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培养小学生数学“量感”的策略探究
张心涵
常州经开区小学
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量感”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数学“量感”是指学生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它贯穿于小学阶段的各个学段,涉及立体图形、平面图形、货币单位、时间单位、周长与面积测量和计算等多个方面。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量感策略
引言:
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小学数学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机遇。其中,数学“量感”的培养被明确提出,并作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泛关注。数学“量感”不仅关乎学生对数学量化关系的直观感知,更是他们理解数学、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
一、新课标视域下培养小学生数学“量感”的意义
(一)提高估测能力
数学“量感”的培养能够显著提高小学生的估测能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需要借助参照物进行估测,如身高、教室宽度、操场长度等。虽然这些都可以借助工具精确测量,但更多时候我们只需要一个估值。因此,量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快速地解决数学问题,并提高他们的生活技能。
(二)促进逻辑思维发展
量感教学的重要性远超越了对量的简单感知,它更深入地涉及到对量的深度分析和逻辑推理。在培养量感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理解度量单位的实质意义,还需学会依据不同情境合理选择度量单位,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推理能力,为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通过实践活动和体验式教学,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数学“量感”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还能体验到探索和发现的乐趣。这种积极的学习体验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二、新课标视域下培养小学生数学“量感”的策略
(一)通过实际生活情境设计教学任务,强化学生对量的感知
在教授“长度单位”这一数学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校园环境,设计一项富有实践性和趣味性的学习任务。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的空间布局,然后分发测量工具,如卷尺或米尺,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测量教室的长和宽。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亲身体验到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还能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长度单位如米、厘米等的理解。在获得测量数据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出教室的面积。这一步骤不仅让学生复习了面积的计算方法,还培养了他们的计算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接下来,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比较不同教室的面积大小,通过比较和讨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概念,并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利用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量的大小
在教学“质量单位”这一关键数学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项生动有趣的“掂一掂”活动,以帮助学生直观地感知和理解不同质量单位的大小。活动中,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系列不同重量的物品,如一枚1克的小石子、一个100克的苹果以及一本1千克的书本等,这些物品的质量差异显著,有助于学生形成强烈的对比感受。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轮流掂量这些物品,通过手感来感知它们的重量差异。学生可以依次掂起小石子、苹果和书本,体会从轻到重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和描述每种物品的重量,如“这枚小石子非常轻,几乎感觉不到重量;而这本书本则明显沉重,需要用双手托住”。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够在亲身体验中直观地感受到不同质量单位的大小,从而形成对质量单位的深刻认识。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加深对量感的理解,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质量单位进行估测和计算的能力。同时,这种活动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他们的数学学习增添了乐趣和动力。
(三)借助小组合作和讨论,促进学生对量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在教授“百分数”这一重要数学概念时,教师可以巧妙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以增强他们对百分数概念的理解并培养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购物中心内各种电子产品的折扣情况,这些折扣信息通常都以百分数的形式呈现。在小组讨论中,学生需要分工合作,收集不同电子产品的折扣信息,并计算出具体的折扣百分比。例如,一款原价为1000元的手机,现价为800元,学生需要计算出折扣为20%。随后,学生可以比较不同产品的折扣力度,探讨折扣背后的商业逻辑和消费者心理。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对百分数概念的理解,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同时,他们还能学会将百分数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购物时比较不同产品的折扣力度,做出更明智的消费决策。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成长和收获。
(四)通过拓展延伸活动,将量感培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在学生们成功掌握了“周长和面积”这一数学知识点后,教师可以为他们安排一个富有创意和实用性的拓展活动——“设计我的家”。这一活动旨在让学生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并培养他们的空间感和设计能力。在活动中,学生们将扮演家庭设计师的角色,利用他们所学的周长和面积知识,测量并计算家中各个房间的面积和周长。他们需要根据房间的实际尺寸,设计合理的家具摆放方案,既要确保空间的合理利用,又要兼顾美观和舒适性。学生们可以运用绘图工具,如尺子、铅笔和纸张,绘制出房间的平面图,并在图上标出家具的尺寸和位置。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们能够巩固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学会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这些数学知识。同时,他们还能够培养空间感和设计能力,学会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舒适和美观的居住环境。
结语:
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们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我们相信,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小学生数学“量感”的培养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在培养“量感”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巩固了数学知识,还提高了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学会了如何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如何计算周长和面积,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让我们一起携手前行,为培养具有数学素养的未来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曹锦秀.新课标视域下培养小学生数学“量感”的策略探讨[J].读写算,2024(13):68-70.
[2]冯素月.新课标视域下培养小学生数学“量感”的策略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3(35):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