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一带一路”倡议下柞蚕文化传承引领产业业态创新探析

作者

徐子涵 王琦 常竞文 史镜渝 王锦添

东北财经大学 a. 国际商务外语学院 b. 会计学院 c. 工商管理学院 d. 萨里国际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6

引言

在 “一带一路” 倡议深化全球文化与经济交融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已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柞蚕作为中国特有的生物资源,自汉代人工放养以来,历经千年发展,不仅以占全球 90% 以上的茧产量稳居世界柞蚕生产首位,更在北方山区形成特色产业体系,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然而,数字经济浪潮冲击下,传统柞蚕养殖体系面临“博物馆化” 困境,亟需实现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柞蚕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蕴含的生态理念与历史故事,既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思想指引,也为品牌建设与营销创新注入独特元素。当前,伴随科技进步与消费需求升级,柞蚕产业正加速向多元化、高端化转型,通过研发高端产品、融合文化旅游、创新品牌营销等路径,推动产业业态创新,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在此背景下,探讨柞蚕文化传承对产业业态创新的引领作用,对推动 “一带一路” 沿线特色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柞蚕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柞蚕文化的历史演变

柞蚕养殖起源于我国,东汉初年开启人工放养实践,历经隋、唐、明代发展,逐渐成为重要税收来源。明代嘉靖年间,南召县柞蚕养殖兴盛,“山丝产额甲于各县”[1]。清代,养殖技术加速传播,黔北地区从山东引种成功,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丰富山地农业业态 [2]。不同地域的柞蚕文化因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差异,形成鲜明特色,如黔北的多业态经营、南召的传承发展模式。

(二)柞蚕文化的核心价值

柞蚕文化兼具生态与工艺双重核心价值。作为传统生态农业,其依托柞蚕生命周期循环,实现森林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双赢,助力农业绿色转型。在工艺传承上,从放养、管理到缫丝的传统技艺,凝聚着人类顺应自然的智慧,为现代丝绸产业提供经验借鉴。

(三)柞蚕文化的现代意义

柞蚕文化在当代价值显著。文化上,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推动文化多样性发展;经济上,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如河南南召通过发展柞蚕产业带动增收。其文创潜力巨大,以文化素材开发文创产品,可实现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融合。在 “一带一路” 倡议下,柞蚕文化凭借技术、生态及非遗价值,赋能产业创新,构建文化驱动乡村振兴的协同体系。

二、柞蚕产业的现状与挑战

(一)柞蚕产业的现状分析

1. 柞蚕养殖、丝绸加工、产品销售等环节

柞蚕养殖集中于我国西部及南部山区,随产业重视度提升,养殖规模持续扩大。依托环境控制、蚕种改良等现代技术,养殖效率与蚕茧质量显著提升。丝绸加工环节中,柞蚕丝因品质适合高档制品,工艺向精细化转型,高科技设备推动生产效率与品质升级,但部分企业仍局限于低端市场与传统工艺,技术革新有待加强。产品销售覆盖国内外市场,柞蚕丝绸借 “一带一路” 倡议深化文化交流,国际市场地位逐步提升。

2. 柞蚕产业的经济贡献

柞蚕产业不仅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柞蚕产业涉及的从业人员超过百万,产业链条涉及农业、纺织、化学、物流等多个行业,在提升农民收入和推动地方经济增长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柞蚕的生产和加工过程带动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许多贫困地区提供了生计保障。同时,柞蚕丝绸作为一种传统的优质产品,其经济附加值较高,市场前景广阔。

(二)柞蚕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1. 传统工艺的传承困境

现代化进程冲击下,传统养蚕与丝绸加工技术传承遇阻。年轻群体对传统工艺兴趣减退,专业传承链断裂;繁琐的传统工艺难以适配现代生产节奏,企业多转向高效化生产,导致工艺精髓流失。此外,近几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如种粮补贴、养殖补贴等,但尚未将柞蚕业纳入扶持范围,政策扶持缺位使产业在良种繁育、技术升级等方面进展缓慢,抗风险能力薄弱[3]。

2. 市场需求变化与竞争压力

全球化背景下,柞蚕产业面临市场萎缩与激烈竞争。化纤材料以低价、多元优势抢占市场,消费者对品质、品牌与定制化需求升级,传统产品难以满足。国际市场中,本土产品在价格竞争中处于劣势;国内市场受化纤产业挤压,利润空间持续收窄,传统模式亟待革新。

3. 产业链条不完善与技术创新不足

产业链尚未形成完整闭环:养殖端标准化不足,加工端企业规模小、深加工能力弱,环节间衔接松散。技术创新滞后,尤其在自动化、智能化领域与先进水平存在差距,严重制约产业专业化与产业化升级 [4]。

