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体育活动游戏化及对幼儿运动兴趣的培养
姚雪丹
常州市勤业新村幼儿园
摘 要:在幼儿教育领域,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这一方面,体育活动是重要组成部分,幼儿阶段是人类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的作用在于既能增强幼儿体质,提高身体协调性、灵活性和耐力,又能对其心理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培养勇敢、坚韧品质及团队合作精神。因此,本文深入探讨幼儿体育活动游戏化的策略,如何通过游戏化手段培养幼儿的运动兴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幼儿体育活动;游戏化;对幼儿运动兴趣
引言: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形式当属游戏,其具备自主性、趣味性、虚构性等特点,可激发幼儿好奇心与探索欲。实现幼儿体育活动游戏化,即把体育活动和游戏相结合,解决传统体育活动弊端的有效之径。设计富有创意,具趣味性的体育游戏,能让幼儿于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参与运动,在玩乐中锻炼身体、发展能力。并且,幼儿体育活动游戏化对培养幼儿运动兴趣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到运动乐趣与成就感,会逐渐对运动萌生浓厚兴趣,此兴趣会化作他们今后持续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在动力。
1幼儿体育活动游戏化及对幼儿运动兴趣的培养重要性
1.1运动兴趣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促进
在游戏化的幼儿体育活动这块,需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兼具竞争性、合作性以及探索性、创造性为佳。幼儿参与运动之际,常借由父母、教师或同伴的反馈对自身表现给予评估。若教育者能及时给出积极反馈且鼓励幼儿尝试与挑战,幼儿便会生出更强自信心,由此激发参与运动的兴趣。幼儿完成一项体育活动后,教师可给予肯定评价,鼓励其继续参与,同时适时调整游戏难度,让幼儿于适宜挑战里不断提升自身运动能力。
运动兴趣的培养对幼儿运动技能,促进身心发展的深远影响不容小觑。从身体发展角度而言,参与体育活动可提高幼儿协调性、平衡性、灵活性、力量等基本运动能力,尤其幼儿期是身体发展与运动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借由运动兴趣激发能让幼儿主动进行身体锻炼以促进其身体素质全面提高,运动既能助力幼儿增强骨骼密度、促进肌肉发育、提高免疫力,又有助于提升运动耐力、降低肥胖发生率。运动兴趣培养对幼儿情绪管理及心理健康也极为重要,在参与运动过程中幼儿可体验到成功喜悦与失败挫折,这对其自信心建立意义重大。
1.2运动兴趣与长期运动习惯的关系
对于幼儿而言,在其对某项运动产生兴趣的情况下,才会自发参与,而游戏化的体育活动凭借趣味性与挑战性,可有效激发幼儿运动兴趣。正如心理学自我决定理论指出,内在动机能促使个体在无外部强制时持续参与某项活动,所以对幼儿来说,兴趣既是其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源泉,又是其长期坚持运动的基础所在。
长期运动习惯的形成非一蹴而就,需要幼儿于长期运动过程不断体验乐趣与成就感,在游戏化体育活动中不断提高运动技能、感受运动乐趣后,便会逐渐将运动视作愉快日常活动,进而自觉参与各类运动项目。如此良性循环助幼儿形成稳定且能持续终身的运动习惯,待其逐渐形成长期运动习惯时,对运动的兴趣会进一步加强,因为通过长期参与可不断提升运动水平,获得更多成就感与自信心,而这些恰是激发运动兴趣的关键因素,且长期运动习惯的培养既能帮助幼儿保持身体健康,又能增强其心理素质与抗挫能力。
2幼儿体育活动游戏化及对幼儿运动兴趣的培养原则
2.1安全性原则
幼儿体育活动游戏化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具有显著教育价值,安全性始终是最为关键因素。鉴于幼儿身体发育尚不完善、运动能力相对较弱,对外部环境适应性较差,故而在保证活动趣味性、有效性,同时确保幼儿安全成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场地需平整、宽敞且无障碍物,避免过多硬物或易滑地面,器材选择要考虑幼儿年龄特点,所有使用器材须符合安全标准,避免有尖锐、易碎或易脱落部件。尤其对于大班或托班幼儿要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大规模器材,以防不慎摔伤或受撞击。
