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游戏化模式探索

作者

李娟

皖滁州市定远县新区实验小学

引言

当前教育游戏及其研究趋势越来越着眼于教育性和游戏性两者的平衡性问题,在教育内容与游戏情境两者之间开展深度的、具体的融合方式的研究更是成为教育游戏领域研究的热点与难点。传统教育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游戏化模式作为新兴方式具有独特优势,能有效提升教育效果。探索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游戏化模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游戏化模式重要性

1.1 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

传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多采用“课堂讲授 ⋅+i 案例分析”的单向传输模式,难以适配小学生具象思维为主、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的认知特点。部分学校将心理健康课简化为“心理知识灌输”,例如在“情绪管理”教学中,仅通过 PPT 讲解“喜怒哀乐的表现”与“简单应对方法”,缺乏让学生主动体验、表达情绪的环节。这种模式下,学生被动接收信息,难以将心理知识转化为实际应对问题的能力,甚至出现“课上听懂、课后用不上”的脱节现象,无法有效解决小学生在同伴交往、学业压力等场景中遇到的真实心理困惑。

1.2 游戏化模式的独特优势

游戏化模式以“沉浸式体验”“即时反馈”为核心,能将抽象的心理健康目标转化为小学生可感知、可参与的具体活动。例如在“同伴合作”主题教育中,设计“情绪拼图大挑战”游戏:将不同情绪场景的图片分割成多块,需小组内成员分工协作、沟通讨论才能完整拼接,过程中自然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与协作能力。相较于传统讲授,游戏化模式通过“任务驱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愿,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心理互动,减少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抵触感,更易实现知识传递与行为引导的双重目标。

1.3 游戏化模式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游戏化模式契合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能搭建“认知-情感-行为”协同发展的桥梁。小学生处于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对“说教式”教育接受度低,而游戏化模式可通过情境模拟贴近其生活实际。这种模式不仅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更能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心理调适经验,为长期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符合国内小学“育人为本、心理健康优先”的教育理念。

2.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化模式的设计原则与策略

2.1 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要求游戏设计充分适配不同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生活经验,避免“一刀切”。针对低年级学生,可设计以“具象化形象”为主的游戏,例如用“情绪小怪兽”玩偶代替抽象情绪词汇,让学生通过给玩偶贴“开心贴纸”“难过贴纸”表达自身状态;针对高年级学生,可设计“角色扮演类”游戏,例如“压力应对剧场”:让学生扮演“被同学误解”“考试失利”等场景,自主探索解决方法。这种设计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游戏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避免因游戏难度过高或过低导致参与度不足。

2.2 多样化游戏类型的选择策略

多样化游戏类型选择需覆盖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领域,针对不同教育目标匹配适配的游戏形式。培养专注力可采用“情绪寻宝”游戏:在教室中隐藏印有不同情绪表情的卡片,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找出指定情绪卡片,同时记录发现卡片时的自身感受;培养抗挫折能力可采用“成长树种植”游戏:学生每完成一次“克服小困难”任务,就能为“成长树”贴上一片叶子,通过可视化成果强化抗挫折动力;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可采用“友谊盲盒”游戏:学生写下帮助同伴的小事放入盲盒,随机抽取后分享感受,促进同伴间的积极互动。

2.3 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方法

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需避免“为游戏而游戏”,确保游戏环节与教育目标深度绑定。在设计“情绪传递”游戏时,明确目标为“提升情绪识别与表达能力”:游戏中,第一名学生通过肢体动作表现指定情绪,依次传递给最后一名学生,最后由全体学生判断传递的情绪是否准确,教师在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情绪的细微表现”,并鼓励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是如何判断情绪的”。这种设计让游戏的每一个环节都服务于教育目标,避免游戏流于形式,确保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始终围绕心理健康目标展开互动,实现“玩中学、学中悟”。

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化模式实施对策

3.1 师资培训与专业支持

师资培训需聚焦“游戏设计能力”与“心理引导能力”双重提升,避免教师仅成为游戏的“组织者”而非“引导者”。学校可联合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专题培训,内容包括“小学阶段心理发展特点”“游戏化教学设计方法”“游戏过程中的心理观察技巧”等,例如通过案例教学讲解“如何在‘合作拼图’游戏中发现学生的交往问题”,并模拟“当学生在游戏中产生冲突时如何介入引导”。同时,建立“心理健康游戏资源库”,为教师提供现成的游戏方案与操作指南,例如针对“新生适应”主题的“校园寻宝游戏”详细流程,降低教师设计难度。

3.2 资源整合与环境创设

资源整合需打通“校内 + 校外”“硬件 + 软件”多维度资源,为游戏化模式提供场景支撑。校内可利用心理辅导室、操场、多媒体教室等空间,创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游戏角”,配备情绪卡片、角色扮演道具、合作拼图等游戏材料;校外可联动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组织“户外心理游戏日”,例如在社区广场开展“情绪接力赛”“合作搭桥”等大型游戏,拓展游戏场景。同时,整合家校资源,设计“家庭心理小游戏”指南,例如“亲子情绪盲盒”“家庭合作闯关”等,指导家长在家中延续游戏化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学校主导、家庭协同”的实施氛围。

3.3 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

效果评估需突破“单一结果评估”,采用“过程观察+学生反馈+行为跟踪”多维度评估方式,确保改进方向精准。过程观察中,教师记录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例如“在‘情绪传递’游戏中,学生是否能准确识别情绪”“在合作游戏中,是否能主动帮助同伴”;学生反馈通过“游戏感受小问卷”“小组分享会”收集,例如让学生用画画的方式表达“最喜欢的游戏环节”“玩游戏后自己的变化”;行为跟踪则通过后续课堂观察、同伴互动记录,判断游戏化模式对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例如“学生在遇到冲突时是否会用游戏中学到的方法解决”。根据评估结果持续优化游戏设计,例如发现“高年级学生对‘玩偶类游戏’兴趣较低”,则调整为“剧本杀式心理游戏”;发现“部分学生在合作游戏中不愿参与”,则优化游戏规则增加个体展示环节,确保游戏化模式始终贴合学生需求,持续提升教育效果。

结束语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游戏化模式是一种具有创新性和有效性的教育方式。通过遵循设计原则、运用策略并实施相应对策,有望推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好成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晴.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J].家教世界,2024,(03):1.

[2]郑迎春.基于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3,(23):1-6.

[3]史慧敏.基于教育游戏的小学生情绪调节培养研究[D].青岛大学,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