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与降低工程造价的对策

作者

杨楚

湖北省工业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60

引言

建筑工程造价是指完成一个建设项目所需全部费用的总和,涵盖从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合理的工程造价控制不仅能保障工程质量与进度,还能提升项目的投资回报率。然而,在实际工程中,造价超支现象屡见不鲜,主要源于材料价格波动、设计缺陷、施工管理粗放等因素。因此,系统分析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对策,对提升建筑行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 降低工程造价的重要性

1.1 提升项目经济效益

降低工程造价能够直接减少项目投资成本,提高项目的经济回报率。通过优化设计方案、合理选择材料及施工工艺,可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压缩不必要的支出。成本的降低有助于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使企业能够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其他高效益项目中,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此外,合理的成本控制还能降低投资风险,确保项目在经济波动中保持稳定盈利。

1.2 优化资源配置

降低工程造价并非单纯地削减成本,而是通过科学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例如,优化施工流程可以减少材料浪费和人力重复投入,从而减少资源闲置。合理的造价控制还能促使企业采用高效节能的技术和材料,既能满足环保要求,又能降低长期维护成本,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1.3 增强市场适应能力

在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中,低成本策略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多项目机会。同时,合理的工程造价管理能够提高企业对市场波动的应对能力,使其在经济下行或政策调整时保持稳健发展。此外,降低造价还能为业主或投资方提供更具吸引力的价格优势,推动项目快速落地,促进资金良性循环,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2 建筑工程造价的主要影响因素

2.1 材料价格波动

建筑材料作为工程造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价格受宏观经济、原材料供应、国际形势等多重因素影响。钢材、水泥等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往往具有不可预测性,若未在合同中设置合理调价机制,可能造成建设方与施工方的成本纠纷。此外,新型环保材料的推广应用虽长期有利,但短期内可能增加采购成本,需要综合考虑全生命周期效益。

2.2 设计水平与方案合理性

设计阶段的决策直接影响约 80% 的工程总成本。优秀的设计应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通过标准化构件、优化结构体系等方式实现经济性。而设计缺陷如荷载计算偏差、管线碰撞等问题,往往在施工阶段才暴露,导致设计变更频繁发生,不仅增加直接成本,还会引发工期索赔等连锁反应。

2.3 施工管理水平

高效的施工组织需要科学编排进度计划、精准配置资源。现场管理涉及数百个作业面的协调,任何环节的低效都会产生蝴蝶效应。数字化管理工具的应用可提升进度管控精度,但同时也要求管理人员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劳务分包模式的选择、机械设备的调度效率等因素都会显著影响综合成本。

2.4 市场环境与政策因素

建筑行业对政策敏感性极高,碳排放交易、装配式建筑比例要求等新政会重塑成本结构。区域性发展策略如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标准往往高于国家标准,这种差异会直接反映在造价指标上。同时,金融政策的调整会影响项目融资成本,进而改变整个投资回报模型。

3 降低建筑工程造价的对策

3.1 优化设计方案,强化全生命周期成本意识

降低建筑工程造价的关键在于从设计源头进行成本控制。推行限额设计能够确保设计成果严格匹配项目预算,通过将总投资分解至各专业设计环节,避免超概风险。价值工程分析的运用有助于剔除冗余设计,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优化结构体系、材料选型,提升方案的经济合理性。例如,合理的混凝土配比优化既能确保结构安全,又可减少材料用量。引入BIM 技术能够实现设计阶段的精细化管控,通过碰撞检测提前发现管线冲突等问题,减少施工变更带来的额外成本。

3.2 加强材料管理,控制采购与使用成本

建筑材料成本占比大,其管理优化对降低工程造价至关重要。建立动态价格监测机制,实时跟踪钢材、水泥等大宗材料的市场变化,有助于选择最优采购时机。推行集中采购与战略储备策略可降低采购单价,特别是在价格波动较大的时期,提前储备关键材料能规避市场风险。在材料使用方面,严格实施限额领料、余料回收制度,减少现场浪费,提高材料周转率。预制构件、标准化模板等工业化建造方式不仅能提升施工效率,还能减少材料损耗。同时,优化材料运输与仓储管理,避免因管理不善导致的损耗或变质。

3.3 提升施工效率,缩短工期与减少返工

施工阶段的效率提升直接关系到工期缩短和成本优化。科学编制施工组织设计,采用流水施工、并行作业等先进管理手段,优化工序衔接,减少窝工现象。装配式建筑技术的推广可大幅减少现场湿作业,提高施工精度,降低人工依赖,同时减少材料浪费。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通过三级检验制度、隐蔽工程验收等手段确保施工质量,避免后期返工带来的额外成本。智能化监测设备(如 AI 质检、无人机巡检)的应用可实时发现施工偏差,及时修正,减少整改费用。此外,优化机械设备调度,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减少闲置成本。

3.4 完善合同管理,明确风险分担机制

科学的合同管理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保障。在合同中明确材料价格调整规则、变更签证流程、索赔条件等关键条款,可减少执行阶段的争议与额外费用。采用总价包干合同适用于设计深度足够、风险可控的项目,将造价风险合理转移至承包方,激励其优化施工方案。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如设立节约奖励条款,鼓励承包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主动降低成本。同时,明确各方责任边界,避免因权责不清导致的推诿或额外成本。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加强动态监控,确保变更管理规范,防止不合理签证增加造价。

3.5 强化全过程造价咨询,提升管理专业化水平

全过程造价咨询能够为项目提供系统化的成本控制方案。引入独立第三方造价机构,对估算、概算、预算、结算进行专业审核,确保数据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建立动态造价跟踪机制,定期进行成本分析,对比实际支出与预算偏差,及时采取纠偏措施。通过大数据分析历史项目数据,优化成本预测模型,提高造价编制的科学性。加强造价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使其掌握最新政策法规、计价规范及新技术应用,提升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此外,结合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成本数据的实时共享与协同管理,提高决策效率。

结束语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从设计、采购、施工到合同管理的全链条入手,通过优化方案、强化管理、完善机制等措施实现成本降低。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如 BIM、大数据)的普及,工程造价管理将更加精细化、智能化,为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余雄勇.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与降低工程造价的对策[J].建材发展导向,2025,23(16):94-96.

[2]李蔚君.建筑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分析及降低工程造价措施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2025,23(13):109-111.

[3]向琴.房屋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J].中国住宅设施,2025,(02):89-91.

[4]贺启明.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与控制对策研究——以某建筑工程为例[J].房地产世界,2024,(22):101-103.

[5]解晓薇.建筑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及其控制对策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3,(24):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