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胡晴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330038
自 2014 年新高考改革启动,至 2022 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进一步强化“素养导向”,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历史教学已从“知识本位”全面转向“素养本位”。高中阶段作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历史学科承担着“以史鉴今、以文化人”的重要使命——通过梳理人类文明发展脉络,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规律;通过分析中外历史事件,培养学生辩证思维与国际视野;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涵养学生家国情怀。
然而,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新高考推行“选考制”后,历史学科从“必选”变为“可选”,如何通过优质教学吸引学生选择、提升学科价值,成为教师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另一方面,新高考命题从“知识记忆”转向“素养考查”,需学生具备史料解读、逻辑分析与历史解释能力,传统“划重点、背考点”的教学模式已无法应对。
与此同时,教育数字化浪潮为历史教学创新提供了新可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收录的“故宫虚拟展厅”“中国近代史史料库”等资源,可打破“时空限制”,让学生“沉浸式”接触历史;AI 技术可实现“个性化任务推送”,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此背景下,重新审视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路径,不仅是响应新课改与新高考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历史教学质量、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
本文立足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以“问题导向--方法创新--实践验证--保障落地”为逻辑主线,系统探讨教学方法创新的价值、困境与路径。需要说明的是,教学方法创新并非“否定传统”,而是“继承与发展”— —传统讲授法在核心知识传递中仍具不可替代的价值,需与创新方法有机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的教学体系。
一、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是连接“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的桥梁,其创新与否直接决定核心素养能否从“理念”转化为“实践”。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性,可从核心素养培育、新高考适应、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成长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创新教学方法恰好为素养培育提供“载体”:通过“情境教学法”还原“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可帮助学生理解唐代由盛转衰的时空逻辑;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设计“分析《南京条约》条款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任务,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通过“体验式教学法”组织“红色家书诵读”活动,可涵养学生家国情怀
新课改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需通过具体教学方法落地。例如,“史料实证”素养要求学生学会“搜集-辨析-运用”史料,若仅依赖教师讲解史料,学生无法掌握实证逻辑;“时空观念”素养要求学生把握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与空间联系,若仅通过文字描述,学生难以建立立体认知;“家国情怀”素养需学生通过情感体验产生价值认同,若仅通过理论说教,难以激发深层共鸣。
(一)核心素养培育的“必经之路”
(二)新高考改革的必然要求
新高考对历史学科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评价导向”从“知识记忆”转向“素养运用”,如高考历史试题中“史料分析题”占比从2019年的45%提升至2024 年的60%,要求学生结合多类型史料(文字、图片、表格)分析问题;二是“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选考制度下学生需自主规划学习内容,传统“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需求。
教学方法创新可帮助学生适应新高考:“大单元整合教学法”通过主题设计,将碎片化知识串联成系统体系,帮助学生应对跨章节的综合题;“跨学科融合教学法”结合语文(史料阅读)、地理(历史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能力,应对学科交叉类题目;“数字化赋能教学法”通过在线题库与学习数据分析,帮助学生精准定位知识漏洞,提升复习效率。
