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乡集团化办学小学学科发展路径的探索

作者

卢彦妃

百色市右江区迎龙第三小学 广西百色市 533000

一、引言

在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导向下,城乡集团化办学通过“名校+薄弱校”“城市校+乡村校”的联盟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地域壁垒。小学阶段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环节,其学科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当前,城乡小学在学科资源配置、师资水平、课程实施等方面存在显著差距。集团化办学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如何通过有效的路径设计推动城乡小学学科协同发展,成为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

二、城乡集团化办学小学学科发展的核心困境

(一)资源配置不均衡

城乡小学在学科硬件资源上差距明显,城市学校配备先进的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科创空间等,而部分乡村学校甚至缺乏基本的学科教学工具。在课程资源方面,城市学校可开发丰富的校本课程,乡村学校则受限于师资和条件,课程内容多停留在国家课程的基础实施层面[1]。

(二)师资水平差异显著

城市小学学科教师学历层次高、专业培训机会多,且拥有较多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乡村小学教师往往身兼多科教学,专业发展机会少,学科教学能力提升缓慢,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三)教研机制不畅通

城市学校教研活动常态化、系统化,能及时跟进教育改革方向;乡村学校因教师数量少、地域分散,教研活动难以有效开展,缺乏与优质资源的互动交流,学科教学理念和方法相对滞后。

(四)评价标准不统一

城乡学校在学科评价上各自为战,城市学校侧重过程性评价和综合素质发展,乡村学校仍以传统纸笔测试为主,评价结果难以横向对比,无法为集团内学科发展提供统一的质量参照。

三、城乡集团化办学小学学科发展的实践

(一)课程共建: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集团内成立各学科课程中心组,统一制定国家课程实施细则,结合城乡学生特点细化教学目标和内容。例如,语文课程可共同开发“城乡生活主题阅读”单元,将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融入教材解读;科学课程结合乡村自然资源优势,设计田间观察、生态探究等实践模块,弥补城市学校户外资源的不足。建立集团课程资源库,城市学校将科创、艺术等特色课程资源上传共享,乡村学校则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课程(如农耕文化、民俗探究)供集团内使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流动与互补。利用集团化办学的统筹优势,开设跨校选修课程。城市学校的机器人、编程等课程可通过直播课堂向乡村学校开放;乡村学校的农事体验、自然写生等课程邀请城市学生参与,促进城乡课程资源的双向融合。

(二)师资共育:搭建专业化成长平台

推行“城乡教师轮岗制”,集团内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城市骨干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同时选拔乡村教师到城市优质校跟岗学习,通过“教、学、研”一体化实践提升专业能力。例如,数学学科可组织城市教师带教研项目下乡,指导乡村教师开展“生活化数学”教学研究。以城市学校名师为核心,组建跨校学科名师工作室,定期开展专题培训、课例研讨、课题攻关等活动。通过“名师带徒”“线上磨课”等形式,辐射带动乡村教师专业成长,解决乡村学校骨干教师短缺问题。针对乡村教师学科短板,开展定制化培训。例如,为乡村英语教师提供口语强化课程,利用城市学校外教资源开展线上互动教学;为科学教师组织实验教学技能培训,弥补乡村学校实验设备不足的影响[2]。

(三)教研共研:建立常态化教研机制

按学科成立集团教研共同体,每月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研活动。城市学校分享前沿教学理念和方法,乡村学校提出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共同研讨解决方案。例如,语文共同体可围绕“整本书阅读教学”开展跨校同课异构,对比城乡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策略。集团内共同申报学科研究课题,城乡教师组成研究团队,结合各自教学场景开展实践研究。例如,“城乡小学生阅读能力差异及提升策略”课题,通过对比分析两地学生阅读数据,形成针对性的教学建议,推动集团内阅读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利用智慧教育平台搭建集团教研空间,实现教案共享、课堂直播、课后点评等功能。乡村教师可实时观摩城市学校的优质课例,通过线上互动参与评课议课,打破地域限制,提升教研效率。

(四)评价共通:完善多元化评价体系

集团内制定各学科统一的评价指标,兼顾城乡差异的同时,确保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一致。例如,语文评价既关注基础字词掌握,也重视表达与合作能力,乡村学生可结合乡土素材完成口语表达任务,城市学生则可围绕社区生活展开论述。建立集团学生成长电子档案,记录城乡学生在课堂表现、实践活动、跨校交流等方面的成长轨迹。通过统一的评价平台,实现过程性数据的实时上传与分析,为教师调整教学提供数据支持。集团内定期汇总分析各校区学科评价结果,找出城乡学科发展的薄弱环节,针对性地调配资源[3]。例如,若乡村学校数学计算能力达标率较低,集团可组织专项教研,由城市骨干教师开发专项训练资源,助力乡村学校提升教学效果。

四、结语

城乡集团化办学为小学学科发展提供了打破壁垒、协同共进的新路径。通过课程共建实现资源互补,师资共育促进专业均衡,教研共研推动理念更新,评价共通保障质量统一,能够有效缩小城乡学科发展差距,让乡村学生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为城市学校注入乡土教育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买佳豪.专科建设:集团化、多学科融合谱写新篇章[J].中国医院院长,2023,19(16):76-79.

]马瑞华,高灵灵.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学科教研共同体建设策略[J].河北教育(综合版),2023,61(03):

[3] 魏 志 坚 . 集 团 化 办 学 背 景 下 小 学 英 语 学 科 融 合 发 展 研 究 [J]. 江 苏 教 育 研究,2022,(02):28-33.DOI:10.13696/j.cnki.jer1673-9094.2022.02.009.

本文系百色市右江区2024 年度教科研课题“城乡集团化办学小学学科发展路径的探索”(课题编号:202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