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多领域交叉视角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研究

作者

吴文英

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株洲 410000

摘要:本文基于多领域交叉视角,深入探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特点,阐述多领域交叉治理的必要性,剖析在跨学科知识、协同机制等方面的挑战,并从加强学科融合、完善协同机制等提出对策,旨在提升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效能,营造良好校园网络环境。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多领域交叉;治理研究

一、引言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高校网络舆情成为影响校园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通过网络平台对校园事务、社会热点等发表看法,形成多样的网络舆情。传统单一领域的治理方式难以全面、高效应对复杂的高校网络舆情。基于多领域交叉视角,融合不同学科知识与方法,能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提供新思路,提升治理水平。

二、高校网络舆情特点

(一)传播速度快

高校学生依赖网络,信息迅速扩散。校园热点事件消息几分钟内传遍校园网络,几小时内引发校外关注,传播速度远超传统渠道。如某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问题曝光后,学生通过校内论坛、社交媒体等平台迅速传播,短时间内引发大量讨论。

(二)内容多元性

高校网络舆情涉及校园生活各方面,包括教学、宿舍管理、就业等,也包括社会热点事件在校园的反响。不同专业、年级学生基于自身认知和体验,对各类事件发表不同观点,使得舆情内容丰富多样。如学术科研政策调整,相关专业学生关注政策对学术发展的影响,其他专业学生则从学校整体发展角度发表看法。

(三)情感性强

大学生群体通常情感世界极为丰富,并对周遭环境具有高度敏感性,这一点在他们参与网络舆情时尤为显著。当校园文化活动获得广泛赞誉及认可时,学生群体倾向于通过多样化的社交平台积极分享其喜悦与兴奋之情;反之,若校园基础设施遭受损坏且未得到及时修复与维护,学生群体亦会利用网络渠道表达其不满与抱怨,情感表达直接且强烈。

三、多领域交叉视角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必要性

(一)应对复杂舆情的需要

高校网络舆情的复杂性源于其涉及多方面因素,单纯依靠行政管理或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全面解决。融合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领域知识,能从不同角度分析舆情产生根源、传播规律及学生心理状态,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治理策略。比如社会学可研究舆情背后的群体行为模式,心理学帮助理解学生情绪产生机制,计算机科学助力舆情监测技术提升。

(二)提升治理效果的必然选择

多领域交叉能整合各领域优势资源。高校不同学科专业教师、行政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协同合作,发挥各自专长。如传播学教师运用传播理论优化舆情引导方式,技术人员开发更精准的舆情监测软件,行政管理人员负责协调各方行动,形成合力,提升舆情治理效果,营造良好校园网络氛围。

四、多领域交叉视角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面临的挑战

(一)跨学科知识欠缺

教师知识结构单一:高校教师多专注于本学科领域研究与教学,在参与网络舆情治理时,缺乏跨学科知识储备。例如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可能对网络技术原理了解不足,难以有效利用网络技术手段监测舆情;计算机专业教师虽熟悉技术,但对学生心理、思想动态把握不够,在舆情引导中缺乏针对性。

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学生在参与校园网络舆情讨论时,由于知识局限,难以从多领域全面分析问题。理工科学生可能在分析舆情事件时,缺乏人文社科视角,不能充分考虑事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文科学生则可能对网络技术知识了解甚少,无法理解舆情传播的技术原理。

(二)协同机制不完善

部门协作不畅:高校中负责网络舆情治理的部门众多,如宣传部、学工部、信息中心等。各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有效沟通与协作,各自为政现象严重。宣传部侧重于对外宣传引导,学工部关注学生思想动态,信息中心负责网络技术维护,在舆情治理中未能形成统一协调的工作机制,导致治理效率低下。

校际合作缺乏:不同高校在网络舆情治理方面缺乏交流与合作,各自摸索经验。实际上,高校网络舆情存在诸多共性问题,校际间共享治理经验、共同研究解决方案,能提升整体治理水平,但目前校际合作在多领域交叉治理方面开展较少。

(三)技术应用与人文关怀失衡

过度依赖技术:部分高校在网络舆情治理中过度注重技术手段,如使用先进的舆情监测软件,却忽视了对学生情感需求和心理状态的关注。单纯依靠技术分析舆情数据,未能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和情感因素,在舆情引导中缺乏人文关怀,容易引起学生反感。

人文治理手段缺乏技术支撑:一些高校在采用人文治理手段,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等时,缺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传统教育方式难以适应网络时代学生特点,不能及时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无法充分发挥人文治理手段的优势。

五、多领域交叉视角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对策

(一)加强跨学科知识学习与培训

教师培训:高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跨学科培训课程,涵盖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与网络舆情治理相关学科知识。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研究,将多领域知识应用于教学与实践中,提升教师网络舆情治理综合能力。例如邀请各学科专家举办系列讲座,组织教师参加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坊等。

学生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增加跨学科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多领域知识素养。开展网络舆情分析相关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校园网络舆情案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如举办校园网络舆情分析大赛,鼓励学生组成跨专业团队参赛。

(二)完善协同治理机制

校内部门协同:建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协调小组,由校领导牵头,宣传部、学工部、信息中心等多部门参与。明确各部门职责,制定统一工作流程与标准,加强部门间沟通与协作。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共同商讨舆情治理方案,形成校内协同治理合力。

校际合作:搭建校际网络舆情治理交流平台,定期举办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不同高校分享在多领域交叉治理方面的经验与成果,共同研究解决网络舆情治理中的难题,促进高校间资源共享与合作。例如建立校际网络舆情治理联盟,开展联合课题研究。

(三)平衡技术应用与人文关怀

技术与人文融合:在运用技术手段监测、分析网络舆情时,充分考虑学生情感因素和心理需求。将人文关怀理念融入技术应用中,如在舆情监测软件设计中,增加情感分析功能,及时发现学生负面情绪并进行预警。在舆情引导中,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结合人文关怀进行沟通交流。

人文治理技术赋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人文治理手段效果。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等活动。如开发校园网络舆情心理疏导小程序,学生可通过小程序进行心理咨询;运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教育吸引力与实效性。

六、结论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在多领域交叉视角下具有重要意义,但也面临诸多挑战。通过加强跨学科知识学习与培训、完善协同治理机制以及平衡技术应用与人文关怀等措施,能够有效提升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效能。在未来发展中,高校应持续关注网络舆情新特点、新趋势,不断探索多领域交叉治理新模式,为校园和谐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郝艳珂,刘春瑶.基于大数据的高校网络舆情分析技术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24,(12):137-140.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4.12.029.

[2]吴洁.高校网络舆情监测策略研究[J].广播电视信息,2024,31(12):30-32.DOI:10.16045/j.cnki.rti.2024.12.014.

[3]张东润.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及应对处置研究[J].互联网周刊,2024,(2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