三、柞蚕文化引领产业创新的路径

(一)文化赋能

1. 东北振兴背景下构建辽东柞蚕品牌形象的意义

在东北振兴战略框架中,辽东柞蚕品牌构建具有多维价值。文化层面,通过挖掘传统养殖与加工技艺,传承地域文化,增强民众文化自信;经济层面,驱动产业升级,开发柞蚕丝制品、蚕蛹食品等特色产品,带动就业增收,并吸引资源集聚;生态层面,融入绿色发展理念,提升区域生态知名度,形成生态改善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组织层面,以产业为纽带强化区域协同,促进联动发展[5]。

2 柞蚕文化品牌的塑造与推广

内涵挖掘与产业升级:针对辽东柞蚕产业链薄弱、技术滞后问题,系统整合传统养殖与加工工艺,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链优化,为文化 IP开发夯实基础。

多元传播策略:借助网红直播、Vlog 展示养殖全流程,联合视频平台推出纪录片,扩大文化影响力;

特色活动创新:举办柞蚕文化节,以 “传统技艺 × 当代艺术”为主题,设置匠人工艺展示、茧绸扎染体验等沉浸式项目,促进文化传承;

(4)文化 IP 开发:提炼历史传说、传统技艺等元素构建 IP 体系,通过动画短片、社交媒体内容触达年轻群体,并举办创意设计大赛,开发文创产品,拓展市场应用场景。

(二)产业融合:柞蚕文化与现代产业的结合

1. 柞蚕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整合柞蚕养殖基地资源,开发主题旅游线路,设置生长过程参观、文化博物馆陈列、生产工具展示等体验项目。举办文化节,开展丝绸展销、美食体验活动,通过文旅融合延伸产业链。

2. 柞蚕文化与时尚产业的结合

与时尚产业结合携手知名设计师,以柞蚕丝为原料推出时尚服装系列,在时装周展示等平台兼具质感与文化内涵的款式,提升行业知名度。开发融入现代设计的丝绸饰品,满足时尚消费需求。

3. 柞蚕文化与健康养生产业的结合

研究发现,柞蚕蛹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基于此,开发蛋白粉、软胶囊等保健食品。打造柞蚕养生主题康养中心,提供食疗、丝绸睡眠用品体验等服务,实现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6]

(三)技术创新:柞蚕产业的现代化转型

1. 柞蚕养殖技术的创新与升级

引入先进的养殖技术,如智能化养殖设备,实时监测养殖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参数,为柞蚕生长提供最佳的环境条件。培育优良的柞蚕品种,提高柞蚕的抗病能力和产茧量。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开展柞蚕养殖技术的研究与创新,推广科学的养殖方法,提高养殖效率和质量。

2. 丝绸加工技术的现代化

引进先进的丝绸加工设备,提高丝绸的生产效率和质量。采用环保的染色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研发新型的丝绸面料,如具有抗菌、防紫外线等功能的柞蚕丝面料,拓展柞蚕丝的应用领域。[7]

3. 数字化与智能化在柞蚕产业中的应用

建立柞蚕产业大数据平台,收集和分析柞蚕养殖、生产、销售等环节的数据,为产业决策提供依据。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柞蚕养殖过程的远程监控和管理。通过电商平台,拓宽柞蚕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推动柞蚕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四、柞蚕文化引领产业创新的案例分析

(一)国内典型案例分析

1. 案例背景

南召县作为 “中国柞蚕之乡”,拥有 2000 多年养殖历史,是当地传统支柱产业与农民主要收入来源。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南召县探索柞蚕文化与产业融合路径,推动多元化发展。

2. 南召县柞蚕文化与乡村旅游结合

南召县以柞蚕产业基地为核心,整合养殖资源、自然风光与农业体验,开发集观光、科普、游玩于一体的旅游线路,推出 “七彩柞蚕”观赏等特色项目。同时开发柞蚕系列文化产品,形成“赏、吃、读、购”业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通过申报省、国家级非遗,深化文化传承,实现游客增长与产业协同发展,延伸文旅产业链,为农民提供就业、拓宽收入渠道,同步通过博物馆与文化产品推广强化文化传承,扩大受众认知度。

3. 南召县成功打造柞蚕丝绸品牌

南召县依托 “中国柞蚕之乡” 等国家级标识,挖掘省级农业文化遗产内涵,构建“文化赋能 + 品牌驱动”模式。通过品牌认证与文化营销,南召柞蚕丝绸成为国内知名品牌,市场份额与产品附加值持续提升,形成“文化厚植 — 品牌增值 — 效益提升”的良性循环。

(二)国际经验借鉴

1. 意大利丝绸产业与文化结合的创新模式

意大利的丝绸产业历史悠久,尤其是科莫(Como)地区以其高品质的丝绸闻名。意大利通过将丝绸产业与时尚设计结合,打造了全球知名的丝绸品牌。科莫地区的丝绸企业不仅生产高端丝绸面料,还与时尚设计师合作,推出限量版的丝绸服装和配饰,提升了产品的文化附加值。

