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三教”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创新研究

作者

邱威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410013

一、引言

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型的关键阶段。“三教”改革——即教师、教材、教法三方面的综合改革——作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旨在深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在这一背景下,信息技术类课程作为赋能数字经济发展、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课程,其思政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不仅技术更新迅速、应用范围广泛,同时也伴随着数据安全、算法伦理、人工智能治理等新型社会伦理问题。因此,培养的信息技术人才除了需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更应具有家国情怀、法治意识、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够担当起推动科技向善、维护国家网络空间安全的时代使命。

然而,当前信息技术类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仍存在“硬融入”“表面化”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实效。究其原因,既有教师思政意识和能力不足的因素,也受教材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等多方面制约。因此,如何在“三教”改革指引下,实现信息技术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做到“如盐在水、润物无声” ,已成为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本文基于“三教”改革理念,结合信息技术类课程特点,系统探讨其思政建设的创新路径与实践策略,旨在为推进信息技术领域高水平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二、信息技术类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与挑战

课程思政在信息技术类课程中的实施虽已受到广泛关注,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面临若干共性难题,与“三教”改革的整体要求尚存在差距。

在教师层面,存在“不会融”与“融不好”的问题。部分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仍停留在表层,认为思政教育应主要由思政课教师或辅导员承担。他们在政治理论和社会科学素养方面有所欠缺,难以深入挖掘信息技术所涉及的伦理、法律及社会影响,导致思政元素的引入往往生硬割裂,出现明显的“两张皮”现象。此外,教学团队多由具有专业技术背景的教师组成,缺乏与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社科教师的有效协同,未能形成多学科协作的思政育人合力。

在教材层面,存在“无载体”与“陈旧化”的问题。现有信息技术教材大多聚焦于技术原理、操作流程与应用实例,普遍缺乏对技术背后价值观念、职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系统阐述。作为教学实施的关键载体,教材中思政内容的缺失直接制约了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同时,教材案例往往局限于技术本身,更新迟缓,未能充分融入如北斗系统、国产芯片、平台治理等与国家战略和科技前沿紧密相关的现实案例,削弱了教学的时代性和吸引力。在教法层面,存在“硬植入”与“单向度”的问题。在教学方法上,不少教师仍采用机械植入的方式,如在课堂首尾进行抽象的理论灌输,或生硬粘贴价值观标签,未能将思政内容与学生关注的技术实践和职业发展切实结合,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与疏离。实践教学环节同样存在思政弱化问题。实验、实训和项目开发多注重技术目标的达成,忽视在过程中融入团队协作、工匠精神、诚信守法及网络安全等职业素养的培育与评价。此外,课程考核仍过度侧重技术能力,缺乏对思政素养的有效评估机制,难以对教学改进形成正向反馈与激励。

三、“三教”改革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创新路径与实践策略针对以上问题,必须依托“三教”改革的系统性思维,从教师、教材、教法三个层面进行一体化设计和创新。

(一) 强化教师“主力军”作用,建设思政育人的教学团队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直接实施者和关键所在。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认知与素养。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工作坊和沙龙,邀请思政专家、行业大师进行指导。引导教师深刻理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主动研究信息技术发展史中的中国贡献(如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当代科技自立自强的典型案例(如华为鸿蒙系统),从中汲取思政养分。

构建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打破院系壁垒,组建由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企业导师(劳模、技术能手)共同组成的课程组。专业教师负责挖掘技术点中的思政元素,思政教师提供理论支撑和融入技巧,企业导师带来一线的职业标准和伦理故事,实现优势互补。建立激励机制与交流平台。将课程思政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聘和评优评先体系。设立课程思政示范项目,鼓励教师申报研究课题,分享成功经验,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二) 优化教材“主战场”内容,开发融入思政的立体化资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其改革是课程思政落地的基础。开发融入思政元素的新形态教材。在编写或修订教材时,设立“科技伦理”“职业规范”“大国工匠”等专题模块或阅读材料。例如,在讲解“数据库”时,引入《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相关内容,强调数据管理的责任与法律底线;在讲解“算法”时,分析算法歧视的可能及其社会危害,培养学生的科技向善理念。建设动态更新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汇聚与课程相关的思政案例库、视频库(如《大国重器》《创新中国》纪录片片段)、人物库(如求伯君、雷军、王坚等IT 领军人物故事)。这些资源应紧跟时事,及时将“东数西算”工程、AI 治理等最新议题转化为教学素材。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活页式教材。与头部IT 企业合作,将企业的真实项目特别是涉及国家重大信息化工程的项目经过教学化改造后,作为活页式教材或项目包。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国家科技发展的成就、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和严谨求实的工程精神。

