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共情能力培养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路径构建

作者

罗琴 刘丽

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医院 401329

一、引言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的转变,护理工作从单纯疾病护理延伸至对患者心理需求的关注。共情能力作为理解患者情感、建立信任关系的关键,成为临床护理带教的重要目标[1]。然而,当前带教实践中仍存在“重技术、轻情感”的倾向,护生常面临沟通生硬、缺乏同理心等问题。因此,构建科学的共情能力培养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共情能力在临床护理中的核心价值

2.1 改善护患关系

共情使护士能够精准捕捉患者的情绪信号(如焦虑、恐惧),通过语言安抚(如“我理解您的担忧”)和非语言支持(如握手、专注倾听)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提升护理配合度。

2.2 提升护理质量

具备共情能力的护士更易发现患者潜在需求(如术后患者的疼痛耐受度、老年患者的孤独感),从而提供个性化护理方案,降低并发症风险,促进患者康复。

2.3 增强职业认同感

通过共情实践,护生可深化对护理职业“人文关怀”本质的认知,减少因机械操作导致的职业倦怠,提升职业价值感。

三、共情能力培养的临床带教路径构建

3.1 带教者能力提升:从“技术传授者”到“共情示范者”

强化共情认知培训:定期组织带教老师参加“护理心理学”“沟通技巧”专题工作坊,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如肿瘤患者拒绝治疗时的共情沟通),理解共情与同情的区别(共情是“感同身受”,而非单向怜悯)。

建立带教者共情行为标准:要求带教老师在床边带教中主动示范共情行为,例如:

操作前:“这项操作可能会有轻微不适,您可以随时告诉我。”

沟通中:保持眼神交流,适时复述患者关键语句(如“您是说最近睡眠质量不好吗?”),确认理解准确性。

操作后:询问患者感受(如“现在感觉怎么样?”),并给予鼓励(如“您配合得很好,谢谢!”)。

3.2 教学内容重构:理论与实践的双轨渗透

3.2.1 理论课程融入共情模块

在《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等课程中增设“共情沟通理论”章节,讲解共情的心理学基础(如镜像神经元机制)、沟通原则(如尊重、真诚、具体化)及不同场景下的沟通策略(如儿童患者的游戏化沟通、临终患者的安宁疗护沟通)。

引入真实案例讨论:例如,“如何与拒绝化疗的肿瘤患者沟通?”引导学生从患者疾病体验、家庭支持等角度分析其心理动机,制定共情沟通方案[2]。

3.2.2 情景模拟实训:从“角色扮演”到“沉浸式体验”

标准化病人(SP)场景应用:设计典型临床情景,如:

场景 1:肿瘤患者因疼痛拒绝翻身下床活动。

场景 2:家属因治疗效果不满而情绪激动。

要求学生在 SP 配合下完成沟通,带教老师从“共情表达准确性”“情绪识别敏感度”“问题解决有效性”三方面进行即时反馈。

反向体验设计:通过“模拟分娩痛”“束缚肢体模拟偏瘫患者”等角色互换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患者的疼痛和无助感,强化共情意识。

3.3 临床实践引导:在真实场景中深化共情体验

床边带教的“三明治反馈法”:带教老师在指导学生完成护理操作后,采用“肯定 + 建议 .+ 鼓励”模式进行共情能力点评,例如:

“你刚才主动询问患者疼痛评分做得很好(肯定),但患者皱眉时可以多问一句‘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建议),下次尝试用这样的方式关注

患者非语言信号(鼓励)。”

建立“共情实践日记”制度:要求学生每日记录 1-2 例护患沟通案例,分析自己在共情表达中的优点与不足(如“今天对糖尿病患者讲解饮食控制时,未充分理解其对‘限制饮食’的抵触情绪”),带教老师每周批注指导。

3.4 评价体系优化:从“技术考核”到“能力导向”

多元化考核指标:

考核维度具体内容占比理论知识共情概念、沟通技巧理论测试 20% 情景模拟考核 SP 场景中护患沟通流程完整性、共情表达有效性 30% 患者满意度患者对护生沟通态度、关怀感受的匿名评分 25%

小组互评团队协作中对同伴情绪的关注与支持(如协助安抚焦虑患者)15%

反思总结共情实践日记的深度与改进计划可行性 10%

动态反馈机制:每阶段考核后,通过一对一访谈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提升方案(如沟通畏难学生可增加“门诊导诊共情实践”专项训练)。

3.5 文化环境营造:构建科室共情支持系统

设立“共情示范病房”:在科室公示优秀共情案例(如“护士通过绘制漫画向聋哑患者解释手术流程”),张贴共情沟通金句(如“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营造人文护理氛围。

开展“共情成长小组”活动:定期组织护生、带教老师及患者家属座谈,分享沟通故事与心得,例如邀请老年患者讲述“最让我感到温暖的护理瞬间”,促进多方视角的理解与共鸣。

跨学科协作教学:联合医院心理咨询科、伦理学教研室开展联合课程,如“危机干预中的共情技巧”“伦理困境中的情感支持策略”,拓宽护生共情能力的应用维度。

四、实践效果与挑战

4.1 初步成效

某三甲医院 2023-2024 年临床带教实践显示,采用共情能力培养路径后:

护生出科时患者满意度调查平均分从 78.5 分提升至 89.2 分;

情景模拟考核中“共情表达有效性”达标率从 62% 提升至 85% ;

护生职业认同感问卷中“认为护理工作需要情感投入”的认同率从 70% 提升至 91% 。

4.2 现存挑战

部分带教老师对共情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存在“重操作、轻沟通”惯性;

临床工作繁忙导致情景模拟实训时间难以保证,需进一步优化带教流程;

不同患者群体(如文化差异较大的患者)对共情方式的接受度存在差异,需探索个性化培养策略[3]。

五、结论

共情能力培养是临床护理带教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需通过带教者示范、教学内容创新、实践场景浸润、多元评价及文化赋能等多路径协同推进。未来,可进一步结合虚拟现实(VR)技术、叙事护理等新兴方法,提升共情培养的精准性与实效性,为培养“有温度的护理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2]张素娟,等.共情能力培养在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22(5).

[3]David H. Olson. Empathy in Nursing Practice: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J]. 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