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加强财务计划工作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作者

巫杰

泸州市市政公用事业服务中心 四川省泸州 646000

摘要:本文围绕市政公用事业服务中心职能,提出 “政策民生融合、过程服务并重、考核效益导向、数字治理赋能” 的全面预算管理路径。通过构建契合城市发展规划的预算体系、强化民生项目执行监控、完善服务质量考核机制及推进数字化平台建设,实现财政资金精准投向基础设施维护与公共服务保障,助力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与市民满意度。

关键词:财务计划工作;全面预算管理

引言: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市政公用事业面临设施老化、服务需求升级等挑战,传统财务计划模式已难以满足民生工程高效推进需求。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优化财政资源配置、保障政策落地的重要工具,需结合市政服务公益性特点,从预算编制、执行到考核形成闭环管理。本文立足城市基础设施维护、公共服务供给等核心职能,探索适配市政公用事业的预算管理创新路径,为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与民生服务质量提供解决方案。

一、构建政策导向与民生需求融合的预算体系

泸州市市政公用事业服务中心需以城市基础设施维护、公共服务保障为核心,构建契合政策要求与市民需求的预算框架。首先,紧密对接《泸州市 “十四五”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将老旧管网改造、智慧路灯建设等重点项目纳入年度预算,确保财政资金向民生工程倾斜。例如,在道路养护预算编制中,结合城市交通流量监测数据,优先保障主干道及学校、医院周边路段的修缮资金,避免 “撒胡椒面” 式分配。其次,建立 “需求调研 — 项目论证 — 预算编制” 三级联动机制。联合社区、市民代表开展市政服务需求调研,将污水管网清淤周期缩短、公园设施升级等民生诉求转化为具体预算项目。在垃圾处理费预算中,引入成本效益分析模型,测算不同垃圾处理技术(如分类回收、焚烧发电)的单位成本,确保资金投入与环保效益匹配。同时,针对季节性市政任务(如汛期排水、冬季除雪)设置专项应急预算,预留 10%~15% 的弹性空间应对突发需求[1]。

二、强化预算执行的过程管控与服务效能提升

市政公用事业预算执行以 “保民生、促服务” 为核心,需构建覆盖项目全周期的监控体系。在项目实施层面,推行 “一项目一台账” 管理模式,将道路维修、绿化养护、管网清淤等工程的施工计划、进度节点与预算拨付紧密绑定。例如,环卫作业管理中,通过 GPS 定位系统实时追踪清扫车辆作业轨迹,结合燃油消耗数据核查作业时长与覆盖区域,确保每笔作业经费支出与实际工作量匹配,有效防范虚报冒领风险。台账同步记录材料领用、人工投入等明细,实现预算执行的穿透式管理。跨部门协同监控平台打破信息壁垒,财务、工程、设备等部门共享预算执行数据。当市政设施维护材料采购触发超预算预警时,系统自动联动库存管理模块,核查是否存在重复采购或物资积压问题。例如,有片区道路修补材料采购量异常增加,平台即时调取库存数据,若发现同类型材料储备充足,则暂停审批流程并要求责任部门说明情况,避免财政资金浪费。通过数据互通,实现预算执行偏差的早发现、早干预。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强化服务导向。依托市政服务公众号等渠道,定期推送重大项目资金使用进度、民生工程完成情况等信息,接受市民评议。针对市民投诉集中的路灯故障修复不及时、公园设施损坏未处理等问题,将维修响应时效(如路灯故障 24 小时内修复)纳入执行考核指标,倒逼预算资源向民生服务短板倾斜[2]。

三、完善服务导向的预算考核评价机制

考核体系需以市政服务公益性为核心,构建 “财务合规 + 服务质量 + 群众满意度” 三维评价框架。财务维度聚焦资金使用规范性,保留预算执行偏差率、资金拨付及时率等基础指标,确保财政资金专款专用;服务质量维度则紧扣市政业务特性,新增道路完好率、污水管网畅通率等量化指标,明确服务响应标准,如主干道破损修复需在 24 小时内启动,管网清淤作业按季度循环覆盖重点区域。群众满意度通过第三方机构开展常态化调查,涵盖市政设施维护、环境卫生、便民服务等维度,评分结果直接关联部门绩效。实施差异化权重配置机制,依据部门职能定位精准考核。工程建设部门侧重项目成本控制与进度达标率,确保市政工程按期竣工且不突破预算;公共服务部门(如公园管理、环卫保洁)则提高市民投诉处理及时率、设施维护覆盖率权重,推动服务质量提升。例如,公园管理部门需保证游乐设施巡检频次不低于每周 2 次,投诉响应不超过 4 小时。对连续两年群众满意度低于基准值的项目负责人,同步实施预算资金削减与岗位调整,形成刚性约束。建立科学容错机制平衡考核刚性与管理弹性。因极端天气(如暴雨、暴雪)、突发事件(如管网爆裂)导致的预算超支,经行业专家、财务部门联合论证后可豁免考核,但责任部门需提交应急资金使用分析报告,说明超支合理性及后续防范措施[3]。同时,将应急响应效率纳入加分项,激励部门主动优化预案,实现风险防控与服务保障的双重提升。通过多维指标设计与差异化考核,推动预算管理与市政服务效能深度融合。

四、推进数字化赋能的预算管理升级

依托智慧城市建设框架,市政公用事业需构建 “业务财务一体化” 的预算管理数字化平台。首先,深度整合 GIS 地理信息系统与财务系统,将路灯、管网、环卫设施等资产空间位置、使用状态与预算科目关联,形成可视化 “资产地图”。例如,在路灯养护场景中,系统自动读取每盏路灯的安装年限、故障频次数据,结合历史维修成本模型,智能生成差异化养护计划与资金分配方案,避免 “一刀切” 式预算编制。引入 RPA 机器人自动化处理重复性财务工作。通过预设规则,机器人可自动完成工资核算、票据验真、报销单审核等流程,处理效率提升 60% 以上。同时,将财务人员从基础事务中解放,聚焦预算执行偏差分析、风险预警模型构建等增值工作。例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市政项目历史成本数据,建立超支预警阈值,当某片区管网改造项目材料采购进度与预算偏离度超 10% 时,系统即时推送风险提示。大数据分析模型驱动预算动态管理。平台实时采集管网压力传感器、垃圾清运车辆 GPS、环卫设备运行状态等运营数据,结合气象、节假日等外部变量,预测维护成本波动趋势。如监测到雨季某片区污水管网堵塞频率连续 3 天超出阈值,系统自动触发预算追加流程,同步生成成本测算报告与应急方案,经分管领导线上审批后快速执行。此外,对接全国财政电子票据管理系统,实现垃圾处理费、占道费等非税收入的 “申报 - 收缴 - 入账” 全流程线上化,资金流向可追溯、数据实时归集,有效提升财政监管透明度与资金使用效率[4]。

结语

强化财务计划与全面预算管理是市政公用事业服务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通过构建政策导向与民生需求融合的预算体系,完善服务效能驱动的执行考核机制,以及深化数字化治理能力,可有效推动财政资金向基础设施短板与市民关切领域精准配置。

参考文献

[1]葛蕾. 基于业财融合的集团企业全面预算管理 [J]. 商场现代化, 2024, (06): 186-188.

[2]王榕. 关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改革的思考 [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4, (03): 111-113.

[3]李华.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问题与对策 [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4, (03): 174-176.

[4]郑冰. 基于业财融合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探究 [J]. 中国农业会计, 2024, 34 (06): 30-32.

作者简介:巫杰、1985年9月20日、男、汉、四川省泸州市、本科、计划财务股股长、财经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