(三) 创新教法“主渠道”模式,构建知行合一的育人课堂教学方法是实现思政目标的关键路径,必须改变“满堂灌”和“硬植入”的方式。推行“项目引领、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以综合性项目贯穿课程始终。例如,设计“开发一款助力乡村教育的 APP”项目。在项目中,学生不仅学习编程、UI 设计、数据库技术,还会自然而然地思考如何保护偏远地区儿童的数据隐私、如何优化界面以适应不同文化程度的用户人文关怀、如何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社会责任感。开展“辩论赛、情景模拟”等互动式教学。针对技术伦理困境,组织学生辩论。如围绕“人脸识别的利与弊” “大数据杀熟是否合理”等议题展开辩论,让学生在观点碰撞中深化对科技伦理的理解,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强化实践教学中的思政浸润。在实训室张贴技术规范、操作安全守则和优秀工程师的格言。在项目验收时,不仅考核技术功能,还将代码规范、文档完整性、团队沟通协作、项目答辩中的诚信表现等纳入考核标准,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诚实守信的职业品格。利用信息技术赋能思政教学。利用在线平台(SPOC、雨课堂等)设置主题讨论区,引导学生就科技热点发表看法。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网络攻击场景,让学生在维护虚拟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过程中,深刻体会网络安全的国家意义,激发家国情怀。构建多元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知识 + 技能 + 素养”的综合评价模型。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企业导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将学生在项目中的伦理决策、团队贡献、报告体现的社会责任感等以一定的权重纳入最终成绩,形成对思政教学效果的有效闭环反馈。

四、实践案例:以《Web 前端开发技术》课程为例

以一门具体课程为例,阐述上述策略的综合运用。教师团队精心组建了由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及一名来自知名互联网公司的前端专家构成的课程组,开展协同备课,实现多视角融合的教学设计。

在教材与资源方面,课程在“网站性能优化”章节新增“绿色计算”拓展阅读材料,深入讲解代码优化对降低服务器能耗的贡献,引导学生理解技术实践与国家“碳中和”战略的紧密联系;在“用户交互设计”章节引入“信息无障碍”标准案例,要求学生为视障群体设计可访问的网页组件,强化包容性设计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1 课程以“为中国传统文化博物馆设计官方网站”作为贯穿式项目,驱动学生开展实践。在案例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和分析国内外优秀文化网站,帮助学生理解前端技术如何助力文化传播,增强文化自信。

在实践任务中,学生需严格遵循W3C 标准,完成跨浏览器兼容性测试,体现对工匠精神的追求,并确保网站符合《无障碍设计标准》,践行社会责任。课程还设置辩论环节,围绕“为追求视觉效果是否可以大量使用高耗能动画”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用户体验与环保责任之间的平衡。

评价体系注重多维度考核,包括网站功能( 50% )、代码规范性( 20% )、无障碍测试报告( 15% ),以及项目报告中关于文化表达的描述 (15% ),全面反映学生在技术、规范、社会责任和文化认同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通过上述系统化设计,学生在掌握前端开发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文化自信、社会责任感、规范意识和工匠精神,实现了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课程组还特别注重过程性指导。专业教师负责技术实现细节的讲解,思政教师则从价值观引导的角度分析项目背后的文化意义,前端专家通过分享行业最新动态和技术标准,帮助学生建立职业规范意识。例如在 " 文化博物馆网站 " 项目中期,当学生纠结于如何平衡视觉效果与加载速度时,教师团队引导学生计算不同动画方案的碳排放量,并组织实地参观数据中心,让学生直观感受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为深化思政育人效果,课程建立了 " 双导师制 " 反馈机制。企业专家不仅参与项目评审,还通过线上平台持续解答学生关于技术伦理的疑问;思政教师则定期收集学生项目日志中的价值困惑,开展针对性微讲座。这种立体化指导模式,使思政教育自然融入技术训练的每个环节,避免了说教式灌输。

课程结束后,学生提交的作品不仅技术指标达标,更涌现出许多令人惊喜的思政元素:有的网站采用传统水墨风格导航栏,有的设置方言语音导览功能,还有的专门开发低功耗模式供环保机构使用。这些创新实践表明,当思政教育找到恰当的技术载体时,能够激发出学生更深刻的价值认同和创造活力。

五、结语

在“三教”改革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思政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一蹴而就。它要求我们紧紧抓住教师、教材、教法这三个核心要素,进行一场深刻的“课堂革命”。通过提升教师育人能力、重构教材内容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模式,将价值塑造贯穿于技术技能培养的全过程。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出既精通现代信息技术“手艺 ”,又心怀“国之大者”、恪守科技伦理的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和合格数字公民,为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未来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索思政育人效果的科学评价体系,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如何更深度地赋能课程思政教学。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

知(教高〔2020〕3 号)[Z]. 2020.

[2] 王丹中, 董菁 .“三教”改革:赋能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

理路与实践进路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5): 5-10.

[3] 高书国. 课程思政: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实践路径[J]. 教育研

究, 2021, 42(6): 76-83.

[4] 陆道坤. 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

程思政的探讨 [J]. 思想理论教育,2018(03): 64-69.

[5] 肖香龙,朱珠.“大思政课”格局下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22): 55-57.

[6] 冯晓英等. 在线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与效果研究[J]. 中国

电化教育, 2022(4): 112-118.

[7] 韩宪洲. 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着力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17(2): 1-6.

[8] 魏周思宇. 人工智能时代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伦理教育研究 [J]. 电

化教育研究, 2023, 44(1): 45-51.

[9] 刘三女牙等. 智能技术赋能教育评价:内涵、总体框架与实践路径

[J]. 教育研究, 2021, 42(8): 27-36.

[10] 杨宗凯.信息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动力变革与体系重构[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2, 37(2): 139-147.

作者简介:邱威(1986-)讲师,主要研究方向:

室内艺术设计。通信作者:朱慧旎(1986-)讲师,主要研究方向:

艺术设计, E-mail:472852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