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与方法
代燕
甘肃省张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摘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是支撑环保决策的关键要素,其质量直接关乎环保工作成效,因此,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意义重大。在实际工作中,采用先进监测设备与高精度传感器,能够有效提升检测精准度;借助自动化系统,则可实现数据的高效采集。同时,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能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此外,构建完善的质量保证与控制体系,严格开展数据审核评估,对监测全过程进行质量把控,可全方位提升数据质量,为生态环境管理筑牢数据根基,推动环保工作科学有序开展。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关键技术;质量控制方法
1.引言
在工业化、城市化飞速发展的当下,生态环境问题愈发突出,科学的环境管理迫在眉睫,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价值也水涨船高。作为评估环境质量、制定环保政策的核心依据,其质量直接左右环境决策。可如今,监测数据常出现准确性欠佳、代表性不足、完整性缺失等状况,异常值、数据偏差频发,极大阻碍环境管理工作推进。因此,深度探究数据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与方法刻不容缓,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数据质量,助力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关键技术
2.1 先进的监测设备与传感器技术
先进的监测设备和传感器技术,是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精度与效率的重要支撑。以高分辨率质谱仪为例,面对复杂环境样本,它能精准识别、量化痕量污染物。检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时,其分辨率和灵敏度极高,检测限可达皮克级,为早期环境风险评估提供关键数据。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也不逊色,发射高能激光脉冲使样品气化,通过分析原子发射的特征光谱,快速测定土壤、水体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元素。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非接触就能分析,还能同时测定多种元素,这让分析效率大幅提高。以往分析前处理样品,步骤又多又麻烦,现在它直接省去这些繁杂环节,也避免了传统方法因操作复杂、样品污染等因素引入的误差,数据可靠性和准确性都有了保证,能给生态环境监测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2.2 自动化监测系统与数据采集技术
自动化监测系统与数据采集技术,打破了传统人工监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能实时、连续获取生态环境数据。像大气自动监测站,集合多种高精度仪器,一天24小时不间断监测空气中常规污染物和挥发性有机物,仪器还自带自动校准和故障诊断功能,能及时修正数据,保证数据准确稳定。水质自动监测站也不甘落后,在江河湖库关键点位部署,实时采集水温等关键参数,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将数据迅速传到监控中心[1]。自动化数据采集技术按设定程序,精确把控采样频率与流程,规避人工操作产生的主观偏差,大幅提升采集效率与数据完整性,为环境管理者及时输送全面的环境质量动态信息,有力支撑环境应急处理与长效治理决策。
2.3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给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处理带来巨大变革。大数据强大的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能整合海量监测数据,借挖掘算法找出环境要素间复杂关系与变化趋势,像分析气象和大气污染物关联。机器学习基于历史数据构建预测模型,预警潜在污染风险。深度学习算法用于图像、声音识别,能智能分析卫星遥感图像、无人机影像和生物声学数据,高效处理土地覆盖变化、生物多样性监测等复杂任务,挖掘监测数据潜在价值,助力生态环境管理迈向智能化、精细化。
3.方法策略
3.1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体系建设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体系是保障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可靠性的核心。建立明确的质量方针与可量化目标,是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质量方针要彰显对数据质量的严格追求,目标则需从准确性、精密性等维度细化,如规定特定污染物测量误差范围[2]。
质量手册是体系的纲领,全面阐述监测工作原则、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程序文件则深入到各操作环节,像人员培训与能力评估,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经严格考核确保人员胜任岗位。仪器设备管理也极为关键,从选型采购、安装调试,到定期校准维护,全流程记录存档,保障设备性能稳定。标准物质选用具备溯源性、量值准确的产品,用于校准仪器、验证分析方法,保证数据可溯源。通过体系化管理,将监测活动的每个细节纳入规范,为产出高质量数据提供坚实保障。
3.2 数据审核与评估方法
数据审核与评估是把控数据质量的重要关卡。审核从原始数据记录开始,核查记录完整性,杜绝数据缺漏、模糊不清;逻辑性审核聚焦数据间逻辑关联,比如在水质监测中,化学需氧量与生化需氧量变化应符合一定规律,若异常则深入排查。合理性审核依据历史数据、行业标准和环境科学原理,判断数据是否处于合理区间,如某区域大气污染物浓度远超正常范围且无特殊污染源,需核实数据真实性。
在评估生态环境监测质量时,有着一系列严谨的手段。不确定度评定通过仔细梳理测量过程中仪器误差、人为操作偏差等各类误差来源,从而量化测量结果的可信程度;测量审核则是将自身监测数据与外部权威实验室进行比对,以此检验自身检测能力是否达标;能力验证是积极参与专业机构组织的考核,从方法准确性、数据处理能力等多维度评估监测水平。一旦在审核评估中察觉问题,便迅速回溯采样、分析等各个环节,精准找出原因并及时纠正,确保为环境决策提供的数据真实有效。
3.3 全过程质量控制方法
全过程质量控制是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生命线,深度融入每一个监测步骤,其重要性不容小觑。在监测的复杂流程中,任何一个细微的疏忽都可能像推倒多米诺骨牌一般,对最终数据的可靠性产生难以预估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对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控。
在监测前期,监测方案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基础。明确监测目的是首要任务,例如,如果是为了评估某区域长期的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监测方案就要侧重于长时间、多点位的系统性监测;若是针对突发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则要快速锁定污染范围与程度,设计针对性的监测方案。同时,需要充分考量区域环境特征,如山区的地形起伏、河流的走向分布等,以及污染源分布情况,像工业聚集区、农业面源污染区域等,以此科学合理地确定监测点位,保障采集的样品具有广泛代表性。此外,明确采样方法、频次,从源头减少误差[3]。后续的采样、分析测试以及数据报告等环节,同样要严格遵循标准流程,层层把关,这样才能获取真实、精准的数据,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决策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有效推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工作。
4.结语
本文聚焦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展开,在技术上,借先进设备、自动化系统以及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从采集到分析全方位提质;在方法策略上,靠完善质量体系、严格审核数据和把控全过程,确保数据真实可靠。虽然研究有成果,可技术应用成本高、部分方法兼容性差等问题仍在。往后,得继续探索新型技术,大力推动多技术融合,完善质量控制体系,让数据质量更上一层楼,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夯实数据基础。
参考文献
[1]董重时.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与保障措施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2024(11):174-177.
[2]耿旺,吴文超.生态环境监测现场采样的质量控制措施[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2025(1):036-039.
[3]齐兆斐,王茜.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及质量控制方法探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2025(1):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