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尘嚣》 “隐居” 思想的探析
方根秀
长春理工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13
托马斯·哈代是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1840 年生于英格兰多塞特荒原小村,二十多岁赴伦敦求学。都市喧嚣与乡土记忆的强烈反差,点燃其文学之火。其代表作有《远离喧嚣》、《还乡记》、《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哈代的小说可分为三类:“浪漫与幻想”、“爱情阴谋故事”和“性格与环境”。哈代将《远离喧嚣》等作品归为“性格与环境小说”,学界亦称“威塞克斯小说”,因其以英格兰西南部多塞特及其周边旧称“威塞克斯”的广阔乡村为背景。自然环境与栖居者构成叙事核心。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资本主义力量,在 20 世纪 30 年代骤然加剧,传统田园秩序崩解:农民失其恬静,工人陷入贫困,物质欲望压倒精神追求。哈代以细腻笔触展现了乡村在资本侵蚀下的剧变,既饱含深情又浸透感伤,并借此寄寓对社会变革的思考。本文据此以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切入,阐释哈代文本中的“隐居”思想,揭示他对精神家园与生态伦理的守护立场。
一、小说中关于英国乡村描写分析
哈代在“威塞克斯”小说中把乡村写成情感与伦理的母体。其地形、季候、劳作皆具人格,与人物命运共振:风吹枝颤代表了女性内心的悲,春草怒长代表了女性内心的喜。记忆中的多塞特农业社区古朴宁静,方言、民歌、仪式化劳动构成醇厚的共同体伦理,成为批判工业城市的价值标准。城市在小说中被刻画成负面形象:嘈杂、机械、道德矮化。对威塞克斯景色的挽歌式书写,既是对童年家园的怀念,也是对资本主义侵蚀的抗议。自然被赋予灵性,与人类情感互文,形成生态整体观;女性人物的痛苦与觉醒常在林间、荒原、牧场获得回应,暗示自然—女性的同盟。通过将乡村生活理想化,哈代表达了对精神家园的守护、对工具理性的否定,以及对前工业伦理的乡愁式追怀,进而确立其生态与道德批判立场。
二、小说中关于芭丝谢芭的性格分析
哈代在《远离喧嚣》中借芭丝谢芭塑造了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罕见的生态女性主义形象。芭丝谢芭独立、自信、美丽、上进心强,与男权社会压抑的传统女性截然相反。她经营威瑟伯里农场,闯进卡斯特桥谷物市场,以行动打破“男耕女织”的传统模式;她拒绝奥克与伯德伍德的求婚,实质是否定婚姻作为男性财产与权力的再生产机制。即使选择轻佻的特洛伊,也是为了追求情感自由。小说通过她与三位男性的关系,呈现女性与自然在父权—资本双重压迫下的挣扎:土地被机械理性切割,女性被物化为“他者”。奥克的凝视、伯德伍德的占有欲、以及特洛伊的工业气息,构成不同层次的男权暴力,而芭丝谢芭的倔强管理、对镜自赏、对田野的依恋,则宣示女性身体与自然同具活力。结尾她回到奥克怀抱,并非胜利,而是揭示生态女性主义仍需漫长抗争:田园虽存,工业阴影已至;女性虽立,父权结构未破。哈代借此肯定芭丝谢芭的先锋意义,也暗示“和谐”尚未抵达。
三、自然与芭丝谢芭之间的隐喻关系
在《远离尘嚣》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宁静、灵气和美丽。他描写了英国乡村田园诗般的景色。自然景色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仿佛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它在揭示人物形象、情感和未来命运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芭丝谢芭与自然之间始终存在着多层次的隐喻关系。
首先,小说开头,芭丝谢芭在马车上照镜子,身边花草的生机和她的青春互相映衬,展现出女性的自我。可奥克一句“虚荣”就点破当时社会对女人的要求:漂亮可以,但你不能有自我意识。花草越绿,她越自信,社会对女人的限制也就越刺眼。自然在此成了她自我认同的工具,也是她与礼教对抗的“同谋”。
其次,小说中芭丝谢芭的情感与周围环境紧密相连。与特洛伊相恋时,仲夏夕阳、微风、花香共同营造甜蜜幻景;当背叛来临,同一片田野在阴云冷月中显得荒凉,景随情变,呈“天人合一”之势。芭丝谢芭受伤后逃入树林两小时方得平静;枝桠间的光斑与泥土气息像母亲的怀抱,为她疗伤。自然在这里像一台情绪同步器:她开心,天就亮;她崩溃,天就暗;她想疗伤,树林就递上“镇静剂”。
最后,奥克被写成“大自然的儿子”:奥克整天看星星、看虫子就能预知天气,剪羊毛、管牧场样样拿手,农场离了他转不动。芭丝谢芭折腾一圈,最后嫁的正是这个“最懂土地”的人。在象征芭丝谢芭最终向父权统治让步的背后,还有另一层隐喻女性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只有洞察自然、自然的人,才能走进女性,达到和谐的状态,最终收获幸福。
四、结论
《远离尘嚣》以未被工业污染的“威塞克斯”为背景,借田园景与人的质朴,凸显男权社会中女性依然葆有的独立与坚韧,映照资本主义扩张对自然与女性的双重压迫。哈代由此提出“隐居”思想:尊重女性、敬畏自然,人类方能获得精神完满;挣脱工业枷锁,持续反思,才能超越时代局限,抵达更深刻的幸福与自由。
参考文献
[1] Hardy, Thomas. 1982.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M].New York: Bantam Classics.
[2] 丁世忠 .《远离尘嚣》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矛盾性 [J]. 外国文学研究,2008,35(03):116-124.
[3] 邓宇萱 .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远离尘嚣》中的宿命论 [J].今古文创,2020,28(06):19-20.
[4] 李雪梅. 托马斯·哈代的《远离尘嚣》和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中的“归隐”主题之比较 [J].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09, 45(03):77-79.
作者简介:方根秀(1996—),女,汉族,江西省赣州市人,文学硕士,单位: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