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学前自闭症儿童幼小衔接策略研究
孙晶晶
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幼儿园 安徽宿州 235300
一、引言
幼小衔接是儿童成长的关键转折点。普通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较为自然,而自闭症儿童因存在社会交往、沟通交流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及行为刻板重复等问题,这一过程极具挑战性。关注自闭症儿童的幼小衔接,助力他们顺利入学并适应小学生活,不仅关系到其个体成长发展,也体现了社会对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
二、幼儿园自闭症儿童数据统计及现状分析
2.1 数据统计
近年来,随着自闭症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对自闭症认知度的提高,幼儿园中自闭症儿童的数量呈现出上升趋势。美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 2013 年研究结果显示,每68 个 8 岁儿童中有就有1 个是自闭症儿童。这一数据在幼儿园阶段也有明显体现。在本地的幼儿园中,自闭症儿童的比例也在逐渐增加,以笔者所在的幼儿园为例,近五年间,自闭症儿童的入园人数从最初的每年 1~2 名增长到了每年 3~ 4 名,增长幅度较为明显。这表明自闭症儿童在幼儿园特殊儿童群体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需要教育工作者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2.2 现状分析
社交沟通方面:自闭症儿童存在社交障碍,难以主动与同伴、教师交流互动。在幼儿园集体活动里,常独自玩耍,对他人呼唤、邀请反应淡漠,因不理解社交规则和他人情感表达,社交关系发展滞后。
学习能力方面:习方式和节奏异于普通儿童,部分领域有特殊天赋,如对数字、图形记忆力强,但语言理解、抽象思维等方面薄弱。在幼儿园学习活动中,难跟上教学进度,接受、理解新知识存在困难。
行为习惯方面:自闭症儿童会表现出重复性刻板行为,如拍手、摇晃身体、旋转物品等,易分散课堂注意力,影响自身及他人学习。且对环境变化敏感,生活或学习环境改变时,易出现情绪波动和行为问题。
幼儿园教育支持现状:多数幼儿园缺乏专业自闭症教育师资与完善教育资源,教师面对自闭症儿童,缺有效教育方法和干预策略,难满足特殊教育需求。同时,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以普通儿童为主,针对自闭症儿童的个别化教育计划落实不到位,使其在幼儿园阶段难获充分发展与支持。
三、案例分析
3.1 案例背景
小钊(化名)是笔者班上一名 5 岁自闭症男孩,2 岁时被诊断为自闭症谱系障碍。他在班级中常表现为:很少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流玩耍,总独自坐在角落摆弄玩具;课堂上注意力难以集中,易被细微声响或事物吸引,还常自言自语,影响教学秩序;兴趣狭窄,对老师组织的多数活动兴趣不高;环境变化时会显焦虑,遇挫折或行为受约束时,会有强烈情绪反应,甚至出现咬手、撞头等自伤行为。
3.2 小钊在幼小衔接将面临的问题
社交融入问题:进入小学后,会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同学和老师,小明的对环境变化的不适应和社交障碍会给他的心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适应学习问题:小学学习更重知识系统性与逻辑性,而小钊语言理解和表达不足。且小学课堂纪律要求严,小钊难长时间安坐,遵守规则极具挑战。
情绪管理问题:由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和学习、社交上的困难,情绪反应也会更加强烈。
四、促进幼儿园自闭症儿童幼小衔接顺利进入小学的策略
帮助自闭症儿童实现幼小衔接的顺利过渡,需要系统化、多维度的支持策略。基于个案分析,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笔者提出四大维度的策略体系:教师专业化策略、环境和同伴积极影响策略、家园协同策略、学校支持策略。这一体系不仅针对小钊的个体需求设计,也具有普遍价值。
4.1 教师专业化策略
教师是自闭症幼儿幼小衔接关键参与者,需以专业知识与正确认知,实现接纳、参与、引导、支持。
(1)加强师资培训
定期组织教师参与自闭症教育培训,内容涵盖诊断评估、干预方法等,可邀请专家授课或到特教机构观摩,以提升教师对自闭症儿童的认知与教育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开展教育研究,学校设专项课题并提供支持,助其探索适配教学方法,总结经验、提升教学质量。
(2)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① 个别化教育计划
依据自闭症儿童评估结果与发展需求,量身定制教育目标、内容及方法。以小钊为例,结合其常规练习、情绪调节等情况,针对性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干预。表1 为训练调节内容表。
表1 训练调节内容表

② 多元化教学方法
结合自闭症儿童学习特点,灵活运用游戏、情境、多媒体教学法,激发学习兴趣。教学中注重直观与体验式学习,借实物、图片、视频等教具,帮助理解抽象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4.2 环境和同伴积极影响策略
(1)创设包容环境
布置教室温馨角,摆放软玩具与绘本,为自闭症儿童提供安全情绪释放空间;以墙面展示同伴合作图,营造友好相处氛围。
(2)设计同伴互动活动
开展 “伙伴小任务” 游戏,如共同整理玩具、分发餐具,借协作建立初步连接;组织角色扮演,为其设定 “小司机”“店员” 等适配角色,鼓励同伴自然互动交流。
(3)引导同伴正向行为
教师向其他幼儿讲解自闭症儿童特点,引导以耐心包容态度对待。如遇情绪波动,教同伴递纸巾、轻声关心;及时表扬主动互动幼儿,强化正向行为,构建班级互助氛围。
4.3 家园协同策略
(1)主动交流幼儿情况:自闭症儿童入园时,教师主动向家长了解行为表现、就医情况、家庭教育措施等,掌握实情以提供有效教育措施,提升幼儿适应力。
(2)个性化教育指导: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幼儿在园表现,共同梳理行为、制定教育策略。如针对小钊,指导家长通过排队游戏等,助其提升规则理解、社交互动及集体生活能力,教其正确表达想法。
(3)鼓励家长参与活动:邀请家长参加亲子运动会、家长开放日等幼儿园活动,亲子共参与,既增进亲子关系,也助孩子适应集体环境与氛围。
4.4 学校支持策略
(1)建立支持团队
组建含特教老师、心理医生的团队,定期入园观察指导,与班级教师共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协助解决教学难题,如设计针对性活动、处理突发情绪问题。
(2)优化资源配置
为班级配备自闭症干预教具、绘本及感官训练器材(如触觉垫降噪耳机 );合理安排师生比,必要时增派助教,减轻教师负担,使其专注个性化引导。
(3)提供心理支持
关注教师心理状态,定期开展压力疏导工作坊,建立互助小组,促进经验分享、压力缓解;给予精神鼓励与职业发展支持,增强工作信心与动力。
五、结论
幼儿园自闭症儿童的幼小衔接需家校社协同发力。经数据分析和现状研究,以小钊为例剖析其面临的问题,提出家校共育策略:家长需加强沟通、参与培训及学校活动;学校要强化师资培训、优化课程教法、完善资源环境。各方协同助力自闭症儿童适应小学、实现发展与社会融合。未来还需持续探索,完善特殊儿童幼小衔接体系与支持机制,为其成长创造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