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育公平视角下大学生暑期托管支教活动的实践与反思

作者

方杭 王思宇 孙浚赫 符展逢

武汉东湖学院 湖北武汉 430212

一、引言

在我国城镇化率突破 66%的背景下,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失衡问题愈发突出。教育部 2022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突破 900F ,其中 面临暑期"监护真空"困境。随着"双减"政策落地与暑期托管服务政策的推进,各类高校志愿者主导的暑期支教项目逐渐成为填补农村教育服务空白的重要力量。

二、暑期托管支教活动的现实意义(一)缓解留守儿童暑期监管真空

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学校放假、监护缺位"的暑期管理困境。调研显示,83%的学生主要由祖辈监护,而65岁以上监护人占比达 72% ,存在体力不支、教育观念滞后等问题。托管支教通过每日8:00-18:00 的全天候陪伴,构建了"晨读-课程-午餐-活动-作业辅导"的闭环管理体系。项目实施期间,该村儿童户外活动意外伤害报告数为0,较去年同期下降 100% ,有效规避了溺水、交通意外等高发风险。

(二)拓展素质教育资源供给

受制于师资结构与硬件条件,我国农村学校音体美等素质课程开设率长期偏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21》显示,中西部农村小学艺术课程开足率不足 40% ,科学探究类课程实施率仅为 29% 。针对这一现状,设计了"1+N"课程体系:"1"指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的课业辅导,"N"则涵盖航天科普、戏剧教育、民族手工艺等特色课程。通过前后测对比发现,参与学生的创新思维测试(TTCT)得分平均提升 27% ,其中"废旧材料创作"课程使儿童动手能力测评达标率提高41 个百分点。

(三)构建社会化支持网络

支教活动通过资源整合打破了农村教育的封闭性。项目联动当地团委、卫生院、村委会等6 个部门,建立"志愿者+社工+村干部"的协同服务机制。这种多主体协作模式,使农村儿童的支持网络从单一家庭扩展到多元社会系统。

三、实践模式创新

(一)双师协作授课机制

针对志愿者对农村学情把握不足的问题,创新采用"高校志愿者+本地教师"协同教学模式。某村小学的3 名本地教师则提供学情分析、语言翻译(部分低年级学生仅能使用方言)等支持。这种分工使STEAM 课程(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融合课程)的本土化转化率达到 85% ,其中"稻田里的数学"课程因结合当地农耕场景,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至 92% 。

(二)差异化教学设计

基于前期学业水平测试结果,将32 名参与学生(涵盖1-6 年级)分为三个层级实施精准教学:对2 名学习困难学生开展"一对一学业帮扶",重点提升基础计算与识字能力;为21 名中等生组织"项目式学习",如通过"村庄水资源调查"整合语文(撰写报告)、数学(数据统计)、科学(水质检测)等学科知识;针对9 名优等生设计"研究性学习",指导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等小课题。分层教学使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业进步幅度均超过预期,其中优等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测评得分提高 35% 。

四、现存挑战(一)服务持续性不足

某全国性基金会 2023 年调研显示,72%的农村暑期支教项目存在"暑期热闹、开学冷清"的断点现象。笔者团队尝试的"乡村小讲师"培养计划取得一定效果——培训 15 名高年级学生担任课间活动组织者,使"每日阅读"等习惯的保持率达到 60% ,但系统性课程延续仍面临困难。

(二)专业支持体系欠缺

参与本次支教的志愿者中,教育学相关专业仅占 23% ,心理学、特殊教育等专业背景者为零。面对8 名存在注意力缺陷、情绪行为问题的特殊需求儿童时,志愿者普遍表现出应对能力不足。如一名自闭症倾向儿童出现情绪爆发时,志愿者因缺乏专业知识只能采取简单隔离方式。

(三)评估机制不完善

当前农村支教项目的评估多聚焦服务人次、课程数量等量化指标,但缺乏对儿童长期发展影响的追踪。项目结束回访发现,部分学生的阅读兴趣出现回落,这反映出短期活动难以形成持久影响。现有评估体系也未纳入社会情感能力等维度,如儿童的合作意识、抗挫折能力等变化未得到有效监测。

五、优化建议

(一)构建长效合作机制

建议支教组织与农村学校签订持续性合作协议,替代短期项目制合作。可借鉴某师范院校的"种子教师"培养模式——每年选派志愿者驻校1 学期,同时结对培养 2-3 名本地教师,使其掌握创新教学方法。该模式在某项目点的实践表明,能使课程延续性提升 60% ,避免"推倒重来"的资源浪费。此外,可建立"高校-乡村"研学互访机制,组织城市大学生体验农耕生活的同时,安排农村儿童走进大学校园,拓展视野。

(二)开发标准化实施工具

编制涵盖支教全流程的标准化工具包,降低项目复制与推广成本。具体应包括:《乡村支教活动设计指南》(含课程框架、安全规范等)、《不同年龄段儿童活动方案库》(如针对留守儿童设计的亲子关系维系活动)、《安全教育应急预案》(含溺水、中暑等突发事件处理流程)、《本土化课程案例集》(如各地可借鉴的民族文化融合教学案例)等。某公益组织的实践证明,使用标准化工具包能使新支教点的筹备周期缩短 50% 。

(三)打造数字支教生态系统

探索"线上志愿者+线下执行团队"的混合服务模式,突破时空限制。可依托腾讯公益等平台招募线上志愿者,开展每周2 次的远程辅导;线下保留少量核心执行人员负责活动组织与安全管理。腾讯公益平台的运行数据显示,这种模式可使单个项目的年均服务时长增 400 小时,同时通过录制优质课程视频,解决农村学校师资结构性短缺问题。此外,可开发乡村儿童成长档案数字化平台,实现不同支教团队间的信息共享与持续追踪。

六、结论

暑期托管支教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微观实践,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知识传递层面,更在于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社会资本向农村流动。从实践来看,当前支教项目正从单纯的公益活动向专业化教育服务转型,但仍面临持续性不足、专业性欠缺等系统性挑战。

未来,农村暑期托管支教需要完成从"活动化"到"项目化"再到"制度化"的进阶:在短期层面,通过标准化工具提升服务质量;中期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保 持续性;长期则应纳入乡村教育振兴的整体规划,与农村学校教育形成互补而非替代。唯有如此,才能使暑期支教真正成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教育支点。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强暑期托管服务工作的通知[Z].2022.

[2]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21[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3] OECD.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 for Well-being and Success in School and Life[EB/OL].https://www.oecd.org/education/2030-project/teaching-and-learning/learning-framework/Social-and-Emoti onal-Skills-Report.pdf,2021.

[5] 腾讯公益.数字公益生态白皮书[R].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