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抵御和防范校园宗教渗透的探析

作者

刘艺 许崇泰

广东医科大学,广东东莞,523808

[摘  要]本文以某医科院校宗教信仰学生的案例,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角度,分析新时代校园宗教渗透的特点,一是校园宗教渗透手段日趋隐蔽化,二是校园宗教渗透地域逐渐国际化,三是校园宗教渗透学历逐步前移化。对新时代校园宗教渗透进行问题透析,发现部分学生对校园宗教问题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价值观不稳定的青少年群体易成为宗教渗透的对象;大学生社交的多样性使校园宗教渗透不易被察觉。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要从重视意识形态,常态化全方位排查风险隐患;把握学生特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全员齐抓共管,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等方面抵御和防范高校校园宗教渗透。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宗教渗透

一、新时代高校抵御校园宗教渗透的背景

高校历来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境外敌对势力和非法宗教组织与我们争夺青年大学生的前沿阵地。境外宗教和敌对分子正是抓住高校集聚人才、大学生思想易侵、行为易诱导等特点,借助多种途径和手段“西化”大学生思想、渗透非法宗教观念,企图削弱他们的爱党爱国之情,淡化他们的理想信念和民族观念,进而大肆宣扬西方资本主义所谓的自由主义与普世价值,最终目的便是颠覆我党的领导和国家政权。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对知识具有强烈的渴望,但还处在三观趋于稳定和信仰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心智还不太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蛊惑、误入歧途,特别是国外不法分子以宗教渗透的方式,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或开展其他传销等非法活动,稍有不慎便会使非法宗教组织有机可乘,引诱部分高校学生深陷其中,不仅违反学校的校规校纪,甚至还触碰到法律的边缘。

作为一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在与有宗教信仰学生的谈心谈话中,发现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不当宗教活动的行为。本文通过分析该案例,进一步深入了解分析校园宗教渗透特点、直面校园宗教渗透问题、寻求应对策略,引导学生合理区分正常宗教活动和宗教渗透活动,同时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敏感度,以便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政治警觉性,既不能“魔化”宗教组织、将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视为异己力量,又不能对宗教渗透的消极影响视而不见或放任自流。是抵御和消除校园宗教渗透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重要举措,也是巩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以及优化校园宗教事务管理的必然要求。

二、新时代校园宗教渗透的特点

(一)校园宗教渗透手段日趋隐蔽化

目前,不少宗教组织成员常以多重身份作掩护,如线下的部分成员平日里在单位正常上班、某些组织则以开公司做生意为掩护,实则常以工作为由联系相聚并用暗语交谈;线上他们通常采用邮件加密或微信语音通话的形式,即使被截获或调查,也很难在短时间追踪到详细的记录。宗教渗透人员在企图接近高校学生时,表面上为交友团建的形式,私下却隐藏着政治意图,将其渗透目的包裹上宣扬宗教“向善”的外衣,在交友团建等活动中,高校学生已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一定的影响,使其逐渐认同敌对分子所宣扬的观点并接受他们的精神控制。宗教渗透人员以“隐形渗透”代替“直接渗透”,通过“洗脑工程”“福音计划”来分化我国青少年群体,以达到攻击中国共产党领导、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国家统一和多民族团结、破坏我国宗教法治的目的。案例中的L学生上大学后多次与教会组织中的X姓男子联系,并参与私人场所的宗教活动,多次跟随其参与该教会组织的集会、讲经等活动,在不知不觉中被宗教渗透人员洗脑然而并未自知,可见新时代校园宗教渗透手段日趋隐蔽化。

(二)校园宗教渗透地域逐渐国际化

当前校园宗教渗透在地域上逐渐国际化,一方面表现为“由外向内”的国际化。如近些年,各高校聘请外教以及招收境外学生的力度不断加大,国际化合作办学、交流访学的趋势也愈加明显,这些来自他国的教师或学生,以及去境外学习交流的师生,也有可能掺杂宗教思想意识,具有信教传教的行为趋向;另一方面表现为“由内向外”的国际化,当前部分国家越来越热衷举办各类教会活动,利用教会学校和培训班吸引境内青年外出学习、参加集会,部分青少年也喜欢借机到境外一些国家接受宗教思想的“洗礼”。案例中L同学曾因受教会中X姓男子邀请,私自跟随该组织前往国外参加教会活动,该生表示该组织平时会在韩国、德国等国外多个地方进行教会活动,这在地域范围上反映了高校学生易受到来自世界各地境外敌对势力的入侵影响,这也是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忽视和薄弱的环节。

(三)校园宗教渗透学历逐步前移化

目前校园宗教渗透在学历上逐渐前移,渗透对象在群体上逐渐由大学生向中学生转变,这不仅会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性格产生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干扰了校园正常教学与生活秩序,破坏了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进一步加大了校园宗教渗透防范的难度。受信息时代和文化氛围的影响,许多中学生个性相对比较成熟、大胆,喜欢接触新鲜事物,但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还不稳定,容易受外来思想的入侵和他人的不当引导,使得部分非法宗教人员有机可乘,他们开始瞄准初高中生群体,从青少年初期阶段开始下手,因此校园宗教渗透在学历上也逐步前移化。案例中L同学在高二升高三期间就被传福音的个别宗教人员所蛊惑,在其学业压力较大、心灵较为脆弱时接受并信奉该教会组织所谓的向善向上思想,这为她上大学后继续参与这些教会活动奠定了基础,可见当前校园宗教渗透在学历上已往初高中阶段前移。

