲除、插入或替换,在作物抗病育种中,这一技术用于精准修饰与抗病性相关的基因,敲除感病基因或增强抗病基因的表达,提高作物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在水稻中科学家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编辑了OsSWEET基因,使其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显著增强;在小麦中编辑MLO基因,培育出了对白粉病具有广谱抗性的新品种。

进一步提升CRISPR-Cas9技术在作物抗病育种中的应用效率,科学家需要不断优化技术策略,并结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推动技术的创新与完善,改进CRISPR-Cas9系统的递送方式,提高基因编辑的效率,利用纳米材料或病毒载体将CRISPR-Cas9组件递送到作物细胞中,减少对组织培养的依赖。

2.开发基于RNA干扰(RNAi)技术的抗病毒作物新品种

在作物抗病毒育种中,RNAi技术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病毒病害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威胁,传统防治方法如化学药剂和抗病育种往往效果有限且成本较高,而RNAi技术利用设计针对病毒基因的特异性dsRNA,在作物细胞内触发RNAi通路,降解病毒RNA,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科学家利用RNAi技术成功培育出了抗马铃薯Y病毒(PVY)的烟草品种,以及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的番茄品种,这些转基因作物不仅表现出显著的抗病毒能力,还能够将抗性稳定遗传给后代,与传统的抗病毒育种方法相比,RNAi技术具有高效、特异和环保的优势,为作物抗病毒育种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在优化技术策略的同时,科学家还需要注重RNAi技术的安全性和生态风险,确保其在抗病毒作物育种中的可持续应用,需要评估RNAi作物对非靶标生物和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实验验证,确保dsRNA的特异性,避免对非靶标基因或有益生物的干扰,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管政策,推动RNAi作物的商业化应用[1]。

3.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技术加速抗病育种进程

传统育种方法依赖于表型选择,不仅耗时较长,还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MAS技术直接检测与抗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在早期世代中快速筛选出携带目标基因的个体,缩短育种周期,在水稻抗稻瘟病育种中,科学家利用与抗病基因Pi2和Pi9连锁的分子标记,成功培育出了多个抗病新品种,这些新品种不仅表现出优异的抗病性,还保持了高产和优质的农艺性状,与传统的表型选择相比,MAS技术具有高效、精准和不受环境干扰的优势,为作物抗病育种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降低分子标记的开发和使用成本,使其更适合在资源有限的地区推广应用,利用开源软件和公共数据库,开发低成本、高效率的分子标记检测方法,加强分子标记与表型数据的整合分析,提高选择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分子标记与表型数据的预测模型,优化筛选策略,加强国际合作与资源共享,推动MAS技术的标准化和普及化,建立国际分子标记数据库和共享平台,促进分子标记资源的交流与合作。

4.利用合成生物学构建抗病信号通路增强作物免疫反应

作物在面对病原体侵染时,依赖于复杂的信号通路来启动免疫反应,但这些天然信号通路往往效率有限或容易被病原体抑制,合成生物学重新设计和优化这些信号通路,显著增强作物的抗病能力,科学家引入外源的抗病基因或调控元件,构建人工免疫信号通路,使作物在病原体侵染时能够更快、更强地启动防御反应,在水稻中引入拟南芥的NPR1基因,成功增强了其对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抗性,合成生物学还可以设计合成基因电路,实现对抗病信号通路的精准调控。

开发新型的基因元件和工具,提高合成信号通路的效率和精准性,利用CRISPR-Cas9技术编辑天然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基因,增强其抗病能力;开发新型的启动子和调控元件,实现对抗病基因的时空特异性表达,设计多重抗病信号通路,同时应对多种病原体的侵染,从而提高作物的广谱抗病性[2]。构建包含多个抗病基因的合成基因电路,或利用人工miRNA技术实现多重基因调控,结合代谢工程和系统生物学,优化作物的免疫代谢网络,增强抗病信号通路的整体效果,调控水杨酸、茉莉酸等植物激素的合成与信号转导,增强作物的系统性获得抗性(SAR)。

5.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挖掘作物抗病相关基因

传统基因挖掘方法依赖于连锁分析和功能验证,不仅耗时较长,还受到遗传背景和群体规模的限制,GWAS技术对自然群体或育种材料进行高通量基因分型和表型鉴定,能够快速识别与抗病性显著相关的SNP标记或基因组区域,在水稻中科学家利用GWAS技术成功鉴定了多个与稻瘟病抗性相关的QTL(数量性状位点),并进一步克隆了关键抗病基因如Pi21和Pik,这些基因的发现为抗病育种提供了重要的遗传资源。

整合多组学数据,提高GWAS的分析深度和广度,结合转录组、代谢组和表观组数据,挖掘与抗病性相关的多层次调控网络,开发新型的统计模型和算法,提高GWAS的检测能力和分辨率,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如随机森林或支持向量机,识别复杂的基因-表型关联;或利用贝叶斯模型,提高对稀有变异的检测效率。

结语:

农业生物技术在作物抗病育种中的创新与应用,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基因编辑、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转基因技术等手段,科学家们能够更精准、高效地培育出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的作物品种,减少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也面临着技术复杂性、伦理争议和法规限制等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优化应用策略,并在科学、伦理和社会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利用持续创新和合理应用,农业生物技术有望在作物抗病育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全球农业的绿色发展和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晓. 农业生物技术在作物抗病害育种中的方法 [J]. 河北农机, 2024, (14): 96-98.

[2]姜花明. 农业生物技术在作物抗逆性提高中的应用研究 [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4, (04): 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