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遥感技术的生态环境变化监测与评估

作者

蒋冬琴

甘肃省张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摘要:本研究围绕生态环境变化的监测与评估展开,充分发挥遥感技术能长时间、大范围监测的独特优势。通过获取多源遥感数据并进行预处理,综合运用图像解译、时间序列分析等技术提取生态信息,搭建全面的评估指标体系,选择适配模型评估生态环境,还对模型精度做了严格验证。研究成果精确展现生态环境变化,为环保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有力推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还为多源数据融合和智能化监测的深入探索,在该领域指明方向。

关键词:遥感技术;生态环境变化;监测评估;指标体系;模型构建

1.引言

当今,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形势严峻,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土地沙化不断加剧,水体污染愈发严重。在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双重作用下,生态系统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生态环境变化监测与评估,已然成为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传统监测方式受限于时间和空间,很难全面、及时地掌握生态变化情况。这时,遥感技术的出现带来了转机。它能够大面积同步观测,还能周期性重复监测,借此获取海量生态数据。无论是植被覆盖的增减、水体质量的优劣,还是土地利用方式的变迁、生态系统格局的演变,遥感技术都能精准捕捉并提供关键信息,为深入研究生态环境变化、科学评估生态状况开辟了新道路,帮助人类更好地保护地球家园。

2.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

2.1 多源遥感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开展生态监测,获取多源遥感数据是基础。在光学卫星数据里,Landsat系列有着分辨率适中、记录时间长的优势,为全球生态长期监测提供助力,用它能分析植被覆盖年复一年的变化。高分二号分辨率很高,城市建筑、小型水体都能清晰分辨,对城市生态的精细化研究很有帮助。还有雷达遥感数据,像Radarsat,恶劣天气也能正常工作,在洪水期监测水体范围时作用极大,很好地弥补了光学数据的缺陷。

获取数据后要预处理。辐射定标校正传感器响应差异,保证数据反映真实辐射强度;大气校正消除大气干扰,还原地物光谱;几何校正让图像符合地图投影,实现不同时相数据精确配准,为后续分析筑牢根基,确保数据在空间和辐射信息上准确无误。

2.2 图像解译与信息提取方法

从遥感影像提取有用生态信息,图像解译是关键。目视解译靠专业人员经验,依据地物色调、形状、纹理等特征来识别,比如凭河流的弯曲形状和蓝色调就能认出水体,在复杂小区域解译灵活,不过效率不高,主观性还比较强。

计算机自动分类效率更高,也更客观。监督分类先挑训练样本、建立规则,再对整幅影像分类,像最大似然分类法就基于概率统计判断像元类别;非监督分类按光谱相似度自动聚类,K-均值聚类就是这种;面向对象分类把影像分割成对象,综合多特征分类,很适合复杂生态场景,能有效提高解译精度。

2.3 时间序列分析与变化检测技术

时间序列分析能揭示生态环境动态变化规律。对长时间的遥感数据进行分析,绘制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间曲线,通过趋势分析判断植被生长或退化状态,若某地区NDVI逐年下降,就预示着生态恶化,而周期分析可找出如湖泊水位季节性涨落这样的生态周期现象[1]。

变化检测可精准识别生态变化。直接对比法直接运算不同时相影像的像元值,以此找出变化区域;分类后比较法先分别分类再对比,过程虽复杂,却能明确变化类型。两种方法各有长短,需要依据研究目的和数据特点选择,从而准确掌握生态环境变化。

3.生态环境变化评估指标与模型构建

3.1 生态环境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构建生态环境评估指标体系,是全面、精准评估生态变化的关键。在植被生态评估中,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非常重要,通过近红外和红光波段反射率的差值与和值运算,能直观反映植被生长活力和覆盖程度,是衡量区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核心指标。就像在干旱地区,NDVI哪怕只是出现细微变化,都可能暗示着植被开始退化或者生态正在恢复。从水体生态来看,除透明度和叶绿素a含量外,化学需氧量(COD)以及总磷、总氮含量同样关键,这些指标能直接体现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对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起着决定性作用。

土地利用变化指标能从宏观角度,展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预程度。林地、湿地面积一旦减少,生物栖息地就会遭到破坏,生态调节功能也会衰退;城市扩张、耕地开垦,会改变地表覆盖和水文循环,严重影响区域生态平衡。把这些指标合理整合,构建出层次清晰、相互关联的体系,就能全面、系统地描绘生态环境的变化特点。

3.2 评估模型原理与选择

评估模型是把复杂生态环境数据转化为直观、科学评估结果的关键。比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它依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把生态系统给人类提供的产品、服务进行货币量化。针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赋予对应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再结合土地面积变化,算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变化,直观呈现生态环境变化对人类福祉的影响[2]。

生态足迹模型从资源供需平衡角度着手,计算人类消耗自然资源所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再和区域实际生态承载力对比,以此衡量区域生态可持续性。选择模型时,要综合考虑研究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数据获取难度和研究目的。像生态脆弱山区,评估侧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资源型城市更关注生态足迹变化,依此选出最合适的模型,保障评估结果科学、实用。

3.3 模型验证与精度分析

要保证评估结果科学可靠,模型验证和精度分析必不可少。验证时,先收集大量地面实测数据,这些数据得有代表性和准确性,覆盖不同生态类型和地理区域。就拿验证植被覆盖度来说,要在不同地形和植被类型区域设样地,实地测量获取精确植被覆盖数据,再和模型预测结果比对,同时考虑季节、气候等因素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让验证数据更全面、更有说服力。

精度分析时,会用多种评价指标来量化评估。均方根误差(RMSE)能反映模型预测值和真实值的平均偏差,RMSE值越小,模型预测精度就越高;决定系数(R²)用来衡量模型对数据的拟合优度,R²越接近1,模型对数据的解释能力就越强[3]。此外,平均绝对误差(MAE)可以直观展示预测值和真实值误差的平均幅度。还能通过交叉验证等办法,进一步检验模型的稳定性和泛化能力。经过严谨的模型验证与精度分析,能及时找出模型的问题和不足,进而优化改进模型,为准确评估生态环境变化、做出科学决策筑牢根基。

4.结语

本研究借助遥感技术,成功实现对生态环境变化的有效监测与评估。通过多源数据处理分析,精准提取生态指标,构建可靠评估体系,清晰展现生态演变趋势,为环保决策输送关键依据,在区域生态规划、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发挥了实际效用。不过研究也存在局限,如部分高分辨率数据获取受限,复杂地形区域监测精度有待提升,模型在应对突发生态变化时的时效性不足。未来,需攻克数据获取难题,融合多源数据,改进模型算法,提升监测评估的全面性与实时性,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张引,陈丽,王小红,方刚.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合肥市生态环境动态变化监测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25,31(5):73-79.

[2]杨溪.基于遥感影像技术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5,15(4):90-93+97.

[3]徐燕飞,胡振琪,陈永春,崔瑞豪,苗伟,冯占杰.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淮南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分析[J].煤炭工程,2025,57(1):19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