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的集成与应用

作者

杨芸

浙江安澜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4000

一、引言

山洪灾害,突发性强、破坏力大、致灾复杂,对生命财产构成严峻威胁。河流地域地形陡峭,植被稀疏,加之强降雨频发,为山洪爆发提供了条件。传统监测预警手段,受限于技术单一、数据孤立、响应滞后,难以有效应对其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面对严峻的防灾减灾形势,集成先进监测预警技术,构建多层次、全方位预警体系,成为当前防灾减灾领域重要课题。集成化监测预警技术,融合气候、水文、地理、社会等多维度信息,能够更精准识别山洪风险,缩短预警响应时间。本研究探讨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的集成与应用,揭示集成化技术在提升防治能力方面的优势,为山洪灾害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二、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技术集成的重要性

(一)传统监测预警的局限性

传统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主要依赖局部气象站、水文站等单一数据源,信息获取滞后,覆盖范围有限。传统模式难以全面捕捉山洪动态变化。预警信息基于历史经验和固定阈值,缺乏实时性和精准性,对小流域、突发性山洪尤其不足。人工巡查和目视观测,耗时耗力,存在主观误差,无法快速获取大规模高精度数据。单一监测手段,未能充分考虑降雨、土壤湿度、地质结构等致灾因素的相互作用,预警模型难以全面反映山洪演进规律。信息传输不稳定,预警传递效率低下,可能导致指令未能及时到达受威胁区域,延误避险。传统监测预警的局限性,凸显了集成化、智能化技术在山洪灾害防治领域的迫切需求。

(二)集成化技术的优势

集成化技术,通过融合多源异构数据,构建更全面、立体的监测网络。多技术手段集成,信息共享与协同联动,不同监测系统通过统一数据平台交换融合信息,为决策者提供多维度态势感知。集成化技术,显著提升预警精准度与时效性。数据融合算法与先进预警模型的应用,使系统能更准确识别山洪临界条件,提前预警。集成化系统,强化了应急响应与指挥调度。可视化指挥平台能实时展现灾害态势、资源分布,辅助指挥部门迅速制定应急预案,高效调动救援。集成化技术还在成本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有优势。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减少重复建设和人工干预,提升整体效率。系统易于升级扩展,实现长期可持续运行。

三、核心监测预警技术解析

(一)气象水文监测技术

气象水文监测技术是山洪灾害预警基础。先进雷达降雨监测系统,利用双偏振雷达技术,精确识别降雨类型、强度和分布,弥补传统雨量站覆盖不足,提供短时强降雨关键数据。卫星遥感技术,如 GPM,实现全球降水监测,弥补地面站网稀疏区。地面气象站网和水文站,自动采集降雨量、水位、流量等数据,实时传输汇集,确保数据精度和稳定性。物联网使分散监测站通过无线网络实时数据上传云平台,构建密集实时监测网。水文模型,如分布式水文模型,结合地形、土壤、植被地理信息,模拟流域水文响应,预测洪水演进和洪峰流量。

(二)地质灾害监测技术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在山洪预警中日益重要,尤其对降雨诱发滑坡、泥石流。实时形变监测系统,通过 GPS、倾斜仪、裂缝计等传感器,持续监测地表微小位移与形变。设备高精度记录形变数据,一旦速率超阈值,系统自动预警。地下水位与孔隙水压力监测,是评估边坡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在滑坡体内部,布设孔隙水压力计与水位计,实时获取地下水动态数据。

降雨入渗致地下水位抬升、孔隙水压力增,坡体稳定性下降,为判断地质灾害提供了直接证据。声发射监测技术,捕捉岩土体内部应力释放产生的声波,识别地层破裂或变形早期信号。

四、集成应用模式与案例分析

(一)多源数据融合预警模型

多源数据融合预警模型,是山洪灾害精确预警的关键。它超越单一数据源限制,实现气象、水文、地质、社会经济等多维度信息深度整合与协同分析。模型构建始于数据预处理,包括清洗、校准、标准化。之后,采用先进数据融合算法(如贝叶斯网络、神经网络)整合传感器、监测站、遥感平台数据。水文模型作为核心,结合融合降雨数据,模拟流域径流,预测流量水位。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块,利用高精度地形、土壤含水量、地质构造及实时形变数据,评估滑坡泥石流可能性。预警触发机制不再仅依赖单一阈值,而是综合多种风险指标协同作用,如“降雨-产流-汇流-洪峰”耦合。当多指标共同达到预设危险等级,系统自动触发多级预警。智能算法动态调整预警阈值,根据实时反馈优化模型,提升预警准确性。该模型构建了“数据驱动、模型支撑、智能决策”的闭环系统,增强了山洪灾害预警能力。

(二)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构建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是山洪灾害集成预警体系的“大脑”,为防灾指挥提供科学高效辅助。系统架构包含数据层、模型层、应用层和展示层。数据层集成监测、地理、历史灾害、应急资源数据。模型层封装水文、地质灾害风险、损失评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应用层提供用户交互和业务功能,展示层通过可视化呈现信息。系统核心功能是应急响应流程智能化管理。预警触发时,系统自动识别受威胁区域,基于预案和实时灾情,智能生成或推荐应急方案。如山洪预警时,系统识别受影响村落、道路、桥梁,计算避险路径和可用避险点,评估所需人力物力,给出物资调配建议。系统内置专家知识库和案例库,提供经验借鉴。可视化指挥调度是系统重要特点。GIS 技术与实时监测数据结合,在电子沙盘或大屏幕动态展示降雨、水位、隐患点形变、人员、救援队伍信息。系统支持协同会商,不同部门专家共享信息,实现跨部门高效协同。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促使山洪防范从被动转向主动,从经验转向科学决策。

五、展望与挑战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技术集成应用虽有进展,未来仍面临挑战与机遇。展望未来,技术深度融合是趋势。人工智能,尤其深度学习在模式识别与预测上的潜力,将更广泛应用于降雨预报、径流模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数字孪生技术,有望在山洪灾害预警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构建流域虚拟数字模型,实现水文过程、地质变化、人员疏散等场景的实时仿真预测。5G 通信、卫星物联网等新兴通信技术,将实现更广、更快、更稳的数据传输。

参考文献

[1]杨洋,杨玉喜.安徽省山洪灾害临灾监测预警实践与思考[J].治淮,2025,(02):7-8.

[2]刘业伟,杨培生,许小华,等.基于灾害事件复盘的山洪灾害防治策略研 究 [J/OL]. 中 国 防 汛 抗 旱,1-12[2025-06-11].https://doi.org/10.16867/j.issn.1673-9264.2024372.

[3]马永珍.小流域山洪灾害“四预”系统建设与应用[J].中国防汛抗 旱,2024,34(S1):40-42.DOI:10.16867/j.issn.1673-9264.2024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