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研究

作者

戴海江

惠州市技师学院 516003

基于产品内分工的大环境,提出从产业链供应链弹性角度研究新质量生产率提升的路径。产品内分工,是指不同企业生产的相同的产品,其研发、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都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地区甚至是不同的国家,构成一条产业链。在整个产业链各部分之间进行的各种中间产品的供给即为供应链,即中间品贸易。虽然传统上将产业链供应链相结合,但在研究新型质量生产率的路径时,必须依据其定义与运作规则,对其进行研究。在科学技术不断创新、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下,建立稳定、可控制的产业链供应链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前提。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

(一)增强抗风险能力

供应链脆弱性最为明显的特征是“风险扩散效应”,即“涟漪效应”。供应链中的不确定风险会向上游和下游蔓延。由于企业间的关联程度较低,因此,随着终端产品的不断升级,其上下游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影响到的不确定风险也越来越大。当企业的中间产品供应出现问题时,会通过其自身的网络结构迅速向上游和下游企业传播,并通过其自身的网络结构将其扩展到全产业链,最终导致供应链断裂,对非直接面临风险的企业造成巨大的危害。在某种意义上,供应链中的“外溢”作用,使得企业间维持这种联系的意向有所下降。这将直接关系到各参与方在突发事件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也将极大地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网络运行的稳定性,进而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运营和客户服务。

(二)提高供应链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在整个供应链中,由于不完全的信息,交易费用的上升。由于供应链各企业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搜寻合作伙伴、谈判条件、监督交易实施、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与争议等,这就加大搜寻、协商、监管和交易执行等成本。企业很难对市场需求、竞争环境、供货能力等进行精确的评估,加大企业决策与计划的风险,造成产品过剩、缺货、交货延迟等不合理的现象。如何提升闭环供应链中的信息透明性与准确性,打破信息分享的瓶颈,将可靠的信息在整个供应链间的实时传输与共享,将极大地减少上游与下游企业之间的贸易费用与风险。

二、确保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的数字化平台和智能化链接

第一,数据是当代技术发展的关键基础,而获得数据的能力则是整个供应链之间联系与协作的基础,也是企业能否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指标。云计算将大量的计算资源集中在一起,并通过软件进行自动管理。大数据是指利用数据库软件工具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海量数据,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准确预测,提升供应链企业的整体战略管理水平。企业借助网络平台把握大数据,利用云技术进行加工和输出。网络平台是以数字化为基础,进行行业的深层次整合与交叉。网络环境为大数据收集、开发和利用提供重要的基础。比如,通过对网络平台上不同地点的不同消费者的消费偏好、中间品交易频率、品种和数量等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产生不同类型的市场供需等信息,为不同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决策。尤其是基于数字化的 3D 打印等增材制造,能够通过 3D 打印等方式实现对产业链中某些零件的加工,有效地缩短生产环节,提升整个产业链的韧性与稳定。

第二,搭建新的供应链架构,部署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智慧传感装置与运营体系,实现柔性的供应能力、灵活的生产设备及敏捷的运输系统,进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智慧协作程度。在当今的供应链体系中,各节点企业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的网状结构。数字技术支持整个供应链的互联共享和智能协同,使得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可视化、智能化、协同化和自适应,使得整个供应链能够更加灵活地响应各种风险。供应链各企业之间的协作是建立在大规模统一的数据集,将数据元素的价值完全发挥出来,推动整个供应链商业过程的数字化,建立数据元素的流动渠道,确保供应链中数据的透明度、真实性和可追溯性,增强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的信息交互能力。供应链平台突出企业的基础性、功能性和公益性;主要作用是:一是提供政策咨询、研究开发、金融等服务,打通交通、海关、税务等部门的公共信息渠道。二是通过供应链的平台,使整个供应链各成员能够在更大的规模上进行信息的分享与交流,承担对终端客户的要求迅速反应,或是在遇到风险时进行灵活性采购和修正生产计划。通过供应链平台,可以减少企业间的信息传递延迟,使链上企业能够更快更方便地进行沟通和协作,降低因不对称而导致的企业间协作难度和冲突。三是通过供应链平台,可以减轻地域和行业的限制,实现更加灵活的配置,比如跨区域、跨产业的生产,有利于提升企业之间的粘性,提升企业长远稳定的合作意向,进而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对供应链运营的影响。

第三,通过对供应链中的各节点进行实时监控与收集,揭示出这些复杂的关联关系、潜在的信息以及未来发展方向。通过物联网的互联与数据传递,各个企业能够实时掌握物流运输、库存、生产进度等重要的信息,进而发现问题根源,监控其蔓延路径,进而做出恰当的策略与策略,帮助供应链企业快速响应突发事件。其自身的连通性,使得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能够进行协作和优化,加快对风险的应对。

结论:

本文从新质生产力视角出发,分析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问题。为提高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建议加强产业链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提高产业链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供应链的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建设等。同时,政府应加大对新一代科技研发的投入,为企业提升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许军,李晓敏.新质生产力、数实融合与产业链供应链韧性[J]. 统计与决策 ,2025,41(11):11-16.

[2] 李明明 , 陈晶 , 徐晓莉 , 朱富显 . 新质生产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机制研究 [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25(2):1-11.

[3] 陈堂隆 , 刘刚 , 赵家琦 .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化工产业链韧性提升策略研究 -- 以石化产业链为例 [J]. 时代经贸 ,2025,22(5):173-176.

[4] 赵晓宇 . 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协同研究 [J]. 消费与品牌传播 ,2025(9):0081-0083.

[5] 徐亚纯 , 卫雅祺 . 新质生产力对粮食供应链韧性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 30 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 [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5,19(2):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