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探究式课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杨妙如
广州市番禺区石北中学广东广州 511430
摘要: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探究式课堂是推动高中历史教学高质量发展与学习高效能提升的重要一环。科学厘定教学主线,搭建“起境——承境——转境——合境”情境框架,设置梯度性问题链,组织学生合作探究等,探索深度教学理念下高中历史探究式情境-问题教学范式更新路径。
关键词:深度教学;情境-问题导向;主线式情境教学
主线式情境教学是情境教学中的一个类型,是教师依据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搜集的素材,确立贯穿整节课的线索,并围绕线索,创设相互联系的子情境,模拟历史场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下思考、体验、探究的教学方法。[叶欣:《初中历史主线式情境教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页。]灵巧运用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探究式主线式情境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更能提高学生对课堂的专注度,促进学生课堂深度学习,促进历史教学范式更新。本文以部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课为例,将“从《盛世滋生图》看明清社会转型的曙光与困局”定为教学主线,深度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探究式课堂深度融入高中历史教与学的创新实践,推动高中历史教学新的范式的更替、迭代与优化。
一、起境——以沉浸式历史情境激发学生深度思考
利用“中华珍宝馆”软件展示《盛世滋生图》画卷,播放生动有趣的讲解视频,以沉浸式视图音画立体呈现明清苏州社会图景,激发学生探究热情,进入课堂状态。
设计意图:通过多元材料展示等,从“社会转型”角度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领域发生的变化,导引学生带着问题展开课堂学习任务探究。
二、承境——从《盛世滋生图》看明清社会转型的曙光
学习任务一:从《盛世滋生图》看明清社会转型中的经济发展
串联与并联《盛世滋生图》八个场景+系列问题链,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自由发言为形式,分析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
教学环节Ⅰ
材料1:“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材料2:匹夫匹妇,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
问题设置:
(1)观察场景一(布行)、二(染坊)、三(山前村家庭手工业),结合材料1、2,说说苏州以什么手工业闻名于世?其生产方式有何变化?
设计意图:深度理解手工业的繁荣带来了民营手工业经营方式的新变化、家庭手工业的变化,为农业领域的变化埋下伏笔。
学生观察场景一,初步了解苏州手工业如棉纺织业的繁荣。观察场景二,了解像染坊这样大型手工工场在苏州已出现,结合材料1,理解了新的经营方式(有些学者认为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棉布产业的兴盛,也带来了家庭手工业的变化,如场景三呈现的山前村家庭手工业一幕,结合材料2,进一步理解家庭手工业商品化程度提高,传统农村经济结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发生松动,虽然从全社会来看依然占据压倒优势,但变化已经开始发生。
教学环节Ⅱ
材料1:清代江南棉布字号基本上集中在苏州,且绝大部分系徽商所开......益美布遍行天下,滇南漠北,无地不以益美为美。
材料2: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
材料3:明清时期,苏州之所以有如此丰富的商品经济,与海外市场的开辟不无关系......他们将棉织品、丝绸等走私贸易做到日本、东南亚、甚至欧洲。
问题设置:
(2)观察场景四(繁忙的船只)、五(货行),结合材料1、2,从苏州棉布销售角度指出商业领域哪些新现象?说说苏州商业经营的特点和原因?
(3)观察场景六(兑换银钱处)和材料3,说说和什么事件有关?给商业发展带来何种影响?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明清时期中国出现的变化“是与这一时期的世界变化同步的,甚至是后者的组成部分”,因此课标要求“要讲中国发生的变化和世界其他地区变化的共同点,讲它们是一个整体”。[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第81页。]理解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互动性,树立全球史观意识,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场景四、五,直观可见苏州商业经营繁荣、交通十分便利。根据材料1,学生了解到苏州棉布营销遍及国内“滇南漠北”,据此就不难理解明清已出现长途和大额贸易这一史实。学生从场景四中观察到船体宽大,有着较大仓房和高大桅杆的是远洋货船,小型船只通过河道来往四面八方,帮助理解交通在商业贸易中所起的关键作用。通过阅读材料2,理解商业的繁荣也带来了当地中小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再结合相关历史地图,直观感受到苏州位于江南运河中段,具有得天独厚优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沿着运河延伸出去,形成由点到面,从小到大范围的商业经营网络以及更大规模的贸易网络。国内市场的繁荣也到了国际市场。结合材料3及对场景四运河上繁忙船只的解读,系统了解徽商足迹突破国内远涉重洋到达日本、东南亚、英国等地。观察场景六,结合材料3,就明白了当此之时,大量商品输送到海外,通过新航路开辟这一世界事件,白银流入中国,白银货币化,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繁荣,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联动性。
教学环节Ⅲ
材料1:清代前期,在棉花长江三角洲等棉花主产区,棉花种植面积不但大增,而且已经出现了“棉争稻田”的现象。
材料2:东南最大的米粮市场苏州,“湖广米日至者不可胜数”。在运出一方,湖广总督在一次奏折中曾估计,当年江浙商贩从湖广运走米谷五百余万石。
问题设置:
(4)场景七(米行)反映了苏州粮食出现了什么现象?结合材料1、2及教材谭晓致富案例,说说苏州百姓如何能够在农业领域走出致富之路?
(5)归纳明清经济发展的整体特征,指出形成这一特征的内外因素。
(6)如何认识明至清中叶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征?
