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施工管理模式创新
谢海军
湖北华兴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襄阳 441200
引言
传统施工管理中,废弃物处理多处于“被动应对”状态:施工前未规划减量方案,施工中随意堆放、混装,施工后直接运往填埋场,不仅浪费混凝土、钢筋等可回收资源,还占用土地资源、污染土壤与地下水。随着“双碳”目标与绿色建筑政策推进,建筑业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需求迫切,但现有管理模式缺乏全周期协同机制,导致资源化效率低、成本高。在此背景下,创新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施工管理模式,将“资源化理念”融入施工全流程,实现从“末端处理”向“全周期管控”转变,成为破解废弃物处理困境、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剖析传统管理痛点,构建创新管理模式,为施工企业提升废弃物资源化水平提供路径。
一、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传统施工管理痛点
(一)源头减量缺失,废弃物产生量失控
传统施工管理聚焦“进度与成本”,忽视废弃物源头减量:设计阶段未采用“模块化设计”“轻量化材料”等减量技术,施工阶段未优化工艺(如混凝土浇筑精度不足导致余料过多),材料采购未按需定量(如钢筋过量采购导致裁切余料浪费)。例如某商业项目因混凝土配合比计算误差,导致浇筑后剩余混凝土超 100m3 ,因未提前规划再利用方案,最终全部废弃,额外增加运输与填埋成本 5 万元。据调研,传统模式下因源头管控不足产生的废弃物占总量的 40%-50% 。
(二)过程管控混乱,分类收集效率低
施工过程中废弃物管理缺乏标准化流程:现场未划分专门分类堆放区,混凝土块、钢筋、生活垃圾混装;未建立废弃物台账,无法统计各类废弃物产生量、去向;作业人员分类意识薄弱,随意丢弃废弃物。例如某住宅项目拆除阶段,可回收钢筋与建筑垃圾混装,分拣时需额外投入人力,导致钢筋回收率不足 60% ,且混装运输增加 30% 的运输成本。混乱的过程管控不仅降低资源化效率,还增加后续处理难度。
(三)末端协同不足,资源化路径不畅
施工企业与资源化企业缺乏长期合作机制:废弃物产生后,施工企业临时寻找处理单位,难以对接专业资源化企业(如混凝土再生骨料生产企业);资源化企业因“废弃物供应量不稳定”“分类纯度低”,不愿与施工企业深度合作,导致可回收废弃物(如废钢筋、废木材)无法高效循环利用。例如某项目产生的 500 吨废混凝土,因未对接再生骨料企业,最终只能填埋,错失资源化价值。
二、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施工管理模式创新
(一)源头精准减量:从设计到采购的前置管控
将减量措施融入施工准备阶段,减少废弃物产生量:
优化设计与施工方案:联合设计单位采用“模块化设计”(如预制构件代替现场浇筑,减少模板与混凝土浪费)、“BIM 碰撞检测”(提前优化管线排布,减少拆除返工产生的废弃物);施工方案中明确减量目标,如混凝土浇筑余料控制在 3% 以内、钢筋裁切损耗率控制在 5% 以内。例如某项目通过 BIM 优化墙体砌筑方案,减少砖块切割余料 20% ;
精准材料采购与管控:基于 BIM 模型计算材料用量(如钢筋长度、混凝土体积),制定“按需采购、分批次进场”计划;采用“材料租赁”模式(如脚手架、模板租赁代替购买),减少一次性材料浪费;建立材料验收标准,避免不合格材料进场导致的返工废弃物。例如某项目通过精准计算钢筋用量,减少采购过量导致的裁切余料 15 吨,节约成本 3 万元。
(二)过程分类管控:标准化与信息化协同
构建“分类堆放-台账管理-人员培训”的过程管控体系,提升资源化效率:
现场标准化分类堆放:在施工场地划分“可回收废弃物区”(细分为混凝土块、钢筋、木材)、“不可回收废弃物区”“有害废弃物区”(如油漆桶、废涂料),每个区域设置标识牌与防雨棚;配备专用分类运输车
辆,避免混装运输;
信息化台账管理:建立“建筑废弃物管理台账”,通过手机 APP 实时记录:作业班组每日上报各类废弃物产生量,材料员核对后录入台账,明确废弃物“产生部位、类型、数量、去向”(如废钢筋运往再生加工厂);台账数据同步至项目管理平台,管理人员实时监控资源化进度;
人员分类培训:施工前对作业人员开展分类培训,通过“案例教学 + 现场演示”讲解分类标准(如如何区分可回收混凝土块与杂质)、奖惩措施(如分类达标班组给予奖金,混装班组罚款);设置“分类督导员”,每日巡查现场分类情况,及时纠正违规行为。
(三)末端协同资源化:构建校企/企企合作机制
建立施工企业与资源化企业、科研院校的协同合作,打通资源化路径:
与资源化企业签订长期协议:施工前与本地再生骨料企业、废金属回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废弃物供应数量、质量标准(如混凝土块杂质含量 ⩽5% )、运输责任与收益分配(如废钢筋回收收益按比例返还项目);资源化企业定期到现场指导分类,确保废弃物符合再生要求;
现场小型资源化利用:对可即时再利用的废弃物(如短钢筋、碎混凝土块),在现场设置小型加工区:短钢筋焊接成预埋件,碎混凝土块加工成路基填料,减少运输成本。例如某项目将拆除产生的碎混凝土块加工成临时道路基层材料,节约外购填料成本 8 万元;
与科研院校联合研发:联合高校研发废弃物再生技术(如废混凝土再生骨料改性技术),提升再生产品质量;试点“再生材料优先使用”制度,在项目次要结构(如围墙、排水沟)中使用再生骨料混凝土,验证资源化材料的适用性。
三、创新模式应用的保障措施
(一)政策与制度保障
推动地方政府出台“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补贴政策”,对资源化率达 70% 以上的项目给予资金补贴;施工企业内部建立“绿色施工考核制度”,将废弃物资源化率纳入项目绩效考核,与管理人员薪酬挂钩。
(二)技术与设备保障
投入资金引进小型资源化加工设备(如混凝土破碎机、钢筋调直机),提升现场资源化能力;推广 BIM、物联网等技术,通过 BIM 计算材料用量,物联网实时监控废弃物运输与处理,提升管理精准度。
(三)人员与意识保障
定期开展“绿色施工培训”,邀请专家讲解资源化技术与政策;设立“绿色施工标兵”评选,激励作业人员参与废弃物分类与减量,培养全员资源化意识。
四、结语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施工管理模式创新,通过“源头减量-过程管控-末端协同”的全周期管控,有效解决了传统管理“减量缺失、管控混乱、协同不足”的痛点,实现了废弃物从“浪费”到“资源”的转变。实践表明,该模式能显著提升资源化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是建筑业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李振华.浅谈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1,36(10):74-77.
[2]范晓玲,孔文艺,李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实践与展望[J].住宅产业,2023(5):12-15.
[3]谢玉红.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建筑垃圾循环利用模式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1(2):88-92.
[4]田甜.“双碳”目标下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路径探索[J].区域治理,2024(15):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