2. 日本丝绸产业与文化结合的创新模式

日本的丝绸产业注重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京都的丝绸企业通过传承古老的丝绸织造技艺,结合现代设计理念,推出了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丝绸产品。此外,日本还通过举办丝绸文化节、丝绸博物馆等方式,推广丝绸文化。

五、柞蚕文化引领产业创新的政策建议

(一)政府支持与文化保护

政府以系统性政策框架推动柞蚕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构建“文化保护 - 产业发展”协同体系。在文化保护层面,通过主导非遗保护机制建设,联合社会力量深化柞蚕文化挖掘,强化丝绸博物馆、档案馆的资源整合与展示功能,创新“线上 + 线下”数字化传播模式,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场景;同时积极推动“国家工业遗产”申报,以活化利用激活文化生命力。在产业扶持领域,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推进柞蚕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养殖规模化、生产智能化与利用产业化发展,实现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双向赋能,驱动柞蚕产业高质量发展[8]。

(二)企业创新与市场

企业通过创新推动柞蚕文化价值转化与市场拓展。产品端开发高端制品及文创产品,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提升附加值,借助物联网开拓新应用场景,依托“互联网 +′′ 平台实现高效传播;市场端以技术创新完善产业链,以“绿色有机”为核心,用区块链构建透明供应链,融入文化塑造品牌。精准定位高端市场,通过电商精准营销,结合国际需求开发特色产品,以技术与文化双轮驱动国际化布局。

(三)社会参与与公众认知

在文化传播层面,以 “柞蚕文化节”、养殖纪录片为载体,借助短视频平台扩大传播影响力;开展养蚕、缫丝等沉浸式体验活动,推广“公司 + 农户”利益共享模式(如威海柞蚕业实践)[9],在拓宽销售渠道的同时增强蚕农信心,并引导社区参与旅游服务,实现文化传播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在教育推广领域,构建“基础教育 - 高等教育 - 社会体验”多层次体系:与中小学合作开设特色课程、组织研学;与高校联合开展学术研究、定向培养专业人才;打造文化体验园提供互动实践。同时,依托博物馆与线上平台构建传播矩阵,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夯实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社会根基[10]。

六、结论

柞蚕文化作为中华农耕文明要素,在乡村振兴中凸显产业引领价值。本研究基于文献综述与案例分析,论证柞蚕文化赋能产业业态创新的作用机制,发现其通过生态伦理、工艺美学、民俗传统三重维度,激活传统产业现代生命力,破解传统工艺断层、产业链低端化等现实困境,构建文化基因与产业链条协同进化逻辑,为县域经济开辟文化增值路径。

研究在理论层面填补传统文化资源与产业创新耦合机制研究空白,实践层面提供“以文兴业”范式,揭示文化自信需以产业为载体,通过“文化解码 - 价值重构 - 产业再生”闭环机制实现多维共赢。研究局限于案例地域覆盖与定量数据支撑不足,未来将依托大数据追踪文化消费趋势,开展跨区域比较以提炼普适规律。

参考文献:

[1] 孟凡玉 . 南召县柞蚕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广东蚕业 , 2023, 57 (05): 15-17.

[2] 李红香 . 回归与反思 : 黔北民族地区山地农业结构发凡—以清代柞蚕多业态养殖繁荣为例 [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6, 8(03): 22-29.

[3] 杨新峰, 郭剑. 融入“一带一路” 促进河南柞蚕业发展 [J].北方蚕业 , 2015, 36 (04): 54-55+58 .

[4] 宋国柱 , 郝东田 . 浅议辽宁省柞蚕业生产现状及发展设想[J]. 北方蚕业 , 2006, (03): 76-78.

[5] 刘云中. 东北振兴的发展历程及新时代着力点 [J]. 中国发展观察 , 2024, (11): 31-37.

[6] 陈智. 基于柞蚕蛹食用价值与应用前景的分析 [J]. 辽宁丝绸 , 2021, (03): 21-22.

[7] 于爱华. 浅谈柞蚕丝织物设计与生产加工技术 [J]. 辽宁丝绸 , 2009, (01): 33-37.

[8] 商务部关于茧丝绸行业“十四五”发展的指导意见 [J]. 北方蚕业 , 2021, 42 (03): 56-60.

[9] 王龙 , 夏营 , 贾莉莉 , 等 . 威海柞蚕业现状及振兴产业探讨[J]. 北方蚕业 , 2024, 45 (03): 45-47.

[10] 陈盟盟. 立足资源禀赋推动柞蚕产业高质量发展——阿荣旗柞蚕产业发展典型案例研究 [J]. 商业经济 , 2024, (05): 82-85.

作者简介:徐子涵(2004年6月),女,汉族,辽宁省本溪市,东北财经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日语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 2025 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辽东柞蚕 -- 基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丝路文化传播与产业业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