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与实践探析

作者

陈娟

楚雄技师学院 675000

引言

随着《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深入实施,高职英语教学面临从“工具性”向“价值性”转型的迫切需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幼儿启蒙教育的实施者,其英语课程中的文化立场与价值导向直接影响新一代的文化认同建构。当前,高职学前专业英语教学普遍存在西方文化单向输入、思政元素机械嫁接、评价体系唯分数化等问题,亟待探索符合专业特色的思政建设路径。本研究立足学前教育职业需求,结合英语学科特性,旨在构建“语言 - 价值 - 能力”三维融合的课程思政实践模型,为同类院校提供可操作性参考。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一)培固爱国情怀,奠基幼儿文化自信之始源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幼儿的“第一粒纽扣扣系者”。高职英语课程若仅单向输入英美文化,易使学生及未来其教导的幼儿在早期接触中不自觉地矮化本土文化,形成认知偏差。思政教育的融入,正是对此倾向的主动校正。通过精选蕴含家国情怀的英语语料,如中国节日故事英译、经典童谣改编、当代发展成就的幼儿化表达,让学生在语言技能提升中同步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精神的理解与认同。这种文化自信的培育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建立起坚实的民族文化立场;另一方面,他们未来在幼儿园设计英语活动时,能自然将“中国故事”转化为幼儿可感知的英语游戏、歌曲或情景对话。

(二)锚定立德树人,锻造德才兼备的幼教栋梁

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将“落实立德树人”置于核心。对学前教育专业而言,“立德”更具特殊分量。它直接关乎未来幼儿教师的师德根基与育人方向。英语课程思政正是回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命题的关键实践。在英语学习中融入思政元素,如选取体现友爱、诚实、尊重、环保等普世价值且蕴含中华美德的中外故事素材,引导学生在语言训练中辨析、讨论、内化这些价值观。这超越了将英语视为单纯交流工具的局限,使之成为涵养师德、明晰育人责任的重要载体。更具备深厚教育情怀与正确价值导向的专业人才。

(三)贯通中外视野,赋能“中国故事”的童言传述

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要求,在学前教育领域尤为重要。幼儿期是语言与文化感知的敏感窗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用英语向幼儿生动介绍中华文化瑰宝的能力。英语课程思政建设通过系统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外文化中提升文化鉴别力与主体意识。课程内容需突破仅聚焦英美文化的藩篱,精心融入反映中国智慧、中国成就、中国美德的英文资源。学生需练习如何用幼儿能理解的简单英语,描述长城、熊猫、端午节,或讲述体现孝道、勤俭的本土化故事。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目标与语言技能目标呈现表层黏合

表面上看,课程大纲或教案中常会出现“培养家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等思政目标表述,但深入课堂观察便发现,这些目标与核心的语言技能训练——特别是为 AB 级考试服务的词汇记忆、语法操练和应试技巧——往往处于割裂甚至对立状态。教师的教学重心,在巨大的过级压力下,不可避免地倒向能迅速提升卷面分数的知识点。教材中原本蕴含思政价值的语篇或文化点,或被匆匆带过,或仅作为语言点的“附属品”进行简单标签化处理。例如,一篇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课文,其深层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常被压缩为几个关键词的背诵和几道选择题的演练,学生难以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真正触及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的核心。这种“两张皮”现象,使得思政目标成为教案上的装饰性文字,未能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内化的学习体验。

(二)思政内容脱离学生认知水平与专业需求

当前英语课程中融入的思政内容,普遍存在“高、大、空”或“水土不服”的问题,与学生实际的理解能力、兴趣点以及未来职业场景严重脱节。面对词汇量小、英语理解能力有限的学生,教师引入的思政素材往往超出其认知负荷,导致理解困难甚至引发抵触情绪。另一方面,思政内容未能有效嫁接于“学前教育”这一专业底色之上。英语课堂中谈论的思政元素,常停留在泛泛而谈,未能具体锚定在“未来幼儿园教师应如何在英语启蒙活动中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双语环境中培养幼儿初步的文化辨别力”等真实、细微的职业场景中。活动设计也常忽略学生的基础短板,例如要求学生进行深度的全英文价值观讨论或辩论,结果往往因词汇匮乏、表达困难而流于形式,甚至演变为中文交流,完全背离了英语教学与思政融合的双重初衷。

