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田野采风与民间舞蹈编创
叶奕含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长沙 430000
在众多学科之中,有一门名叫民俗学的的研究学科,其中“民间”是一个包含文化地域与民众群体两方面意义的概念,它承继传统意义上的“民间”含义又有所发展,其“民间”是民俗学的本体,甚至可以说是本源,“民间”问题是一个贯串民俗学史的基本问题。而自古以来在我国,因把民间的歌谣称为“风”,故采风的概念是采集民间歌舞的一种活动。后来到了近代,“采风”一词的涵义就拓展开来,它不仅仅代表着采集民间诗歌、舞蹈,也包含了收集所有民间中的习俗来进行创作,民间地域的舞蹈文化也存在其中。
一、田野采风对舞蹈编创的作用及意义
(一)田野采风的作用
“脚踩泥土的芬芳”中,‘脚踩泥士’意为采风,而‘芬芳’指的就是艺术创作了。也就是说只有踩到了泥土才能够嗅到芬芳,因此采风是民俗舞蹈编创的基础,只有通过采风、重视采风才能令民俗舞蹈这只花朵更具芳香。
其一,通过采风进行艺术形象塑造,特别是民俗舞蹈作品,要想使形象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就要深入到民间生活中掌握原始的第一手材料。其二,通过采风获得“原汁原味”的艺术启发,使编创出的民俗舞蹈更具真实性,因为无论是文化背景,还是舞蹈形态,直接与间接观察都是千差万别的。
(二)田野采风的意义
编导想要灵活的运用采风,准确的编创民俗舞蹈之前,首先要清楚采风的意义。在采风的过程中,编导如果不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不能够及时的把握住想要表现的形象。因此需要深入到创作的环境中,真实的去感受生活,切实的融入生活。俗话说:灵感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生活就是创作的起点。采风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不去感受生活就无法编创出本真的舞蹈作品。其次只有知道了什么是编导想要的,才能明确采风的目的,才不会盲目的去采风,这也是田野采风的意义所在。
二、田野采风对民间文化的影响与传承
(一)“快餐式”创作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加速发展,为了迎合观众的喜好并且快速的编创出节庆舞蹈,编导通常只是通过网络和书籍,并没有多余的精力去进行采风来了解民族习俗,形成了“快餐式”的创作方法,导致现今的舞蹈作品缺乏生活元素,无法贴近生活,更不能令观众产生共鸣。使这类舞蹈作品越来越脱离生活实际,使编导变得为了编创而编创,这样创作出的作品并不能为大众所接受且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内涵。
(二)民俗的变异与传承
在现当代,采风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便是民俗的保留与传承,活着的技艺与习惯才能被采风所用,只有明白了民俗的独特性,才会认识到民俗采风在舞蹈编创中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进步,民间中部分独特的风俗逐渐淡化出人们的视野,尽快保留住这些经典就变成了重中之重。所以,通过田野采风的形式在民间中找正宗的风俗习惯,去发现、挖掘民间习俗的舞蹈文化,同时也要在新时代背景下进行变异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
三、新时代下田野采风对舞蹈发展的启示
(一)从采风中获取独特的创作灵感
艺术本就源于生活,生活就是人生的大舞台,采风是获取创作灵感的一条重要途径,在采风的过程中,通过以前未能感受过的文化和身临其境的感触,激发出编创者在作品中不同角度和多种方向的灵感,可谓“厚积而薄发”。通过田野采风让生活中已经千篇一律做到乏味的动作,变成新鲜且有趣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这对舞蹈编导创作灵感的启发、故事情节发展的设定以及对舞蹈作品的编创是具有深刻意义和必要的。
(二)从采风中捕捉独特的舞蹈动作元素
采风地区的当地民众是编导们在采风时重点观察的对象,他们的举动和言行都有可能成为舞蹈作品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主题动作或形态。因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不同,使得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在舞蹈《辣子一道菜》中也充分体现出了采风对舞蹈动作元素的启发,从中衍生出了摘、晾、碾、泼、抢、闻、夺辣椒等一系列生动有趣的舞段。这些动作的创作灵感,无一不是从采风中获得的,利用这些姿态,我们提炼、变形,让舞蹈作品变的更加真实与生动。
(三)在采风中发现独特的舞蹈道具与音乐
在采风中我们总是能发现一些常为人所使用但又很具有地方特色的物品,极具代表性、趣味性等诸多特点。将其道具从生活中搬到舞台上,需要进行装饰其外表、夸张其特点等环节,它可以起到点明人物形象、启发动作元素、连接人物情感等作用,让观众更容易的看懂舞蹈,也让舞蹈本身的情节表现的更淋漓尽致。
舞蹈中的音乐伴奏通过采风,融合当地民族音乐形式,从而促进动作元素的编排,一个出色的舞蹈音乐可以做到与舞蹈动作语言紧密的相互结合,表达出作品最真实的情感,塑造出最鲜明、最生动的舞蹈形象。
综上所述,田野采风在舞蹈编创中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它的启发作用从动作元素的编创和道具的发挥、到音乐的选择、再到情节的发展都有明显的表现,在编创过程中起到描绘与塑造艺术形象、交代和展现剧情发展、连接和表现人物内心的作用。采风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舞蹈编创的过程中如若不经过采风的话,会造成舞蹈作品与实际情现不相符,也会出现凭空编造出的故事抓不住观众的内心,无法贴近生活,从而达不到民俗舞蹈的通俗化和生活化。为了创作出具有社会主义或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优秀舞蹈作品,这便要求舞蹈家需要真实的、具体的、历史的描写现实,力求按照现实生活原本的样子去表现出来,以发扬我国传统的文化和创作方法。
参考文献
[1] 孔令平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传统舞蹈保护与研究 [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
[2] 王阳文 .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导论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03.203.
[3] 传统舞蹈的现代性编创研究[M]. 王玫. 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
[4] 中国民俗史 [M]. 钟敬文 , 主编 . 人民出版社 .2008
[5] 王珊珊 . 浅谈“从原生态民间舞蹈到舞台艺术舞蹈”[J]. 戏剧之家 ,2014,(07):245.
[6] 从传统与现代意识的结合看民间舞蹈的发展 [J]. 贾琳 . 作家 ,2010(14)
作者简介:叶奕含,女,2001 年 1 月,湖南,研究生在读,舞蹈表演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