三、新时代校园宗教渗透的问题透析

(一)部分学生对校园宗教问题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

部分学生对校园宗教问题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是防范校园宗教渗透不力的首要原因。当前高校中有部分学生对我国宗教政策和高校宗教相关规定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他们对宗教知识和我国宗教相关法律规定知之甚少,甚至对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都不甚了解,更不能正确区分正常宗教活动和宗教渗透活动,常常简单的认为信仰是个人私事,误将宗教信仰自由等同于宗教活动自由,不清楚在学校进行宗教活动是非法的,更谈不上向学校有关部门进行汇报。该案例中,在与L同学的谈心谈话时,发现该生对宗教活动自由缺乏正确清醒的认识,其在校期间还私自参加线上的诵读圣经活动,以及在公园等公共场所进行非法宗教集会。我国《宗教事务条例》中规定“信教公民举行集体宗教活动,一般应当在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内进行,由宗教组织自己来办理。”因此该生把其对基督教信仰的自由与宗教活动自由相混淆。

(二)价值观不稳定的青少年群体易成为宗教渗透的对象

校园宗教的渗透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尤其以大学生为主,这一阶段群体的自我意识基本上趋于稳定和成熟,但其价值观仍未真正建立和稳定,主要体现在其心理的薄弱性和思想的易侵性。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心理具有薄弱性。大多学生接触宗教的内部动因往往源于不同程度的心理需求,就浅层次的心理需求来看,大学生身上的好奇、求知欲强等特点驱使着他们想要揭开宗教这层神秘的面纱;就深层次的心理需求来看,部分学生在面对一些短期内难以解决的困难、挫败时会产生归属感的缺失,这种缺失让他们在心理上寻求归属,而宗教文化宣扬的安定、宁静、追求超脱的精神境界恰好与这种缺失相契合,这种心理的薄弱性便使某些宗教渗透势力有机可乘。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思想具有易侵性。大学生群体相对感性、追求新奇,对“舶来品”更易感兴趣并接受其所包含的价值观。但他们往往又缺乏社会经验、辨别是非和批判分析的能力,在思想上容易被某些宗教宣传的所谓“人文关怀”“向善向上”的普世价值和西式化的价值观念迷惑和入侵,反映在思想上就是对社会主义道路持怀疑的态度,有的甚至放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案例中的L同学从小具有自卑心理,且在高二升高三这个阶段面临着考大学的压力,对前途迷茫的危机状态迫使她在心灵上急需寻求慰藉,因此后来接触到传福音的姐姐,并快速的加入到该教会组织中。

(三)大学生社交的多样性使校园宗教渗透不易被察觉

人具有较强的社会性,需要借助社交找到情感归属,汲取能力、对抗孤独。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其中第三层次即社交需求。当前大学生大多为00后,他们大都具有较强的社交意识、参与意识、成才意识,热衷于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活动、追求新奇事物,社交圈也更为广泛,不仅有朝夕相处的同窗密友,也有素未谋面的网络好友;不仅有“蜻蜓点水”的泛泛之交,也有托付心事的亲密伙伴。但大学生阅历不足、经验尚浅,往往难以辨别交往对象的真实意图,部分非法宗教人员正是利用大学生社交多样但又单纯懵懂的特点,将校园某些非法宗教理念潜移默化的渗透给大学生,使得这种交往看起来与正常交友无异,不易被察觉。案例中的L同学正是个心思单纯但又热衷与人交流、热爱交友的孩子,平时在学校还担任着多个职位的学生干部,并且积极服务同学,热心参加集体活动。她与非法教会组织成员的来往看似平常无虞,但实则在思想上已逐步被该组织吸引掌控,这也给校园宗教渗透的提前预警和防范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四、新时代大学校园抵御宗教渗透的对策探讨

(一)重视意识形态,常态化全方位排查风险隐患

1.高度重视,打好意识形态领域“主动仗”

校园宗教非法渗透不仅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造成负面影响,还会直接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影响国家的总体安全。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高度重视,打好意识形态领域“主动仗”。一方面,在思想上要与中央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决策部署与文件精神统一,深入学习和贯彻党和国家对校园传教和学校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的要求,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思想上做好与校园传教活动长期斗争的准备,对校园宗教渗透现象常抓不懈。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正确区分正常宗教活动与宗教渗透活动的关系,如通过思政课和法律基础课堂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宗教活动自由,它是在法律允许条件下的自由。在学校以外国家相关规定允许范围内的宗教活动是正常的宗教活动,在非规定场所进行的传教活动则是违法的,此外校园内也不允许进行任何形式的宗教传播活动。

