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实践路径与价值探究
顾美芳
昆山高新区新华舍幼儿园
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必要性
幼儿园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起点,是文化启蒙的重要阶段。将传统文化融入园本课程,不仅符合《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 “引导幼儿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要求,更对幼儿成长与课程建设具有双重价值。
(一)助力幼儿全面发展,培育文化认同
幼儿处于价值观与文化认知形成的关键期,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理念与生动载体,能与幼儿的发展需求精准契合。例如,传统民俗中的 “春节贴春联”“中秋赏月”,可通过生活化的活动帮助幼儿理解 “团圆”“亲情” 的含义,培育情感认知;传统游戏中的 “跳房子”“丢沙包”,能锻炼幼儿的肢体协调性与规则意识,促进社会性发展;传统艺术中的剪纸、泥塑,可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与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幼儿在接触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会逐渐建立对民族文化的亲切感与认同感,为未来成为 “有根的人” 奠定基础。
(二)丰富园本课程内涵,打造课程特色
当前部分幼儿园园本课程存在 “内容零散”“缺乏灵魂” 的问题,而传统文化为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库。从节气时令到民间故事,从传统技艺到地域文化,均可成为园本课程的核心资源。例如,北方幼儿园可围绕 “京剧脸谱”“冰糖葫芦制作” 开发地域特色课程,南方幼儿园可结合 “端午龙舟”“岭南剪纸”设计活动,这种结合传统文化的园本课程,既能避免 “千园一面” 的同质化困境,又能让课程更具文化深度与教育温度,形成独特的园所教育品牌。
(三)衔接国家文化战略,传承民族精神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的要求。幼儿园作为文化传承的 “第一站”,将传统文化融入园本课程,是响应国家战略的具体实践。通过课程让幼儿从小接触 “仁义礼智信” 的传统美德、“天人合一” 的生态理念,能让民族精神在代际传递中得以延续,为文化传承注入 “幼儿力量”。
二、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的现存问题
尽管传统文化融入园本课程已成为共识,但在实践中,受限于幼儿的认知特点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课程的实施效果。
(一)内容选择 “成人化”,脱离幼儿认知水平
部分幼儿园在筛选传统文化内容时,未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盲目照搬成人视角的文化内容,导致课程与幼儿认知脱节。例如,部分幼儿园直接将 “三字经”“弟子规” 全文作为教学内容,要求幼儿背诵,却未通过故事、动画等方式解读内涵,幼儿仅机械记忆,无法理解其中的道德理念;还有幼儿园在课程中引入 “书法临摹”,让幼儿手握毛笔练习写字,忽视了幼儿手部小肌肉发育尚未成熟的特点,不仅难以达到教学效果,还可能让幼儿产生抵触情绪。
(二)实施方式 “单一化”,缺乏沉浸式体验
多数幼儿园在开展传统文化课程时,仍以 “教师讲解 + 集体活动” 的传统模式为主,缺乏符合幼儿 “直观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 学习特点的设计。例如,在 “中秋节” 主题课程中,教师仅通过图片讲解 “嫦娥奔月” 的故事,再让幼儿画月亮,过程中未涉及 “制作月饼”“品尝月饼”“家庭赏月” 等体验环节,幼儿无法真正感受节日的氛围;在 “传统服饰” 课程中,教师仅展示汉服图片,未让幼儿触摸面料、尝试穿戴,幼儿对传统服饰的认知停留在表面,难以产生情感共鸣。
(三)家园协同 “薄弱化”,文化教育断层
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幼儿园与家庭形成合力,但部分幼儿园在课程实施中忽视了家长的作用,导致文化教育出现 “园内学、家中忘” 的断层现象。一方面,幼儿园未向家长清晰传递课程目标与内容,家长不了解如何在家中延续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幼儿园教幼儿认识 “二十四节气”,但家长在家中未结合节气调整饮食、开展活动,幼儿的认知无法巩固;另一方面,幼儿园未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忽视了家长掌握的传统技艺(如编织、烹饪),错失了丰富课程形式的机会,也让家长难以参与到课程建设中,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同感不足。
(四)教师能力 “局限化”,课程开发力不足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核心,但部分幼儿教师存在传统文化素养不足、课程设计能力薄弱的问题。一方面,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仅停留在 “表面认知”,例如知道 “端午节要吃粽子”,但不清楚背后的历史渊源与民俗意义,无法向幼儿深入解读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教师缺乏将传统文化与现有课程融合的能力,例如在 “科学” 领域中,未想到结合 “二十四节气” 引导幼儿观察物候变化;在 “艺术” 领域中,仅会组织幼儿画京剧脸谱,不会创新设计 “脸谱拼图”“脸谱面具制作” 等活动,导致课程形式单一、教育价值有限。
三、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实践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幼儿园需以 “幼儿为本” 为核心,从内容筛选、实施方式、家园协同三个维度出发,探索传统文化与园本课程的深度融合路径。
