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建筑工地安全巡查制度执行效果与改进建议分析

作者

姜令

龙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南通 226100

前言:

建筑行业具有高空作业多、交叉施工频繁、安全风险密集等特点,安全事故不仅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更影响社会稳定。据应急管理部数据,2024 年全国建筑施工领域共发生安全事故 532 起,死亡 615 人,其中因隐患未及时发现导致的事故占比达 68% 。安全巡查制度通过常态化、多维度的现场检查,成为排查隐患、阻断事故链条的关键防线[1]。近年来,随着《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修订完善,各地逐步建立起日常巡查、定期检查、专项督查相结合的巡查体系,但在实际执行中,仍存在“重形式轻实效”“查而不改”等现象[2]。深入分析制度执行的成效与瓶颈,探索系统性改进路径,对推动建筑施工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1 执行现状

1.1 巡查内容与覆盖范围

1.1.1 设备安全:聚焦塔吊、施工电梯、起重机械等特种设备,重点检查结构稳定性、安全装置有效性、维护保养记录,尤其关注老旧设备的金属疲劳、螺栓松动等隐性风险。

1.1.2 环境安全:覆盖临时用电、脚手架、深基坑、临边防护等关键部位,针对暴雨、台风等恶劣天气,增加排水系统、应急通道等专项检查。

1.1.3 人员行为:监督个人防护用品佩戴、特种作业持证上岗,制止违规操作,纠正习惯性违章。

1.2 巡查方式与运行机制

1.2.1 日常巡查:由施工单位专职安全员每日开展,采用“徒步检查 + 电子打卡”模式,对发现的轻微隐患当场整改,重大隐患立即停工并上报[3]。

1.2.2 联合巡查:建设、监理、施工三方每周联合检查,形成《安全隐患整改通知单》,明确整改责任人、时限及验收标准。

1.2.3 专项巡查:针对深基坑开挖、钢结构吊装等高危工序,以及节假日、汛期等特殊时段开展定向检查。如春节前专项检查侧重临时用电关闭、防火器材配置;汛期前重点核查基坑排水能力、边坡稳定性,确保极端天气下的施工安全。

2 执行效果分析

2.1 积极成效

2.1.1 隐患发现与处置能力提升:常态化巡查使隐患发现率显著提高。某省住建厅数据显示,推行标准化巡查后,建筑工地月均隐患排查量从 98处增至 152 处,其中重大隐患提前发现率从 35% 提升至 62% ,为整改争取了关键时间。

2.1.2 事故发生率持续下降:严格执行巡查制度的项目,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某央企下属项目在落实“巡查-整改-复查”闭环管理后,年度事故起数从 28 起降至 11 起,重伤及以上事故实现零发生,直接经济损失减少 630 万元。

2.1.3 安全管理规范化水平提高:巡查制度推动施工企业建立“隐患台账-整改验收-绩效挂钩”的管理流程。

2.2 突出问题

2.2.1 标准体系碎片化:不同地区、企业的巡查标准差异显著。如脚手架立杆垂直度允许偏差,东部省份执行 ±10mm ,中西部部分项目放宽至±20mm ;临时用电接地电阻值,有的按 ⩽4Ω 检测,有的则按 ⩽10Ω 验收,导致同类隐患判定结果不一,影响管理公平性。

2.2.2 巡查队伍专业能力不足:约 40% 的巡查人员缺乏系统培训,对深基坑支护验算、电气系统漏电保护等专业知识掌握不足。

2.2.3 整改闭环管理断裂:“重检查、轻整改”现象普遍, 25% 的项目存在“纸上整改”——仅提供书面回复而未实际落实; 15% 的隐患因跟踪不到位反复出现,如外架连墙件缺失问题在同一项目多次被查出。

