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态保护红线周边区域土地复垦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适配性分析

作者

张玉 卢芬

武汉智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武汉 430074 天门市自然资源 和城乡建设局 湖北天门 431799

1 引言

生态保护红线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核心屏障,其周边 5-10 公里区域作为特殊过渡带,兼具生态缓冲与资源利用双重功能。近年来,矿产开采、城乡建设等活动导致该区域产生超1000 万亩待复垦废弃土地,如采矿塌陷区、废弃宅基地等。然而 30% 的复垦项目因忽视生态管制要求,引发土壤侵蚀加剧、生物栖息地破坏等问题。国土空间用途管制通过分区划定、指标管控规范土地利用,为红线周边复垦提供约束框架,但当前复垦与管制存在 “两张皮” 现象:复垦方案侧重生产力恢复,对生态功能考量不足;管制规则缺乏复垦模式针对性引导,导致复垦后用途与管制要求冲突频发。因此,研究二者适配性、构建协同机制,成为实现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双赢的关键,本文立足红线周边特殊性,分析复垦与管制核心诉求,提出适配性提升策略,为实践提供参考。

2 生态保护红线周边区域的复垦与管制特征

2.1 红线周边土地复垦的目标特殊性

生态保护红线周边区域(红线外 5-10 公里)的土地复垦,区别于普通区域的“生产力优先”导向,呈现“生态约束下的多元目标协同”特征。其核心目标包括三层递进关系:基础层是生态功能修复,需优先解决土壤污染(重金属含量需降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风险筛选值以下)、植被退化(恢复后植被覆盖率 ⩾60% )、水文连通性受损等问题,例如采矿塌陷区复垦需构建人工湿地净化系统,降低对红线内水体的污染风险;中间层是生态缓冲功能强化,通过复垦形成乔灌草结合的植被带(宽度 ⩾50 米),削弱外界干扰(如农业面源污染、人为活动噪音)对红线核心区的影响;拓展层是适度资源利用,在生态承载范围内发展低干扰产业(如生态农业、科普旅游),但需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建设用地占比 ⩽15% )。这种目标体系要求复垦方案将生态效益权重提升至 60% 以上,避免单纯追求经济产出导致的生态反噬。

2.2 红线周边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核心要求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在红线周边区域呈现“分级管控、精准约束”的特点,形成多层次管制框架。空间管制上,划分为“严格管控区”(红线外 1-3 公里)和“有限利用区”(红线外 3-10 公里):严格管控区内禁止任何破坏生态基底的活动,土地用途仅限林地、草地等纯生态类型,复垦项目需经省级自然资源部门审批;有限利用区允许适度复合利用,但需满足“生态优先”前提(生态用地占比 ⩾70% )。指标管制上,设置刚性约束指标:开发强度(容积率 ⩽0.3 )、污染排放(水污染物排放浓度较常规标准收紧 20% )、生物多样性(复垦后物种丰富度需较现状提升 10% )。机制管制上,建立“生态准入负面清单”,明确禁止类(如规模化畜禽养殖、高污染工业)和限制类(如旅游设施建设)活动,并实施“双评估”制度——复垦前开展生态影响评估,复垦后每3 年进行生态功能评估,确保管制要求落地见效。

3 复垦与用途管制的适配性分析框架

3.1 适配性评价维度

构建“目标 - 空间 - 机制”三维评价体系,量化复垦实践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契合程度,目标协同度聚焦复垦目标与管制导向的一致性,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生态功能修复( 50% )、资源利用强度( 30% )、社会经济效益( 20% ),通过计算复垦方案中各目标得分与管制要求的匹配度,当综合得分 ⩾80 分时判定为目标协同。空间匹配度评估复垦后土地用途与管制分区的吻合性,核心指标包括“生态用地复垦面积占生态管制区面积比例”(需 ⩾90% )、“建设用地复垦面积占建设管制区面积比例”(需 ⩽20% )、“复垦地块与红线的缓冲距离达标率”(需 ⩾85% ),通过 GIS 空间叠加分析实现量化测算。机制衔接度考察管理流程的融合性,涵盖方案编制(是否纳入管制指标,权重 40% )、审批环节(是否通过多部门联合审查,权重 30% )、后期管护(是否按管制要求开展生态监测,权重 30% ),采用百分制评分( ⩾70 分为机制有效衔接)。三维指标的加权综合得分(目标 40%+ 空间 35%+ 机制 25%)⩾80 分,即为适配性良好。

3.2 适配性冲突类型

实践中复垦与用途管制的适配性冲突主要表现为三类形态,目标冲突体现为复垦的经济导向与管制的生态导向矛盾,例如某矿区复垦方案将 70% 面积规划为工业用地,与管制区“生态用地占比 ⩾70% ”的要求直接抵触,导致目标协同度仅 35 分。空间冲突表现为复垦用途与管制分区不匹配,典型如在严格管控区内复垦为耕地(违反“纯生态用途”规定),或在有限利用区过度复垦建设用地(超出“ ⩽20% ”的比例限制),某案例中此类冲突导致空间匹配度仅 58 分。标准冲突源于复垦指标与管制标准的差异,如复垦采用的土壤修复标准(重金属含量 ⩽100mg/ kg)低于管制区的严格标准 (⩽50mg/kg ),或植被覆盖率恢复目标( 50% )未达到管制要求( 60% ),造成后期验收不通过。这些冲突的本质是复垦的局部短期利益与管制的全局长期利益失衡,需通过协同机制化解。

4 适配性提升路径与案例验证

4.1 适配性提升的核心策略

针对复垦与用途管制的适配性痛点,从目标协同、空间匹配、机制衔接三个维度构建提升路径。目标协同层面,建立“生态指标前置”机制,要求复垦方案将生态功能修复指标(如土壤有机质含量 gtrsim20g/ kg、植被覆盖度 ⩾60% )作为刚性约束,经济利用类指标(如耕地产能)需服从生态目标,通过权重分配(生态效益 ⩾60% )确保与管制导向一致。空间匹配层面,绘制“复垦方向 - 管制分区”对应图谱:严格管控区内复垦方向限定为林地、湿地等纯生态类型(占比 ⩾90% );有限利用区采用“生态 +- ”模式(如“林地 + 科普设施”),但建设用地占比⩽15% ,并通过 GIS 空间分析工具预演复垦后用途与管制分区的吻合度(需 ⩾85% )。

4.2 案例应用——以长江经济带湖北某矿区为例

该矿区位于三峡库区生态保护红线外6 公里,属“有限利用区”,历史采矿导致3200 亩土地废弃(含2000 亩塌陷区、1200 亩废弃厂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要求为“生态修复为主,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原复垦方案因过度侧重经济利用(计划复垦为耕地和工业园),与管制要求冲突,适配性评分仅 52 分。优化后方案基于适配性策略调整:2000 亩塌陷区复垦为湿地(配套生态监测站),种植沉水植物净化水质。

5 结束语

生态保护红线周边区域土地复垦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适配性,关键在于平衡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本文提出的“目标协同—空间匹配—机制衔接”路径,明确生态优先原则,建立空间对应关系,构建多部门联动机制,有效解决冲突。案例显示,适配性提升后生态功能增强且满足发展需求。未来需完善量化模型,推动数字化协同管理,制定差异化适配标准,为一体化保护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自然资源部. 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试行)[Z].2022.

[2] 张凤荣 . 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理论及实践 [M]. 北京 :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