(三)思政成效评价机制在应试框架下被边缘化

学校对 AB 级过级率的极端重视,构建了一套以分数为核心、高度量化的评价体系。这套体系天然地将教学成效窄化为考试分数和过级率数字。在此指挥棒下,教师投入的精力被严格导向能够直接提升分数的知识点讲解和题型训练,而价值观引导、情感态度培养等思政维度因其难以被标准化试卷量化,在评价环节几乎处于失语状态。现有的课程评价,无论是过程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鲜有设计有效观测和衡量思政目标达成度的具体指标与方法。学生的课堂参与、小组合作中展现出的文化态度、职业责任感等软性素养,难以纳入最终的成绩评定。这种评价上的缺失,向师生双方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思政是“虚”的,分数才是“实”的。它从根本上削弱了教师投入思政建设的动力,也使学生自然地将注意力聚焦于“背什么能考过”的功利目标上,课堂中渗透的德育元素难以在评价层面得到反馈和强化,其教育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一)深挖语言载体,实现技能目标与思政价值的自然共生

破解“两张皮”困境,需在语言技能训练中自然“生长”思政内涵。关键在于将宏大思政目标细化为可融入具体语言点的“微任务”。例如,在讲授节日主题单元时,超越“festival”、“tradition”等词汇的机械记忆和选择题操练。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课文“The Mid-Autumn Festivalreunites families under the moon”这一典型句式中“reunite”的情感分量,并迁移练习:“As a future kindergarten teacher, how can I use simpleEnglish to tell children that mooncakes symbolize family togetherness?”(象征家庭团聚)。学生需在理解核心词“symbolize”后,构思适合幼儿的英语启蒙活动脚本。这既锤炼了“symbolize”的用法及节日主题表达,更在语言输出中内化了“家庭团圆”的文化价值观,将语言点转化为价值传递的支点。

(二)紧扣学前底色,实现思政内容与学生认知的专业锚定

思政内容唯有扎根“学前教育”专业土壤,才能避免“高、大、空”或“水土不服”。所有融入的思政元素,必须经过“幼教化”和“英语化”的双重过滤,精准对接学生认知水平与未来职业场景。避免脱离实际的抽象英文辩论,转而聚焦“未来幼师如何在双语活动中传递中华文化”的实操性问题。例如,学习“family”单元后,不强求学生进行复杂的全英文家庭伦理讨论,而是设计任务:“Design a ‘Show and Tellactivity for preschoolers using the sentence frame: ‘This is my grandma’sred paper cutting. Red means good luck in China.’”(在中国,红色代表好运)。学生需运用所学核心词汇和简单句式为幼儿设计文化体验活动,用“Red means good luck”这类幼儿可理解的英语,传递传统符号背后的美好寓意。此过程不仅训练了基础英语表达,更在模拟职业情境中培育了文化传递的意识和能力,使思政目标变得可触摸、可操作。

(三)重构评价维度,实现思政成效在多元反馈中显性强化

必须打破“唯分数”的应试评价桎梏,构建能“看见”思政成效的多元评价体系。在AB 级考试压力下,明确将价值观引导、文化态度、职业责任感等软性素养纳入可观测、可衡量的评价范畴。例如,在“职业理想”主题单元的评价中,终结性评价除包含相关词汇语法的试卷测试外,过程性评价则重点设计“模拟课堂”任务:要求学生分组设计并演示一个 5 分钟的幼儿园英语活动片段,目标需明确体现文化元素的引入。评价指标应清晰包含“能否用适合幼儿的简单英语传递活动中的文化价值点”(如“We paste the ‘Fu’ upside down. It means ‘Good luckis coming!’” – 我们把福字倒着贴,意思是“福气到了!”)。观察员需记录学生演示中是否自然、恰当地融入了目标文化价值点及其英语表达的适切性。将此类观察结果按权重计入课程总评,并向师生反馈具体的价值融入亮点与不足。此举能强力传递信号:思政成效与语言技能同等重要,均可被“看见”和认可,从而激发师生深度投入思政融合的内生动力。

四、结束语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程思政建设需直面 AB 级考试的现实压力与立德树人的根本诉求之间的矛盾。通过解构语言知识中的文化基因,将思政目标具象为可操作的职业任务;依托“幼儿英语活动设计”等专业载体,实现价值观传递的场景化落地;建立“模拟课堂观察量表”“文化传递适切性评价”等动态评价工具,使思政成效可量化、可追溯。唯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幼儿可感知的英语表达素材,在语言技能训练中自然浸润家国情怀,才能真正培养出“通外语、懂幼教、明大德”的新时代幼教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顺义 .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路径和策略 [J]. 教育教学论坛 ,2025,(18):181- 184.

[2] 曾依 .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究 [J].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22(04):21- 27.

[3] 王丽琼 , 陈文芹 .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思政课程建设问题、成因与创新路径研究 [J]. 大学 ,2025,(15):73- 76.

[4] 胡赛儿 . 高职专业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与实践 [J]. 教育观察 ,2021,10(18):89-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