(一)精选适龄内容,搭建 “分层分类” 的文化课程框架
传统文化内容丰富繁杂,幼儿园需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发展需求,进行 “适宜性筛选”,搭建科学的课程框架。
按年龄分层,匹配认知水平
小班(3-4 岁):以 “感官体验型” 内容为主,选择色彩鲜艳、形式简单、与生活贴近的传统文化元素。例如,通过 “认识春节红包”“闻一闻桂花(秋分)”“玩传统儿歌手指谣” 等活动,让幼儿通过视觉、嗅觉、听觉感受文化;
中班(4-5 岁):以 “简单操作型” 内容为主,增加动手实践环节。例如,在 “端午节” 课程中,让幼儿用彩绳编 “五彩绳”;在 “中秋节” 课程中,用超轻黏土制作 “迷你月饼”;在 “二十四节气” 课程中,种植 “春分播种的小豆芽”,
观察生长过程;
大班(5-6 岁):以 “理解探究型” 内容为主,融入简单的文化内涵解读。例如,通过 “牛郎织女” 的动画故事理解 “七夕节” 的意义;通过对比 “汉族汉服” 与 “少数民族服饰”,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通过 “传统游戏比赛(跳房子、滚铁环)”,感受游戏背后的规则与智慧。
按领域分类,融入现有课程
将传统文化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课程有机融合,避免“文化课程” 与 “常规课程” 脱节。例如:
健康领域:结合传统体育游戏 “踢毽子”“拔河”,锻炼幼儿肢体力量;结合 “中医食疗” 知识,引导幼儿认识 “立秋吃南瓜”“冬至吃饺子” 的饮食习俗,培养健康饮食习惯;
语言领域:讲述 “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 等传统故事,学习简单的传统儿歌、童谣(如《拉大锯》《摇啊摇》);科学领域:结合 “二十四节气” 观察植物生长变化(如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结合 “传统度量衡”(如用 “斗”“升” 量粮食)引导幼儿感知数量;艺术领域:学习剪纸、泥塑、扎染等传统技艺,欣赏京剧脸谱、传统剪纸的色彩与图案,学唱简单的京剧选段或民歌。
(二)创新教学方式,打造 “沉浸式” 文化体验活动
幼儿的学习以 “体验式学习” 为主,幼儿园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通过 “情境创设、游戏融入、动手操作” 等方式,让幼儿在 “玩中学、做中学”,深度感受传统文化。
创设文化情境,营造氛围感知
在幼儿园环境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打造 “可感知、可互动” 的文化情境。例如,在 “春节” 前夕,在班级布置 “红包墙”(幼儿可贴上自己画的春节祝福)、“灯笼走廊”(幼儿与教师共同制作红灯笼);在 “二十四节气” 到来时,在户外种植园设置 “节气观察角”,标注节气特点与对应植物;在 “传统艺术区”摆放剪纸工具、泥塑材料、京剧脸谱模型,让幼儿随时可接触、可探索。
融入游戏形式,激发参与兴趣
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幼儿喜爱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理解文化内涵。例如,在 “传统节日” 课程中,开展 “中秋月饼寻宝” 游戏(在园区藏好迷你月饼模型,幼儿找到后分享 “我知道的中秋习俗”);在 “传统故事” 课程中,开展 “孔融让梨角色扮演” 游戏(幼儿分别扮演孔融与家人,体验 “分享” 的意义);在 “传统技艺” 课程中,开展 “剪纸拼图比赛”(将传统剪纸图案剪成碎片,幼儿合作拼合)。
注重动手操作,深化文化理解
设计 “低难度、高趣味” 的动手活动,让幼儿在操作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 “元宵节” 课程中,让幼儿用彩纸、蜡烛制作 “简易灯笼”;在 “重阳节”课程中,用彩笔、卡纸制作 “敬老贺卡”,送给家中长辈;在 “传统服饰” 课程中,用贴纸、彩绳装饰 “纸质汉服”,发挥创造力的同时,了解汉服的特点。
(三)联动家园社,构建 “三位一体” 的文化共育生态
传统文化教育需突破幼儿园的边界,联动家庭与社区资源,形成 “幼儿园主导、家庭参与、社区支持” 的共育生态,避免文化教育断层。
加强家园沟通,传递教育理念
通过 “家长开放日”“线上家长会”“课程手册” 等方式,向家长清晰传递传统文化课程的目标、内容与实施方法,指导家长在家中延续文化教育。例如,在 “二十四节气” 课程中,向家长发放 “节气家庭活动建议”,建议家长在 “清明” 带幼儿踏青、在 “冬至” 与幼儿一起包饺子;在 “传统故事” 课程中,推荐家长与幼儿共读《中华传统故事绘本》,并录制 “亲子故事音频” 分享到班级群,形成互动。
挖掘家长资源,丰富课程形式
邀请掌握传统技艺的家长担任 “家长助教”,参与课程实施。例如,邀请会编织的奶奶教幼儿编 “中国结”;邀请会做传统点心的妈妈教幼儿做 “重阳糕”;邀请懂京剧的爸爸给幼儿讲解京剧脸谱的颜色含义,并教简单的京剧动作。这种“家长助教” 模式,既能丰富课程形式,又能让家长感受到自身在文化教育中的价值,增强参与感。
链接社区资源,拓展教育场景
利用社区中的传统文化资源,组织幼儿开展 “走出园区” 的文化体验活动。例如,联系社区中的 “非遗工作室”,带幼儿参观剪纸、泥塑的制作过程;在 “端午节” 时,联系社区居委会,组织幼儿参与 “社区包粽子比赛”;在 “中秋节” 时,带幼儿到社区广场参与 “中秋晚会”,观看传统舞蹈、戏曲表演。社区资源的融入,能让幼儿在真实的文化场景中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喜爱。
四、结语
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不是简单的 “文化元素叠加”,而是以幼儿发展为核心的 “文化浸润与价值传递”。在实践中,幼儿园需避免成人化、形式化的误区,通过精选适龄内容、创新体验方式、联动家园社,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幼儿的生活与心灵。唯有如此,园本课程才能既具 “文化味”,又有 “幼儿味”,既能帮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传承文化根脉,又能为其全面发展注入精神力量,为学前教育的文化育人实践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