传统高中历史教学存在三大核心困境:一是知识碎片化,教师按教材章节授课,学生难以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如学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后,仍无法把握“近代化探索的阶段性特征”);二是“体验缺失化”,历史事件因“时空遥远”难以被感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影响”“辛亥革命的意义”等内容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三是“互动单一化”,课堂以教师讲解为主,师生、生生互动不足,学生缺乏表达与思考的机会,导致学习兴趣低下。
(三)破解传统教学困境的关键举措
3.地方情境:结合地方资源,增强历史共鸣
利用当地历史遗迹、名人故居、博物馆等资源,让学生“从身边感受历史”,提升学习兴趣案例3:《近代中国的抗争与探索》地方情境教学
前期准备:联系当地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获取战役实物(如士兵的日记)、历史照片;组织学生分组,收集一位当地抗日英雄的事迹;课堂实施:
某城市中学(位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台儿庄战役”旧址附近)开展教播放纪念馆提供的“台儿庄战役”短片,创设情境;
小组分享:每组展示抗日英雄事迹,结合实物照片讲
传统任务驱动多“一刀切”,优化后的任务需设计“基础-提升-挑战”三级任务链,兼顾不同基础学生,实现“因材施教”
讨论升华:“本地抗日斗争与全国抗战的关系”“抗日精神对当代的启示”;延伸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聆听讲解员讲述战役细节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身边的历史,对抗日战争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课本,家国情怀得到深度涵养;90%的学生表示“更自豪于家乡的历史”。(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化:从“单一任务”到“分层任务链”
案例4:《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分层任务链教学
基础任务(A 层):梳理新中国初期外交事件(“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绘制时间轴;背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提升任务(B 层):完成基础任务;结合当时国际形势(如“冷战格局”),分析“一边倒”政策的必要性;对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本质区别。
某中学根据学生学情(A 层:基础薄弱;B 层:基础中等;C 层:基础较好),设计分层任
挑战任务(C 层):完成提升任务;阅读《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节选),分析“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背景;撰写“新中国初期外交对当代的启示”短文(150 字)。
实施过程:
小组协作:每组包含 A、B、C 层学生,C 层带领讨论,A 层负责学生自主选任务(允许 A 层尝试提升任务,C 层帮助 A 层);
课堂实施:讲解科举发展历程后,组织“模拟考试”,学生扮演“考生”,在30 分钟内完成简化试题;教师扮演“考官”,批改试卷,公布“元、榜眼、探花”,为“状元”戴帽;
评价反馈: 不同层次任务评分 A 层重点评 准确性 C 层重点评教学效果:A 层学生掌握了核心知识,B 层深化了理解,C 层锻炼了分析能力;小组协作中,学生互助率提升至 75%,个体差异得到有效兼顾。
前期准备:收集唐代诗赋题(如“赋得古原草送别”)、宋代经义题(如“论仁政”)、明代八股文题(简化版),制作科举试卷;准备状元帽榜文等道具;
(三)体验式教学法的拓展:从课堂体验到课内外联动传统体验式教学多局限于课堂,拓展后需结合课堂模拟与课外实践,让学生全方位感受历史
案例5:《古代科举制度》课堂模拟教学某中学开展“模拟科举考试”活动:
通过模拟历史场景、角色扮演,让学生站在历史人物角度思考问题,深化理解
1.课堂模拟:角色扮演,代入历史角色
新课改要求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这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创新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设计情境教学时,教师需学习多媒体技术与历史场景还原方法;实施跨学科教学时,教师需拓宽知识边界,与其他学科教师协作;开展过程性评价时,教师需掌握评价量表设计与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创新可针对性破解这些困境:大单元教学通过主题统领整合知识,解决“碎片化”问题;体验式教学通过实地参观、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触摸历史”,解决“体验缺失”问题;“任务驱动教学”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促进互动交流,解决“互动单一”问题。
二、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运用的现状及创新中出现的问题(四)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动力
过程性评价表面化:将“课堂发言次数”、“作业完成率”作为评价指标,未关注学生的思维深度(如史料分析的逻辑性、历史解释的合理性),评价结果无法反映素养培育效果。
尽管新课改已推行多年,部分高中历史教师也在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但从全国范围来看,教学方法的运用仍存在诸多问题,创新进程面临多重阻碍。结合教育部2023 年《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监测报告》与实地调研数据,可将问题归纳为以下五类:(一)传统教学模式束缚仍未打破,创新流于形式
