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小衔接的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方法
肖翠平
新疆阿克苏市致远幼儿园,新疆阿克苏 843000
摘要:幼小衔接作为学前教育与小学义务阶段教育的关键过渡阶段,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将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渗透和融入到幼小衔接内容当中可以帮助幼儿顺利完成过渡。基于此,本文在阐述幼小衔接中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幼小衔接的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方法,希望可以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幼小衔接;良好习惯;培养方法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延伸,大众对于幼小衔接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在实际的幼小衔接过程中,部分教师和家长过于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因此当幼儿进入小学之后会遇到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鉴于此,如何将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科学、系统地纳入幼小衔接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成为学前教育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幼小衔接中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意义
(一)促进幼儿更快的适应小学生活
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在进入小学阶段之后他们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在幼小衔接中渗透和融入习惯养成元素能够帮助幼儿更快、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小学的校园环境、作息时间、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模式与幼儿园阶段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幼小衔接中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例如举手回答问题,不迟到、不早退,遵守课堂纪律,按时完成作业等,这些良好的习惯能够帮助幼儿迅速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特点,轻松应对相对紧张的课程安排,避免因迟到或是违反课堂纪律等问题影响学习状态。同时,培养幼儿自己穿衣、系鞋带、整理书包等良好行为习惯,能够帮助幼儿提升自理能力,进而在步入小学校门之后能够独立处理个人事务,这些都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
(二)提升幼儿入学后的学习效率
不少家长表示,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后学习成绩并不是很理想,结合实际情况来看,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学前阶段幼儿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幼儿园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游戏为主,幼儿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获取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而进入小学之后,课堂教学成为了主要的学习方式,这种模式的变化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而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幼儿步入小学之后的学习效率和成绩提升极为重要,学前阶段,如果幼儿能够养成认真听讲,积极回答教师问题,以及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的习惯,那么当他们进入小学之后,在课堂上就能长时间保持专注,适应教师的授课节奏,高效获取知识,这些对于幼儿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6岁幼儿正处于个人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在幼小衔接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可以为幼儿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良好的习惯主要包括品德习惯、作息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这些内容恰恰是幼儿成长过程中最为核心、宝贵的财富,因此教师必须将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放在幼小衔接工作的首要地位。从品德习惯来说,要培养幼儿尊重他人、拾金不昧、诚实守信等良好习惯,这些习惯能够塑造幼儿优秀的品质,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生活中、工作中更容易获取他人的信任和认可,提升个人魅力,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认真听讲、自主学习、善于总结归纳等良好的习惯,这些习惯一旦养成,会让他们成绩优秀,顺利完成学业,更能够受益终生[1]。
二、幼小衔接中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实践策略
(一)树立正确时间观念,为幼小衔接奠定基础
从实际情况来看,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幼儿存在迟到早退等现象,在幼儿园日常学习中也没有严格限制幼儿的作息时间,因此大部分幼儿时间观念并不是很强。这可能导致部分幼儿在真正步入小学阶段时,不适应40-45分钟的固定课时,学习兴趣降低,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在幼小衔接内容上要增加培养幼儿时间观念等相关内容,培养幼儿良好习惯,为今后小学学习生涯奠定基础。
“一寸光阴一寸金”,幼儿教师要有意识地教导幼儿珍惜时间,为他们制定时间规划,要求幼儿必须按照规定时间进入幼儿园,对于迟到、早退等行为给予批评。通过这些方式使幼儿能够清晰地意识到迟到、早退不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及时更正这些错误的行为,树立正确时间观念。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要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绘本阅读,控制幼儿户外活动时间,规定合理的进餐、午睡时长,培养幼儿不拖拉的好习惯,引导幼儿树立正确时间观念,为幼小衔接奠定基础。
(二)重视社交习惯培养,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进入小学阶段,不仅会踏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同时也会遇到全新的学生和教师,幼儿年龄较小,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还不是很强,无论是环境因素还是人为因素都可能会引起幼儿的恐慌,进而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为此在幼小衔接中不可忽视幼儿社交习惯的培养。
在开展幼小衔接教育工作中,教师要为幼儿设计更多的团队合作类游戏活动,如共同搭建模型,合作完成美术制品等[2]。在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学会分工协作,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学会耐心听取别人意见,当别人主动分享物品或给予自己帮助时,要主动表达感谢,通过这些让幼儿体验合作与分享带来的乐趣,增强团队协作与人际交往能力。
在日常交往中,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幼儿进入小学阶段不可回避的问题。作为教师要及时介入冲突事件,询问冲突发生的原因,积极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让幼儿学会用平和、理性的方式解决矛盾,提升他们的社会交往适应能力。
(三)加强家校园协作,提升幼小衔接质量
幼儿园和家庭都是开展学前教育的主战场,在幼小衔接理念下,为了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习惯,以便能够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生活,作为幼儿园、家长要加强与小学的合作,三方形成合力提升幼小衔接质量,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助力他们未来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方面,家长要在开展幼小衔接,以及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方面做出应有贡献。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培养幼儿自理能力、时间意识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等多方面内容。例如,严格把控幼儿玩手机的时间,强化幼儿时间观念;鼓励幼儿独自整理书包,提升幼儿自理能力;要求幼儿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通过家长的介入,一定能够加速实现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目标,促进幼小衔接的高效发展。
另一方面,幼儿园要拉近与小学之间的距离,两者定期开展交流活动。例如带领小朋友们走进小学校园,参观教室、操场、图书馆、体育馆等场所,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幼儿提前了解和熟悉小学校园,提升幼儿对小学校园的认知。此外,也可以增加体验小学课堂教学环节,通过观察教室的授课方式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真正体验小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前为即将开始的小学生活做好充足的准备。
三、结语
在幼小衔接中培养幼儿良好习惯能够帮助幼儿更快适应小学生活,提升幼儿入学后的学习效率,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作为教育者要将培养幼儿良好习惯作为幼小衔接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打破以知识传输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学前教育模式,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社交习惯、生活习惯等等,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余燕.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J].幼儿100(教师版),2024,(11):21-23.
[2]郑伟斌.幼小衔接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实践研究[J].教师,2023,(31):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