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超深井石油钻井过程中的井壁稳定问题及解决方案

作者

丰光强 程进前 何玉龙

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川西钻探公司

摘要:复杂地质构造下,地层受钻头扰动,应力场重分布,易引发井壁坍塌;高地应力与高孔隙压力环境中,井液密度控制不当、岩石热膨胀不均等,会导致井壁失稳;钻井液体系的密度、抑制性、滤失控制能力及流变性能,也与井壁稳定性紧密相关。针对这些问题,可采取系列解决措施,如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对地层力学参数进行精细化预测,优化井眼轨迹;构建高性能钻井液体系,优化循环系统;利用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井壁应力,构建动态控制系统;集成应用井壁加固与多轮段护壁技术。

关键词:超深井钻井;井壁稳定;工程对策

一、影响超深井井壁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复杂地质构造对井壁稳定性的扰动机制

超深层油气资源多赋存于复杂构造区域,其地层结构错综复杂,断层发育频繁,泥质夹层及软弱带分布广泛。在钻进过程中,钻头扰动会引发地层间错动,原本稳定的应力场发生重新分布,导致局部地层出现剪切滑移甚至破碎垮塌。若遇含水泥岩或富水泥灰岩层,岩石遇液即膨胀软化,其抗剪强度显著下降,从而造成井壁大面积失稳。此外,断裂带附近地应力分布不均,使得某些井段在短时间内承受超出岩石强度极限的局部应力,从而加剧坍塌或裂缝扩展,诱发复杂井下事故。

(二)高地应力与高孔隙压力环境下的失稳响应

随着钻井深度增加,地应力梯度显著上升,致使井筒周围岩体处于临界破坏状态。钻井过程中若井液密度控制不当,容易引发井壁应力超限破坏,尤其在高孔隙压力地层中,若井液压力低于地层孔压,将导致地层液体入侵井筒,形成压差滤液,软化岩壁,最终演变为滑移破坏或塌方事故。部分砂岩地层孔隙结构发育,遇压快速出砂,造成井壁结构支撑缺失。此外,高温条件下岩石热膨胀不均,也会诱发热应力集中,形成井壁细微裂缝,进而失去整体稳定。

(三)钻井液体系对井壁稳定性的耦合作用

钻井液不仅起到携岩、冷却钻头等作用,更是井壁稳定的第一屏障。钻井液密度过低将导致井壁无法承受地层回压而发生坍塌,密度过高则容易诱发漏失,进一步引发井壁塌陷。若钻井液缺乏抑制性,其与泥质页岩等亲水性岩层发生化学反应,易引起岩石吸水膨胀、结构破坏。此外,钻井液的滤失控制能力决定了岩壁滤饼的质量,若滤饼不致密,将加剧地层液体渗入岩体,引发水化软化。钻井液的流变性能对井壁承载有间接影响,其剪切力不足时无法形成压力隔离带,井壁更易受损。

二、超深井钻井中井壁稳定控制的技术策略与工程措施

(一)地层力学参数精细化预测与井眼轨迹优化设计

井壁稳定问题的本质在于地层力学特性与井筒扰动之间的应力失衡,为实现对井壁失稳风险的精准预判,必须依托多源数据融合对目标井段进行全程力学建模。通过三维地震反演与地质录井资料,分析断裂密集程度、断层产状与围岩力学属性,构建三维应力场模型,识别出潜在的不稳定地带。在此基础上,结合岩心破裂实验获得的泊松比、弹性模量等参数,通过有限元法模拟井筒周边的应力分布规律。针对高应力集中区域,调整井眼轨迹的倾角、方位与扭转节距,实现避压设计,减少结构面扰动,使井壁受力趋于对称分布状态,有效抑制剪切滑移与塌方带形成,从而提升整体井壁稳定性。

(二)高性能钻井液体系构建与循环系统优化

钻井液性能直接影响岩石与井壁的相互作用行为,是实现稳定钻进的重要支撑工具。在超深井作业中,高温高压环境要求钻井液具有卓越的热稳定性与化学惰性,因此需引入交联高分子抑制剂与纳米微粒封堵剂构建复合型体系,增强泥浆在高温下的携岩能力和防水化性能。特别是在泥页岩地层,水化膨胀问题极易诱发井壁剥落,精细控制泥浆的抑制性能可大幅降低这种风险。为确保泥浆在井筒内形成均匀的静压保护层,应优化泵排参数与返浆流量,避免因局部冲刷或返流速度不匹配造成滤饼破裂。在深井钻探过程中,引入在线实时监测系统对密度、滤失、流变指标进行动态修正,保障钻井液性能始终处于目标窗口区间,有效提升井壁抗压强度与变形控制能力。

(三)井壁应力实时监测与动态控制系统构建

构建高可靠性的井壁稳定控制系统需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结合数字钻井平台与智能传感器,实现全过程的状态感知与调控响应。系统通过随钻成像(LWD)与近钻头地震反演手段,获取井下微裂缝动态、井径变形趋势和地应力再分布等关键参数,形成实时应力监测曲线。基于这些数据,系统内置的神经网络模型将识别异常应力演变模式,提前判别潜在失稳点,并由控制中心自动调整泥浆密度、钻压或转速,实现快速响应。为提高反应效率,井下部署边缘计算芯片用于数据局部处理,减少上传延迟。在地面侧,构建统一的数据集成平台,融合测井、录井、震井三大系统,实现多维数据协同分析,从根本上增强应力控制的精准性与实时性,是推动深井钻井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基础。

(四)井壁加固与多轮段护壁技术的集成应用

在高风险井段常发生井壁破损与局部失稳现象,必须通过工程加固与护壁设计形成有效控制体系。化学注浆作为应急加固手段,在井壁微裂缝和孔隙中注入纳米水泥、双组分树脂等材料,快速反应形成高强度密实体,提升井壁承压能力。对于高渗透性弱地层,采用机械扩径护壁工具实现对井筒的整体支撑,通过物理结构阻断地层滑移通道。在结构设计层面,实施多轮段分级护壁策略,将井筒划分为力学性质不同的段落,采用不同强度和厚度的套管逐步固井,形成由浅至深的承载梯级结构,降低单段应力集中风险,增强井壁整体结构稳定性。该类技术在断裂发育、应力多源叠加的井段中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是保障超深井钻探顺利推进的有效工程措施。

结束语:在超深井钻井里,井壁稳定性举足轻重。地质建模精准识别潜在不稳定地带,助力优化井眼轨迹,让井壁受力更均匀;高性能钻井液体系有效抵御高温高压,保障井壁抗压与变形控制能力;实时监控系统依靠数据驱动,精准调控井壁应力;井壁加固与多轮段护壁技术,在高风险井段发挥关键作用。多维度策略协同实施,实现井壁稳定的全过程把控,显著提升超深井钻井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有力保障钻探工程顺利开展,为深层油气资源开采创造良好条件,是超深井钻井工程不可或缺的支撑。

参考文献

[1]李云洲,朱永志.钻探工程中的井壁稳定与防漏技术研究[J].建筑技术科学,2023,43(11):130-137.​

[2]张涛.钻井工程中井壁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21,41(03):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