情境教学浅层化:仅播放3-5 分钟历史视频,未设计与情境相关的思考任务,视频结束后直接讲解知识点,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根据监测报告,当前仍有 58%的高中历史课堂(尤其是高三复习课)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以“讲考点、做习题、评试卷”为主,学生被动记笔记、背知识点。即便部分教师尝试创新,也多流于形式:
深层原因:一是“应试压力”,部分教师认为创新教学会占用知识讲解时间,影响学生考试成绩,尤其在高三阶段,更倾向于“稳妥”的传统教学;二是“能力不足”,部分教师缺乏创新教学方法的设计能力,如不会设计分层任务、不会运用数字化资源;三是“认知偏差”,部分老教师认为“历史学习就是背知识点”,对新课改理念理解不深,抵触创新。
解,未利用“上海外滩历史照片”“天津租界遗址视频”等资源,导致教学内容枯燥;数字化资源“闲置化”:尽管 90%的学校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但仅 35%的教师会使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历史资源,多数教师仅用
设备播放PPT,不会运用“故宫虚拟展厅”、“古代战场 VR 模拟”等互动资源;
历史教学资源涵盖“教材资源、史料资源、实物资源、数字化资源、地方资源”五大类,但当前资源利用存在明显不足:
(二)教学资源整合利用不足,创新缺乏支撑
源依赖“单一化”:72%的教师仅依赖教材与教辅资料,忽视其他资源价值。例如,在“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教学中,仅通
校际资源“封闭化”:城乡学校、优质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缺乏资源共享机制,某农村中学教师反映“想借鉴城市学校的创新教案,但找到渠道”,导致优质资源无法推广,重复建设严重。
重结果、轻过程:85%的学校仍以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依据,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史料分析报告、小组合作果、实践活动记录);
重知识、轻素养:评价内容侧重“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记忆性知识,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的评价缺失。例如,某学校的历史期末试卷中,记忆类题目占比70%,分析类题目仅占30%;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创新动力不足
新课改倡导“素养导向、过程导向”的评价体系,但当前历史教学评价仍存在“三重三轻”问题
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当考生”,真切感受科举的流程与难度;在讨论中,能客观评价科举“打破世家垄断”与“八股束缚思想”的两面性历史解释能力提升。
讨论:“模拟考试的感受”“科举制度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2.课外实践:走进现场,感受历史温度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开展调研,让学生“触摸真(四)新型教学方法的探索:大单元、跨学科与数字化
单元目标:掌握列强侵华与人民抗争的关键事件;通过时间轴梳理历史脉络,通过史料分析“沉沦”与“抗争”的关系;把握近代中国的时间顺序、理解抗争精神;
大单元教学以核心主题为统领,整合教材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体系,适用于新授课与复习课。案例6:《近代中国的沉沦与抗争》大单元教学(高三复习)
某中学以“近代中国的沉沦与抗争”为主题,整合“鸦片战争除传统方法深化 探索大 九整言 等新型方法, 应新课改要1.大单元整合教学法:以主题统领,构建系统认知
第二-三课时:分任务学习,学生完成基础与提升任务;
提升任务:分组分析“某一时期的沉沦原因与抗争特点”(如“甲午战后的沉沦加速与戊戌变法第一课时:单元导入,教师通过“近代中国疆域变化图”引出主题;
实施过程:
基础任务:绘制“近代中国沉沦与抗争时间轴”,标注关键事件任务:撰写“近代中国抗争的启示”小论文(300 字);
教学效果:学生不再孤立记忆事件,能系统理解“近代中国从沉沦到觉醒”的脉络;在2024 年模考中,该班级历史综合题得分率较传统复习班级提升25%。
历史与语文(史料阅读)、地理(历史地理)、政治(制度分析)联系紧密,跨学科教学可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能力。
2.跨学科融合教学法:打破学科边界,培养综合思维案例7:《百家争鸣》跨学科教学(历史+语文+政治某中学联合三科教师开展教学
学科分工:
政治教师:结合当代“社会治理”问题,分析“儒家仁政”“道家无为”的现实意义;
历史教师:讲解百家争鸣的背景(春秋战国社会变革)、主要学派主张;
教学实施:
语文教师:选取《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经》(“道法自然”)片段,指导学生朗读重教师评、轻多元评: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等方式缺失,学生无法参与自身学习评价,难以形成反思意识。这种评价体系严重制约创新动力:一方面,教师若采用“项目式学习”“体验式教学”,虽能提升学生素养,但短期内可能无法提升考试成绩,导致“不敢创新”;另一方面,评价无法反映创新效果(如“家国情怀”的提升难以量化),教师缺乏创新成就感,导致不愿创新。
历史课:奠定知识基础;
语文课:深化文本理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