2.2.4 信息化应用滞后: 70% 的中小型项目仍采用纸质记录,隐患信息录入慢、易遗漏,数据难以汇总分析。

2.2.5 奖惩机制效能不足:对巡查不力的处罚多为象征性罚款(2000-5000 元),难以形成震慑;对成效突出的单位缺乏实质性激励,削弱了各方主动性[4]。

3 改进建议

3.1 构建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

3.1.1 以《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为基础,制定全国统一的巡查细则,明确隐患分级标准及整改时限,消除地区差异。

3.1.2 结合智慧工地建设,将 AI 监控识别的风险、物联网设备监测数据纳入巡查范围,动态更新标准内容,确保与 BIM 技术、无人机巡检等新技术应用同步。

3.2 强化巡查队伍专业能力建设

3.2.1 建立“岗前培训 + 年度轮训 + 实操考核”机制,培训内容涵盖结构力学(脚手架受力计算)、电气安全(临时用电规范)、应急处置(高处坠落救援)等,考核不合格者暂停上岗。

3.2.2 推行“持证巡查”制度,要求巡查人员取得注册安全工程师或省级住建部门认证的资格证书,定期开展技能比武(如模拟隐患识别竞赛),将实战能力与薪酬挂钩,激发学习主动性。

3.3 完善整改闭环管理机制

3.3.1 实施“三色分级督办”:一般隐患(蓝色)由施工单位自查自纠,监理复核;较大隐患(黄色)由监理单位全程跟踪,建设单位抽查;重大隐患(红色)由建设单位挂牌督办,整改完成后委托第三方机构验收[5]。

3.3.2 建立“回头看”复查制度,对已整改隐患按 30% 比例随机抽查,对反复出现的隐患(如同一区域多次出现临边无防护)追溯管理责任,纳入企业安全信用档案,与招投标资格、资质升级挂钩。

3.4 推进巡查管理数字化转型

3.4.1 推广移动端巡查 APP,实现隐患拍照上传、自动生成整改单、进度实时追踪(超时自动预警),数据同步至监管平台,解决纸质记录易丢失、难统计的问题。

3.4.2 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隐患分布规律(如外脚手架隐患占比38% )、高发时段(夏季高温时段高处坠落事故占比 52% ),为精准施策提供依据。

3.5 健全奖惩激励与约束机制

3.5.1 设立安全巡查专项奖励基金,对年度隐患整改率 100% 、无安全事故的项目团队,给予工程款 1%-2% 的奖励;对巡查记录造假、隐患漏报导致事故的单位,暂停招投标资格 3-6 个月,并处以工程合同价 1‰ 的罚款。

3.5.2 将巡查成效与企业信用等级深度绑定,A 级企业在政府项目招投标中享受加分,D 级企业限制市场准入,形成“奖优罚劣”的鲜明导向,倒逼企业主动落实巡查制度[6]。

结语

综上,建筑工地安全巡查制度在提升隐患发现率、降低事故发生率、规范安全管理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标准不统一、能力不足、整改不力等问题仍制约其效能。通过构建统一标准体系、强化队伍建设、完善闭环管理、推进数字化转型、健全奖惩机制等措施,可系统性提升制度执行力。各参与方需协同发力,将巡查制度从“被动执行”转化为“主动管理”,切实筑牢施工安全防线,为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未来还需结合新技术应用持续优化制度设计,实现从“事后补救”向“事前预防”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1]刘高健,张宇.建筑工地安全风险控制策略探究[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4,7(9):123-125.

[2]赵永进,李巍,余洪润.建筑工地安全管理效能提升策略研究[J].工程与建设,2024,38(2):491-493.

[3] 赵 培 . 建 筑 工 地 安 全 管 理 体 系 的 构 建 与 实 践 [J]. 砖 瓦 世界,2024,3(16):157-159.

[4]滕辉.浅谈建筑工地安全管理常见问题及措施建议[J].建筑与装饰,2023,6(3):97-99.

[5]高健,薛海涛,张洪亮.建筑工地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J].建筑与装饰,2021,3(27):29-31.

[6] 孟 蒙 . 建 筑 工 地 安 全 管 理 与 预 防 措 施 研 究 [J]. 工 程 管理,2024,5(6):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