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面向数字化转型的环境设计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索

作者

曹喆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8

1 引言

环境设计作为交叉学科,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参数化设计、AI 生成与数字孪生等技术变革。专业教育亟需将思政元素融入数字化教学,实现技术赋能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本文基于教育数字化趋势与课程思政要求,探索当前仍处探索阶段的、系统化的教学路径与实施策略,以推动人才培养中的思想塑造与专业能力协同发展。

2 数字化转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意义

数字化转型为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带来了深刻变化,同时也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二者融合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数字技术能够将抽象的思政元素具象化、可视化,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代入感。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场景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这种沉浸式体验能够实现更为深刻的教育效果。数字化转型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使得思政教育可以延伸到课外、校外乃至虚拟空间。在线学习平台、数字资源库等工具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学习方式,使得思政教育能够覆盖学习全过程。同时,数字技术能够帮助教师更加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学情和思想动态,实现个性化、精准化的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了学生数字化素养与思政素养的融合培养。这种融合能够使学生既擅长运用先进数字技术解决设计问题,又能够坚守职业伦理和社会责任,创作出既有技术含量又有人文温度的设计作品。

3 教学路径构建:内容重构与方法创新

3.1 内容重构:挖掘数字化环境中的思政元

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深入挖掘和整合数字化环境中的思政元素,将其系统性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模块化教学设计,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认知、理论探究和实践应用三个层次,在每个层次中自然融入思政元素。

在基础认知层面,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体会工匠精神;在理论探究层面,通过专题研究引导学生在探寻专业理论的同时,自觉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文化自信;在实践应用层面,引导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建立社会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3.2 方法创新:数字化教学手段的思政应用

数字化转型为环境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和工具。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可用于创建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沉浸式体验环境,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传承。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可用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性评估技术应用的能力。

数字孪生技术可用于设计方案仿真测试和可持续发展评估,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在线学习平台可支持混合式教学和远程协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大数据分析技术可用于学情监测和教学效果评估,实现个性化思政教育和精准干预。

4 实践深化与评价机制改革

4.1 项目实践驱动思政素养内化

实践教学是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项目式学习、实践化教学等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将思政教育融入实践全过程。

可以建立校内外一体化学习模式,将课程思政与专业实践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社会意义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刻体会设计的社会价值和责任使命,实现思政素养的内化。这种服务学习的模式不仅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也有助于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4.2 评价机制改革与持续改进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确保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环境设计课程思政的价需要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建立多维度、全过程、可量化的评价体系。

可以采用智慧教育平台,实现三个层面的融合:课前助力全面摸底检测,为制定思政目标提供学情基础数据;课中助力全员参与课程,为实施思政教学提供多元教学手段;课后助力全时学习与考核,为强化思政学习及检验思政教学效果提供完整依据。这种基于智慧教育的评价机制实现了对思政教学效果的全过程监测和评估。

评价体系应包含多个维度:在价值认知方面,关注文化自信、社会责任、职业伦理等方面的表现;在实践能力方面,评估解决实际问题、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能力;在数字化素养方面,考察数字技术应用、信息处理、数字化创新等能力;在持续发展方面,关注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发展。

5 挑战与对策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环境设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多方面挑战,需要采取有效对策予以应对。

首先是如何平衡技术应用与教育本质。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将技术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而非目的。教师应更加聚焦培养学生的创意策划能力与人文审美素养,这些都是技术无法替代的教育核心价值。

其次是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思政教学能力。数字化转型对教师的数字素养和思政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建立教师发展机制,通过系统培训和互助学习,提升教师整合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的能力。重点加强教师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下的思政元素挖掘能力和教学方法创新能力。解决跨学科协同与资源整合的难度。

再次是环境设计课程思政的数字化转型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和支持。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整合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最后是如何平衡标准化与个性化教学。数字化转型一方面强调标准化、规范化的教学流程,另一方面又倡导个性化、精准化的教学方式。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明确学习成果目标,允许多元化的学习路径和评价方式,可能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

6 结语

数字化转型为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可能性。通过数字技术的赋能,思政教育可以更加生动、直观和有效地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本文从内容重构、方法创新、实践深化和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探讨了环境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路径,并针对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提出了相应对策。

面向未来,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进一步深化数字化转型,充分利用新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同时,也要始终保持"育人为本"的初心,避免技术异化,确保数字化真正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掌握先进数字技术,又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新型环境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晓洁.以“三心”育人为导向的环境设计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索——以“设计初步”课程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2025,(09):16-18.DOI:10.16773/j.cnki.1002-2058.2025.09.011.

[2] 付伟. 课程思政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综合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美术教育研究,2025,(13):104-106.

[3]杨亚.民办高校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改革研究——以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为例[J].新美域,2025,(07):138-140.

[4]熊蛟,陈佳昊,陈美玲.数字化时代下“课程思政”融入环境设计手绘课程教学探索研究[J].新美域,2025,(06):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