设计意图:理解明清经济发展的特征,培养审辨性思维,落实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通过问题(4)的创设,棉纺织业的繁荣,在商业利益驱动下,农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利用材料1、2创设具有冲突性情境,结合“谭晓致富”案例,了解到在商业繁荣、城镇化、人口剧增带来的人地矛盾和资源危机背景下,刺激了农业新变化,如农产品商品化,出现产品初级加工等副业来增加收入,在世界市场发展及初步接入中国下,也影响到了中国本土农业生产领域,高产作物如番薯和玉米等传入中国。通过问题(5)(6)的创设,学生基于以上历史认知,对明清经济发展的特征形成正确的历史解释,归纳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成因,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深度理解明清经济发展的特征:在延续传统中有新的发展,且进步较大;但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阻碍了中国经济进一步转型。
学习任务二:从《盛世滋生图》看明清社会转型中的文化与思想的发展
材料1:盛泽丝绸业居各业之冠,收入丰裕,且其交易集中在上午,下午二时后即已“下庄”落市,从业人员有较多的余暇。
材料2:16、17世纪的中国,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相继占据统治地位,但从学术思想到日常生活,从官员士大夫到平民百姓,激荡着一股离经叛道,追新求异的时尚。
问题设置:
(1)观察场景一(乡野间的戏台)结合材料1,说说人们在欣赏什么作品?为何有空进行这样的社会娱乐?明清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发展有何联系?
(2)阅读材料2,指出明清“时尚”在市民阶层生活中的表现及特点?学术思想“时尚”的代表人物有谁?其对传统思想提出了哪些挑战及其意义?
设计意图:理解明清文化思想发展的特征,落实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及学习评价等。
问题(1)的创设,学生观察场景一,部分学生说出了昆曲《牡丹亭》,因苏州昆山是昆曲的发源地,并于明清时期长期流行此地,推断符合史实。结合材料1,学生了解了物质的逐渐丰盈富足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因此促进了戏曲等娱乐行业的发展,从微观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唯物史观基本原理。问题(2)(3)的创设,目的是了解文化的变化的史实及特征。学生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表格归纳明清文化和思想的发展,文学发展进一步通俗化,出现了如《牡丹亭》这样反封建礼教的作品,思想上涌现出如李贽、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在政治、经济、思想、社会伦理等领域提出了一系列启蒙思想主张,传统观念受到冲击,是对当时封建传统的反叛。
三、转境——从《盛世滋生图》看明清社会转型的困局
学习任务三:“停滞”与“变迁”——明清社会转型的困局
材料1:“徽州商人大量侨居外地,笃力经商,贾而好儒,多希望子弟能够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
问题设置:
(4)观察场景三(状元之乡),结合材料1,思考为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的苏州,传统科举也空前兴盛?
(5)观察场景一(乡野间的戏台)、二(题跋),思考画家为何要花24年的时间绘制这幅画卷?为何满城尽是繁华?
设计意图:创设具有转折性情境,理解明清文化发展的特征及原因。培养审辨性思维,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及唯物史观。
材料1呈现出来的徽商固然纵横国内外市场,但仍摆脱不了传统“官本位”的价值观取向。而问题(4)的创设回应了:尽管出现了文化和思想的进步,但并未成为时代主流,迟滞了社会转型进一步发展。问题(5)的设计,引发学生思考画家局限于阶级立场,一笔一划勾勒出来的满城尽是繁华就在情理之中了,整幅画作回应的是画家恭谢皇恩、迎合皇帝喜好的初衷,作者并不会以艺术去捕捉时代的危机,也不会记录底层人民群众的心声,艺术作品所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声音,维护的是封建皇权的利益。
四、合境——在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探究式课堂中实现深度教学、学有回音
(一)冲突与审辨
材料1:对于中国古代社会能否向近代社会转型,中外学者向来有不同看法,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叶。“停滞论”与“变迁论”。
问题设置:
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围绕“明清之际中国古代社会能否向近代社会转型”这一主题,选择材料中一个观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说说你的理解。
设计意图:构建冲突性问题情境,突破本节课难点,及时对学生知识获取进行评价。
学生通过上述各种情境材料汲取,已对明清社会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讨论和自由发言中,进一步内化所学知识,在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中体验成就感、获得感、意义感,在“起疑”——“探疑”——“释疑”中,培养审辨思维,增强历史解释能力。
(二)总结与梳理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建构思维导图,梳理本课主题主线,师生互动交流,在反馈与反思中实现预期教学目标,推动知识内化与价值提升。
设计意图:本节课有两条主线,以《盛世滋生图》解读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的变化为“明线”,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层层递进培养学科素养为“暗线”。教师灵巧运用主线式情境教学,将明暗两条主线联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获得感,进一步提升高中历史学习的效能。
五、关于高中历史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探究式课堂范式转换的反思与提升
在深度教学理念牵引下,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探究式课堂在教学环节上力求层层递进,注重学生历史思维及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着力增进学生学习获得感与学习效能等。当然,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探究式课堂因可供学习案例少,模式还不成熟等,仍需要作进一步探索,如在教学内容处理上,对图文、史料、视频等材料的解说还有进一步细化、深挖之处,问题链的设置还可以更精简、更具有连贯性等。在教学实施中,课前要加强对学生预习的指导与监督,课中要关注学生在课堂探究活动的全员参与,课后要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跟踪评价等,但这不妨碍我们继续对深度教学、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探究式课堂模式的不断尝试与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番禺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深度教学理念的高中历史情境教学策略优化研究”(课题编号:PY2023-JC032)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