在幼儿进行体育活动且其身体协调性、平衡感以及肌肉力量尚处不断发展之际,活动难度应依幼儿年龄与能力水平作逐步设计,从基础简单动作起步,随技能提升而渐增运动挑战性,因过于复杂或剧烈活动,不仅可能超幼儿身体承受力,且可能致运动伤害发生。故在游戏化设计时要避免一次性设计过多高难度动作,需以循序渐进之方式,让幼儿于安全范围内不断提升自身运动能力,而对于幼儿体育活动而言,教师或家长的监督与引导极为重要。
2.2互动性原则
以游戏作为幼儿认识世界、学习技能、发展身心的重要方式,其能让幼儿在游戏里获得快乐、体验挑战,于互动中不断探索与学习。在体育活动设计融入游戏元素,既能增加活动趣味性,又可有效提高幼儿运动参与度。传统体育教育常侧重技能训练与规则指导,易使幼儿觉得枯燥乏味。而游戏化体育活动凭借生动有趣形式把运动技能学习与探索相结合,让孩子在享受游戏乐趣之际自然掌握运动技巧。
例如,在幼儿体育活动中引入“跑步接力”“跳绳大赛”以及“捉迷藏”这类富有竞技性与趣味性的游戏,既能让幼儿体验到运动乐趣,又能于无形中激发其运动兴趣。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任务挑战等形式,使幼儿于活动中满是参与感和成就感,进而促进幼儿社交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创造力发展,如此通过游戏化设计,幼儿便在不知不觉中实现身体素质提升与运动能力发展。所谓互动,并非仅局限于幼儿之间的互动情形,而是同时涵盖了幼儿与教师之间以及幼儿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在集体活动中,幼儿需进行的不仅有与教师的互动,和其他孩子一起合作、竞争以及协作性游戏,通过与同伴互动,让孩子在团队协作里学会分享、分工与合作,培养其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此种互动中孩子们可互相学习、相互鼓励,于竞争与合作过程中,提高运动技能、增进身体素质。互动性原则所强调的教师和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双向互动,不只是言语上的交流,更关键的是情感上的交流与支持。在体育活动时,教师应关注每个孩子情绪变化并及时调整活动节奏与方式,从而使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环境中,获得充分运动与发展,而通过有效互动则可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运动意义,激发其持续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2.3参与性原则
作为幼儿期重要学习形式的游戏,兼具满足孩子天性中好奇心与探索欲以及激发其主动参与积极性。于游戏里,幼儿经身体运动与合作互动,可全面提升身体素质、协调能力及社交能力。采用情境化、互动性强且富有变化形式的游戏化体育活动,借助模仿游戏、角色扮演、竞赛游戏等,能让幼儿在不知不觉间完成运动任务,有效规避传统体育教学中枯燥重复的训练模式,实现幼儿在轻松愉快游戏中运动技能的提高。其中参与性原则在游戏化的幼儿体育活动,占据核心地位。强调于教育活动中幼儿应作为主动参与主体的参与性原则,其要求幼儿不仅在身体活动发挥作用且在情感与认知积极投入,而幼儿体育活动设计需确保每个孩子都能积极参与其中,感受自身价值与进步以激发运动兴趣。
具体来说,参与性原则要求活动设计,需考虑幼儿年龄特征与兴趣点,确保每个孩子能于活动中,找到适合自身的角色和任务。比如在集体竞技类游戏里教师可设计多样分组形式或任务分配,避免个别幼儿因体能差异或能力局限,而被边缘化。
3幼儿体育活动游戏化及对幼儿运动兴趣的培养策略
3.1创设有趣的运动环境
以兴趣作为最好的老师而言,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在动力在于其运动兴趣。通过游戏化的体育活动可有效激发幼儿运动兴趣,借助一系列有趣活动形式,让其对运动产生持久热爱。从幼儿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来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需注重活动内容的趣味性、参与性与挑战性。凭借一个有趣的运动环境,激发幼儿探索欲望,促使他们在玩耍中主动开展身体锻炼。
例如,通过在室内设置丰富多样的运动场地,利用不同器械或道具并设计富有创意游戏活动的方式,可激发幼儿对运动的好奇心并鼓励其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常以孩子们熟悉且喜爱,如“捉迷藏”“跳房子”等传统游戏或“抢椅子”“跳绳比赛”等具有挑战性运动项目的游戏形式呈现,能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运动目标且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过于单一、枯燥的体育活动内容,容易使孩子们产生厌倦情绪,进而失去参与积极性,而丰富的活动设计,尤其是结合幼儿兴趣点和生活经验,可让孩子们从中感受无穷乐趣。设计与动物模仿相关的如“兔子跳”“小猫爬”等运动游戏,既能锻炼幼儿身体协调能力,又能满足他们对模仿和创造的需求以进一步激发运动兴趣。
