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英语课堂伙伴式学习模式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证研究

作者

汤文娟

张家港市南丰小学 215600

一、问题提出:素养导向下的教学困境与破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有效管理和安排学习的能力”(即自主学习能力)。译林版六年级教材 “话题深入、语篇加长、思维含量增高”,对学生能力提出新挑战。然而,传统课堂中 “教师主导、学生被动” 的模式仍占主流,学生普遍表现为:预习流于形式,探究依赖教师,反思评价意识薄弱。其根源在于 学习过程缺乏真正的 “主体性” 参与和 “社会性” 建构。

伙伴式学习(Peer Learning)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通过异质小组互动与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它不仅能提升课堂交往效率,更是 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培育自主学习能力的催化剂。本研究试图解答:如何设计伙伴学习模式,才能摆脱低效协作弊病,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 “化学性生长”?

二、模式构建:“目标 — 过程 — 评价” 三位一体的伙伴学习模型

为适配小学阶段 “自主性、社会性、价值性统一” 的特征,本研究构建结构化操作模型,将伙伴互动贯穿学习全过程。

1. 目标协同(Target Synergy):共筑学习愿景与任务启动

教师不仅明确 语言知识目标(Language Goals),更设计 社会性目标(Social Goals) 和 元认知目标(Metacognitive Goals),驱动伙伴协作。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Unit 5 Signs》的 Story time 时,目标设定为三大项:第一是语言目标:读懂故事,理解不同标识的含义及规则意义;第二是协作目标:与伙伴轮流演读,复述并补充对方观点;第三是元认知目标:共同规划故事复述顺序,相互检查信息遗漏。通过目标协同,将自主学习的 “规划、监控” 等核心要素外化为可操作、可评估的协作行为。

2. 过程协作(Process Collaboration):搭建自主学习支架

将伙伴协作嵌入 预习、课中、课后 三个环节,设计差异化任务:

(1)预习环节(Preview):“伙伴探学单” 驱动自主探究

教师设计的“伙伴探学单”是一种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合作学习的任务工具,包括“共学”与“质疑”两个核心部分。以六年级下册《Unit7 Summer holiday plans》为例,其任务设计具体表现为:在“共学”环节,学生与伙伴共同听读模块对话,合作梳理并列出文中人物的暑期计划(List the plans);在“质疑”环节,则要求每人提出一个最想向文中人物提问的问题,并进行相互解答(Ask and answer)。通过这类任务,学生不仅在课前完成初步的知识探究与思考,也为课堂协作积累了交流与合作的“资本”,从而促进真实、深度的学习发生。

(2)课中探究(In-class Inquiry):伙伴互动可视化课堂推进

“伙伴互授”或“Pair Teaching”是一种将课堂中心从“教师讲授”转向“学生发现与讲解”的有效活动形式。例如,在语法教学(如一般现在时)中,教师并不直接呈现语法规则,而是先给出典型句型并适当留白,继而抛出任务:“请和你的伙伴一起,发现这些句子在结构上的共同秘密,并尝试向对方讲解你的发现。”这一设计促使学生从传统的

“被动接受规则”转变为“主动发现规律”,在合作探究与相互讲授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其认知深度与元认知监控能力也得以同步提升。

(3)课后拓展(Extension):项目式合作延伸学习

为了将语言运用融入真实交际场景,教师可设计“微型伙伴项目任务”。例如,在学完《Unit 8 Our dreams》这一单元后,布置如下任务:“采访你的伙伴和他的两位朋友,了解他们的梦想职业及原因,并合作制作一份英文海报《Dream Jobs in Our Class》并进行展示。”该任务促使学生自主规划采访流程、合理分工、整合信息,并在真实互动中综合运用语言能力。通过这类项目,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自然延伸至课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语言交际与协作实效。

3. 评价互促(Evaluation & Reflection):在反馈中学会管理学习

引入 “伙伴评价表(Peer Assessment Rubric)”,引导学生互评。评价维度不仅包含 “语言准确性”,更突出 “协作质量”(如任务完成度、互助效果等)。单元学习后,开展 “伙伴反思会”,互问:“本周,我的伙伴在哪些方面帮助了我?”“我给了伙伴什么好建议?”通过 “评价他人 — 接受反馈”,学生逐步建立对 “良好伙伴学习行为” 的认知,并反作用于自身学习调控 —— 这是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的 核心环节。

三、实践效果与反思

经一学期实证干预,通过 过程观察、学生访谈、问卷调查 发现:

学习主动性显著增强:学生视 “任务完成率和质量” 为 “透明责任”,从 “要我学” 转向 “我要学”(源于伙伴的期待与监督)。

元认知策略持续发展:学生在 “计划、监控、评价学习” 中,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开始思考 “如何学得更高效”。

语言与思维同步进阶:真实伙伴交流中,学生为达成目标,主动用语言沟通、协商甚至辩论,实现 “语言运用真实化、问题解决深度化”。

反思:

伙伴式学习的成功依赖 “精心任务设计 + 教师有效引导”:需动态调整伙伴组合,关注内向学生参与度;需防止合作流于形式,教师要从 “讲授者” 转型为 “任务设计者、过程引导者、成效反馈者”。

四、结语

本研究证实:在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堂中,结构化、目标明确的伙伴式学习模式,能有效架起从 “协作学习” 到 “自主学习” 的桥梁。通过创设 “平等、互赖、互促” 的学习生态,学生在与伙伴的深度互动中,不仅学会英语,更学会学习—— 这正是发展核心素养、奠定终身学习基础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肖娜.小学英语课堂中伙伴式学习模式对自主学习的推动[J].小学时代 ,2020,( 第 27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