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链驱动,让思维进阶
李志纲
四川省仁寿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四川 眉山 620500
引言
初中生处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过渡的关键阶段,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链教学可通过由浅入深的问题设计开展教学,以更加贴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方式推动其思维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化。这种教学方式有效打破了传统数学课堂中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学习分析问题。当然教师在设计问题链内容时要让其难度介于学生现有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通过适度挑战激发学生潜能,实现“跳一跳,够得着”的学习效果,让数学课堂更加高效。
一、结合生活实际教学,创设情境化问题链
初中的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这导致许多学生对其内容望而生畏 [1]。生活场景是连接抽象概念与学生认知的天然纽带。因此教师可以将问题链植根于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的同时又能通过熟悉的情境降低思维门槛,激发主动探究的兴趣。
比如教师在教学有关“一元二次方程”相关内容时,可围绕学生身边的校园建设场景设计阶梯式问题链,让学生在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教师可以先借助学校平面图向学生介绍情景:学校想要在教学楼前修建一个面积为 100 平方米的矩形花坛,师傅在测量时发现长比宽多 10 米,如何通过计算确定花坛的长和宽?这一问题直接引导学生从“求未知量”的需求出发,奠定学生方程模型的构建过程。之后问题进一步延伸,为了更好地将材料进行切割,师傅想要让花坛的长和宽均为整数,这时有几种符合要求的设计方案?此问题在求解基础上增加限制条件,促使学生思考“解的合理性”,既巩固了方程解法又渗透了分类讨论思想,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答案需与实际情境匹配。这样的情境化问题链从具体生活需求出发,不断深入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完整过程,使抽象的方程知识在生活场景中变得可感可用,真正实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目标。
二、依据数学知识逻辑,设计层次性问题链
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之间联系密切,中考更是对学生综合知识应用能力的考察。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设计层次性问题链紧扣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让学生在问题的逐步深入中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2]。
比如教师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可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猜想至验证”的逻辑递进设计问题链。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必须满足 6 组对应元素(三边和三角)全部相等?”这一问题从全等的定义出发打破学生对“全等即所有元素对应相等”的固有认知,引发对“判定条件能否简化”的思考。学生验证之后教师继续提问“若仅满足 3 组对应元素相等可能存在哪些组合情况?”引导学生列举“三边、两边一角、一边两角和三角”等四种情形,培养分类讨论意识的同时梳理出需要探究的核心方向,使后续学习更具针对性。这样的层次性问题链让学生在逐步破解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也形成了严谨的逻辑推理思维。
三、关注学生思维发展,设计探究性问题链
探究性问题链是撬动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通过探究型问题的设定引导学生从被动听讲转向主动操作、从机械记忆转向深度思考,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3]。教师也要在这一过程中关注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合理设计改善问题链内容,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比如教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可以先展示的平行四边形模型让学生猜想它的对边长度和对角大小可能存在什么关系?鼓励学生基于观察提出假设激活直觉思维。之后让学生针对自己的猜想通过测量边长和角度,或裁剪平行四边形并拼接对比等方式进行验证,让其在动手实践中初步验证假设的合理性。当然仅靠操作验证不够严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能否结合已学的三角形全等知识从理论上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合理“转化”。最后让学生证明若在平行四边形中任意连接一条对角线,这条对角线会具有什么特殊性质?它是否能将平行四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这样的问题链让学生完整经历知识的发现与形成过程,在主动探究中不仅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更提升了观察推理和创新创造等核心思维能力。
结束语
问题链驱动教学是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效率的有效策略,该种教学方式能将知识转化为学生可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需结合教学目标、学生实际与知识逻辑等多方面内容综合考量,让问题成为连接学生与数学知识的桥梁,最终实现从“教会知识”到“教会学习”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陆银 . 初中数学课堂“ 问题链” 的教学实践探析 [J]. 数学之友 ,2024,(13):23- 25.
[2] 郭小亮 .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J].学周刊 ,2023,(25):54- 56.
[3] 王晓龙 . 巧设“ 问题链” 助推“ 思维力” ——对初中数学有效 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J]. 数学教学通讯 ,2019,(23): 64+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