2.全面排查,健全宗教信仰学生“档案库”

校园宗教渗透的渠道之多、范围之广、涉及人员之复杂要求高校应根据实际常态化全方位排查风险隐患,不断建立健全宗教信仰学生“档案库”。一是加强对在校学生的常态化排查。辅导员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对少数民族学生和信教学生,在保证他们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也要及时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防止被不法宗教势力所利用。二是加强对党团学生的思想性排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不能信仰宗教,不能参加宗教活动,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决定的,因此对于想要入团入党的同学要提前做好思想引导,坚定其理想信念,绝不能让其在宗教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信念。三是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及时性排查。辅导员应积极发挥学生信息员的作用,利用可信任的信息员,及时掌握宗教信仰学生的行为动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预防,形成信息员能够先于老师在第一时间发现异常并及时上报的意识。

(二)把握学生特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1.结合学生特点,加强思想教育引导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显著、能动性强,但同时也具有心理薄弱性和思想易侵性的特点,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面临来自各方压力的大学生极易被境外敌对势力所利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更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顺应时代潮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选择与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材以及典型的教育案例,从根本上帮助大学生辨别区分唯物论与唯心论、无神论与有神论、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做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理想信念教育相互协调促进。此外,针对部分心理不成熟的大学生,在遭遇家庭不和、感情不睦、学业繁重、求职受挫等问题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及时锁定并加以正确引导,通过心理咨询、情感疏导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摒弃对宗教的依赖感,重塑健康良好的心理调节机制。

2.做好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宣传教育不仅是展现高校良好精神面貌和工作成果的重要窗口,还是有效开展管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一项重要举措。首先,高校在校园宣传教育工作当中,要破除学生对宗教的神秘感和盲从感,正确宣传宗教知识和宗教政策,让学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什么是宗教。其次,在平时的年级大会、主题班会中结合典型的校园传教活动实例来分析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危害,在宣传教育中以图片视频等方式向学生进行展示,以达到更好的警示和教育作用。第三,充分利用高校校内外的文化资源,用丰富的团学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等营造“家”的温暖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为大学生群体建立新的集体归属感和地域归属感。此外,还应做好校园网络的舆论监督管理,及时干预和纠正当中不正常的舆情。比如在校园网出口安装安全设备,实行用户上网实名制,并对访问日志进行跟踪记录,一旦发现存在传教渗透现象,可以随时限制其使用校园网上网,确保校内舆论信息安全④。

(三)全员齐抓共管,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1.建立健全校内联动合作机制

校园宗教渗透的防范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各部门要争取形成校内“合作共同体”,学校各管理部门包括党委、宣传、安保、国际交流、教务科研及学生工作部门需合力共同防范校园宗教渗透。譬如高校党委在宗教渗透工作中发挥统一领导作用,负责防范和抵御渗透工作的总体规划、协调、监督与评估等工作;宣传部门应积极宣传党的战略思想和宗教政策,巩固校内舆论阵地;安全保卫处要实时监测了解社会上及校园附近私设点的最新动态,以便随时应对各种突发状况;针对留学生、外籍教师、出国访学人员等群体,国际交流处应把其管理工作落实到位;教务科研处应严格查处利用课堂教学和以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报告会议为名的宗教渗透;学生工作部可建设一支高水准的学工工作队伍和学生信息员队伍,采取网格化管理模式,密切信息员与辅导员间联系的紧密度,对有苗头性的重点人群提前掌握。

2.建立健全家校联动合作机制

防范和抵御校园宗教渗透不仅要完善校内各管理部门的职责,还要积极争取家庭的力量形成家校“合作共同体”。一方面,要让家长明白学校防范校园宗教渗透的重要性。学校加强对校园宗教渗透的防范对于促使学生人格健全与身心健康发展、维护校园安全稳定、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兼职班主任等群体还应加强对学生家庭情况的了解,摸清学生与家长的思想动态,利用线上线下等方式有针对性的对家长开展宗教观教育,积极取得学生家庭的理解与支持。另一方面,要让家长认清家校合育的重要性。大学生正值身心发育成熟和思想意识成型的临界点,习惯独立思考的同时也容易受宗教思想的吸引和干扰,寻求心理寄托和精神安慰,只有家庭和学校在防范校园宗教渗透上双向奔赴,才能得到1+1>2的效果,因此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和行为举止,增加和学生沟通交流的频率,客观地对待学生的心理波动,为学生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持和情感后盾,减少其被境外非法宗教所惑的可能性。

考文献:

冼德庆.当前宗教向高校渗透的方式、特点及其预防对策[J].兰州学刊,2007(02):114-116.

吴笑韬.新形势下高校应对宗教渗透问题浅探[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6(01):105-107.

许崇泰,谢培豪.新形势下高校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0):29-30.

于连东.校园安全工作研究——抵御和防范校园传教渗透[J].决策探索(中),2019(01):24-25.

作者简介:刘艺(1997—),女,汉族,河南许昌人,广东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助教,教育学硕士。许崇泰(1981—),男,广东汕头人,广东医学院护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