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总承包合同中风险分担机制研究
王玉肖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广西百色533500
摘要:本文从公路工程总承包项目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一套风险分担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风险评估模型以及风险分担参数体系、补偿机制和技术框架等;经实践应用后发现:风险分担机制可以降低工程变更率、工期延误率,提高质量验收合格率与风险处置效率,且可使合同各方实现合理风险分担。
关键词:公路工程;总承包;风险分担
引言:
公路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总承包模式的项目风险呈现系统性和累积性特征。传统风险管理方法难以满足工程总承包项目的风险防控需求,建立科学的风险分担机制对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 工程概况工程合同风险要素
1.1 项目基本情况
某高速公路建设工程项目按照工程总承包模式来实施,发包方是某省级公路建设集团,承包方是具备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的建筑企业,合同约定的工期为24个月,合同价款大约是21亿元,项目施工过程涵盖隧道工程、桥梁工程及路基路面工程等多个专业工程子项,技术要求比较高且施工难度较大。项目所在区域地质条件十分复杂,跨越多条河流且沿线分布有采空区和滑坡地带,工程建设的环境条件相当严苛,项目管理团队由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共同组成,各方职责划分得十分明确,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安全管理制度。
1.2 合同风险特征
工程总承包合同的风险有明显的系统性、叠加性及传导性的特征,即一环套一环、一步带一步。例如,工程地质条件发生变化引起设计变更而造成工期延误、费用增加,承包商不仅要承担设计、采购、施工全过程的风险,同时还必须承担一些外界环境变化引起的一系列不可预见的额外风险。由于具有更大范围内的风险转移,与一般传统施工承包方式相比,风险程度更高。最后,处置阶段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制定精准的风险应对策略,并实施有效的控制措施,最大程度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这种技术框架能够实现从工程建设初期到整个生命周期的全面风险管理,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公路总承包中风险分担技术研究
2.1 风险评估模型
公路工程总承包风险评估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构建评估模型,基于工程建设全过程风险分解构建含技术、经济、管理和环境风险四个一级指标评估体系,通过专家打分来确定各级指标权重,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风险评估矩阵实现风险等级定量评价。模型计算过程中引入时间维度因子动态反映风险在工程建设各阶段演变规律,风险评估结果以风险概率和风险损失为基准形成风险分级标准,评估模型运行过程采用迭代计算方法通过多轮参数修正提高评估精度,对历史工程案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验证模型适用性和准确性,模型设置敏感性分析模块识别对风险评估结果影响大的关键因素为风险防控重点提供指导[1]。
2.2 风险分担参数
基于风险评估模型建立的风险分担参数体系包括风险承担能力系数、风险规避成本系数和风险损失补偿系数 3个核心参数,其中,风险承担能力系数根据合同各方技术水平、资金实力、管理能力等评价确定,工程项目中一般以基准值 0.52为基础,根据项目的规模、复杂程度,在 0.35~0.75之间调节;风险规避成本系数包括风险管理人员配置费、设备购置费等固定成本以及风险监测、预警、处置等运行费用,其值范围为 0.28~0.72;风险损失补偿系数采用分段计算的方法,分为工程延期类风险损失、质量问题类风险损失、安全事故类风险损失 3 种情况分别进行补偿,当损失程度较轻时,取值范围为 0.15~0.48;当损失程度较重时,取值范围为 0.48~0.85。采用市场波动修正机制。运用季度复核,结合季度实际应用情况灵活调整的方式校验,其调整幅度不能超过基准值的 30%。为后续的补偿机制设计及风险控制技术的应用提供保障。
2.3 补偿机制设计
根据风险与收益平衡的原则,建立合同价款为基数、多层级的补偿体系,采用合同价款为基准、价格调整公式,把材料价格指数、人工费指数、机械费指数等有机结合起来;针对工程变更补偿采用以变更量为基数、计取措施费定额、比例上调下限值的方法;工期延误补偿以工期评估模型为基础,根据有无可归责事由、所造成的损失多少设定补偿上限;工程质量风险补偿机制以质量缺陷等级和修复费用作为挂钩点,设定质量保修期内的责任划分,并且以造价咨询机构对补偿标准的复核结果为依据确定补偿金额。对于补偿机制实行分段计算方式,对于不同风险等级划分不同的补偿标准,同时还建立了快速补偿纠纷解决途径,提高补偿效率;在补偿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增加了动态监控机制,在补偿执行的过程中出现偏差可以立即发现并纠正[2]。
2.4 风险控制技术
风险控制技术的主要手段就是通过多维度、全周期的方式,来识别风险、预警风险、处置风险,首先就是在风险识别阶段采用大数据分析的技术把所有的风险信息都收集起来,然后把这些风险信息放到风险信息库里面去,在那里可以对风险源进行实时的入库,然后把它动态地纳入到风险系统里面来,为后期的预警和处置提供充足的数据基础,再一方面就是在工程建设的风险预警当中,利用物联网技术采集关键部位的变形、应力、温度和湿度的实时数据传送到监控平台上,让有关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风险的情况,能够尽快做出应变的决定。最后则是要利用数据分析模型以及一些大数据预测的方式,准确地进行风险应对的决策,并通过实施控制来达到最好的风险管控的效果,以尽量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正是由于这个技术方案是从工程建设开始一直到整个工程建设周期的全过程,所以在整个风险管控方面做得也是非常全面,这对工程项目的正常运行都是非常有利的。
3 应用效果评估
3.1 实施效果评价
从公路工程风险分担机制的实际运行情况看,工程变更发生频率较低,变更金额较少,项目总体造价控制在合同价款 105%内;项目采用风险分担机制对于工期、质量控制有利,提高了施工单位履约能力,项目工期延误率为 3.2%,项目工程质量逐步得到改善。通过将风险分担给承包商的方式,使承包商的风控意识得以强化,项目的重大环节的质量验收合格率大于 95%;风险损失补偿机制的运行也促使工程变更及工程索赔程序更趋规范合理,缩短了工程争议时间周期,保证了工程索赔文件完整性的 92%;技术风险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了监测预警机制,对风险识别的正确率提高了 85%,并对风险采取了及时的处置方法。实现项目管理信息化、精细化;风险分担机制促进了各方的合作共贏,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效益与经济效应同步增长。
3.2优化完善建议
由于风险分担机制造成一些难以避免的缺点,我们应该提升风险评估的方法以使其实现更加灵活化、更有弹性,提高其风险评估的结果的准确性,并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建立和完善的动态调整的风险分担参数体系。另外还应该进一步完善的细化各种风险量化的方法。就补偿机制而言,要运用和完善工程量清单计价规则开展风险分担工作;要细化工期延误和质量缺陷损失量化的方法;要完善合同规定中关于风险责任判定的相关规定,增强其易操作性;要加强风险控制信息系统对数据的分析能力,扩充系统对接口,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融合更多数据;要加强风险预警机制的分级响应模式以及预警信息的及时传递,提高风险防范的时效性;要完善风险处置方案,对症下药,细化落实风险防控组织体系。
结语
风险分担机制实现了风险评估定量化与风险分担规范化及风险控制信息化。实践应用验证了该机制在工程变更控制与工期管理及质量提升方面的成效,未来应着力优化评估模型,完善补偿机制,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文富奎,郑天铜.公路工程EPC总承包项目的安全管理风险分析与安全管理控制建议[J].中国水运,2022,22(08):14-16.
[2]丁夏淑.基于序贯博弈的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风险分担研究[J].公路与汽运,2020,(06):16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