3.2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活动
幼儿天性好动且对运动充满好奇心与探索欲望的情况下,单一、枯燥乏味的活动方式,易致其兴趣丧失进而影响运动效果。而体育活动与游戏相结合可借助游戏趣味性与互动性,吸引幼儿注意力,使其于愉快自由氛围中积极参与,且游戏里规则及情节设计,常能激发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增强其对活动的投入感。
例如,在设计跳绳活动时,可将跳绳融入“寻找宝藏”的冒险游戏中,游戏里幼儿需通过跳绳完成系列任务,方能获得线索并最终找到宝藏。如此设计能让幼儿于活动中体验乐趣,且通过设定一定挑战性使其在游戏过程,不断提升跳绳技巧与身体协调能力,通过这种方式体育活动不再是单纯体力消耗,而变成充满趣味与挑战的学习过程。
3.3鼓励多种形式的互动
游戏化设计的体育活动,可激发幼儿内在动力,使其自发参与运动,不像传统体育教学中,幼儿常仅依成人指令完成运动任务,而缺自主性与乐趣,其能将幼儿兴趣与游戏本能相结合,助力他们主动投入活动享受运动快乐。比如以“捕捉彩球”等游戏形式,让幼儿在追逐捕捉过程中,既锻炼身体又经游戏规则互动体验到与他人合作竞争乐趣,且体育活动游戏化往往许多人共同参与,从而为幼儿提供丰富社交互动机会。在集体游戏中,幼儿通过与同伴进行沟通、合作和协商以及遵循游戏中的规则、明确角色分工,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及在集体中发挥自身作用,这种互动不仅能增强其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还可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游戏化体育活动里,通过不断练习与参与,幼儿能逐渐掌握更多平衡能力、协调性、反应速度等的运动技能,且很多游戏并非单纯身体运动,而是涉及一定策略和思维。比如一些需团队配合的游戏可锻炼幼儿策略思维及反应能力,在这种互动式游戏中,幼儿既是身体锻炼者又是思维参与者,全方位的刺激让他们于运动中不断成长。
3.4培养孩子的自主选择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主导活动安排与执行,使孩子选择空间小的“灌输式”情况下,易让孩子有受束缚之感且缺乏自主性。而游戏化体育活动中,孩子们常能依自身兴趣与能力选择参与内容,通过设置多个游戏项目,使孩子们在活动前可自由选择喜欢的游戏方式,而非被动接受教师安排内容。这种选择自由既增强孩子们的参与感,又培养其决策及独立思考能力,且孩子们在选择过程中会根据自身兴趣、情感以及能力做判断,进而锻炼其自主意识与选择能力。
更重要的在于游戏化体育活动可有效提升孩子们的社交能力,即在游戏里孩子们一般需同其他小伙伴共同合作或者竞争,如此既锻炼其团队协作能力,又促进他们和同伴间的互动。通过游戏孩子们能学会诸如与他人沟通、分享、解决冲突等社交技巧,比如在团队游戏中孩子们分工合作、协调行动,可让他们面对集体决策时学会考虑他人意见,增强团队合作意识,而且游戏里的竞争元素还能激发孩子们的上进心与勇气,使其在竞争中锻炼抗压能力,培养面对挑战时的积极态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体育活动游戏化这一关键举措,对于提升幼儿体育教育质量、培养幼儿运动兴趣意义重大。以将体育活动巧妙融入游戏的方式,为幼儿营造出充满乐趣与活力的运动环境,使其能在自主、自愿且愉快的状态下参与体育锻炼,达成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发展。在实践当中深刻认识到,幼儿体育活动游戏化并非简单的游戏与运动叠加就行,而是要求教育者精心设计游戏内容、合理安排游戏环节,充分顾及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发展需求。唯有如此,才可真正让游戏的教育价值得以发挥,使幼儿于游戏里实现身体动作的发展、认知能力的提升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锻炼。
参考文献
[1]袁丽.谈幼儿体育活动游戏化以及培养幼儿运动兴趣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3(17):165-167.
[2]陈国琴.幼儿体育课程游戏化教学导向设计[J].读写算,2023(13):104-106.
[3]沈敏燕.游戏化改革下的幼儿园体育活动构建探析[J].幼儿园体育,2024(4):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