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江海文化背景下班本食育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作者

黄露露

太仓市浏河镇幼教中心滨江幼儿园 江苏太仓 215431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幼儿身体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不良的饮食习惯引发的健康问题频发。在江海文化背景下,以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需求为课程的主要出发点,通过班本食育课程的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食育活动,从而可以引导幼儿感受江海饮食文化,以便于帮助幼儿了解饮食营养、饮食安全,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和态度。

一、食育的概念与重要性

食育,简单来说,就是支持幼儿了解关于食物的知识。这不仅仅是引导他们如何去选健康的食物、如何吃得更营养,其中主要还包括让他们了解食物的各种知识、食品安全、烹饪方法、营养和健康、环保以及餐桌礼仪等等。食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让他们的生活更健康、更有质量,同时还能提升他们的环保意识。

食物不只是填饱肚子的东西,它还是文化的体现。通过食育,幼儿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学会欣赏和尊重各种各样的食物和吃饭的方式。

二、明确江海背景下班本化食育课程主要研究问题

(一)班本化食育课程缺失

在当前班级中,幼儿的饮食健康问题越来越明显,显现出各种各样不良的情况。一方面,有些幼儿存在挑食、偏食等现象,导致他们的营养不均衡;另一方面,更让人值得担忧的是,随着现在生活条件水平的不断提高,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食物种类越来越多。超市中各种各样的糖果、薯片,街上快餐店里面售卖的汉堡、炸鸡,还有五颜六色的饮料等等,这些东西都在悄悄改变着幼儿的口味。比如,我们班里的一个小朋友,每天上幼儿园手里都要拿一根棒棒糖;还有一个小朋友,上学的时候都拿一瓶饮料。处于成长关键时期的幼儿,认知和判断能力都有限。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现在的身体发育,还会形成不良的饮食习惯,对未来的生活埋下隐患。

(二)课程资源开发不足

由于我们的园所位于江海的交汇处,算处于黄金位置,紧靠着江边,自然环境很美。弯弯曲曲的江岸线不仅让我们园区的风景变得很优美,还带来很多季节性的生态资源,例如,春天肥美的螃蜞和秋天饱满的黄蚬,这些都是很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教材,等待着被我们挖掘和利用。但是,目前教师对这些自然资源运用得很少,很多时候,幼儿只能在户外活动时去看一看这些生物,有时候教师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些自然资源本来可以在课堂中成为生动的教学资源,但是现在它们的教育价值就像是被埋没在地里的珍珠,没有完全发挥出它们独特的作用。这就导致,这些会说话的自然资源,没有展现出它们的真正价值。

(三)教师课程意识薄弱

在现在的幼儿园教育体系当中,食育课程的教学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当前有很多教师都没有意识到在教学中注重食育课程教育的重要性。简单来说,有很多的教育工作者仍然将食育简单地理解为“饮食上的卫生教育”,就是教幼儿饭前洗手、不要挑食。但在实际当中,真正的食育课程内涵要丰富得很多。它不是仅仅只是引导幼儿怎么吃饭卫生,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类食育活动,培养幼儿对生命的尊重(食物的由来)、建立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认识不同食物给我们自身带来的营养)、传承饮食文化(比如传统节日里出现的食物)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但实际情况缺失,很多的食育课程在教学时只是往往走一个过程,没有深度。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认知其重要性,缺失对食育课程的关注;第二,幼儿园对食育课程的忽视。

(四)家园共育机制不完善

在实施班本食育课程的目标时,我们发现家园共育这一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家长参与的积极性较低,没有固定的交流方式;课程当中的内容与家长的教授内容存在差异,无法一起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评价和反馈的方式也不好,不能及时知道课程效果怎么样。这些问题不仅让食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打了折扣,也影响了幼儿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建议和家长建立定期的交流方式、设计一些能在家庭当中进行的实践活动、完善双向的评价方式,从而建立一个更完善、更有效的家园共育的新方法。

三、江海文化背景下班本食育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一)以问题为导向,掌握江海食育课程的方向

在江海文化的背景下,明确班本食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幼儿养成饮食习惯的主要关键点。通俗来讲,就是我们要搞清楚食育课程到底要教育幼儿什么内容,主要教学目标是什么。

首先,通过课程,我们先引导幼儿了解了江海地区的著名饮食文化,熟知江海地区有什么特色的食材,带领幼儿认识了当地最具代表性的特色美食,如鲜美的刀鱼馄饨、香醇的黄鱼面等。我们不仅详细讲解了这些美食的独特食材选择,比如如何挑选最新鲜的江海渔获,还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直观展示了从原料处理到成品出锅的完整制作流程,还有这道美食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支持幼儿在了解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江海地区独特的人文风情,全方位体验江海美食的独特魅力。

其次,我们需要通过整理,看一看现在的食育课程在教育活动的过程当中,都遇到了怎么样的问题。例如,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不是没有影响力、幼儿们是否对健康饮食的意识不够强等等。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我们都需要去了解,并且通过有效的手段去解决它。通过这样的方法,我们在构建课程目标体系的时候,才会有了明确且具体的方向,知道我们食育课程具体要培养的目标是什么。这项研究,主要的方向是关注我们应该怎样将江海文化中的饮食智慧和现代的营养学知识给巧妙地融合到一起。通过这样的方向,我们需要探索一条,既有江海特色又符合现代理念的食育课程实施的路径。

最后,当我们掌握江海食育课程方向的时候,我们就能更好地培养幼儿对本土饮食文化的认同感,让他们从心中爱上本土的饮食文化,同时还能提升他们的健康饮食素养。

(二)探索多元资源,梳理江海食育课程的框架

江海地区文化底蕴深厚,其中饮食文化就像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为了让这颗宝石在班本食育课程中大放异彩,我们好好研究了江海地区的饮食文化,整理出了一个很有特色的食育课程框架。

就说江海地区传统节庆时吃的食物吧,比如春节时,每家每户都会做的年糕,不仅吃起来软软的、甜甜的,还藏着很多文化故事。年糕的“糕”和“高”的读音一样,就是说希望我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在班本食育课程里,我们可以带幼儿了解年糕是怎么做的,从选材料、泡水、磨成粉到蒸熟,每一步都藏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而且,我们还可以结合春节的习俗,讲讲年糕在春节里有多重要,让幼儿明白食物和文化是分不开的。

还有,在江海地区有很多特别的海鲜,比如文蛤,肉质鲜嫩多汁,滋味清甜回甘,味道特别鲜美,是当地人引以为傲的美味佳肴,大家都叫它“天下第一鲜”。我们班本食育课程设计的过程当中,可以带幼儿去文蛤养殖的地方看看,亲眼去观察这些“海洋精灵”的生长环境,了解文蛤从幼苗到成品长大的完整过程,感受一下渔民世世代代相传的智慧和技艺。

然后回到教室,教师来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文蛤,从清洗、洗掉沙子到上火去烹饪,这些步骤都可以让幼儿感受到江海人独特的饮食智慧,最后,幼儿通过品尝这道地道的海鲜,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幼儿不仅能了解做菜的步骤和方法,还能深深感受到江海饮食文化的特别之处。

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例子,才能让幼儿真正地理解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深刻含义。我们把江海饮食文化放进了班本食育课程里,让幼儿在吃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的味道。

(三)倡导家校协同,形成食育课程教育的合力

家庭与幼儿园作为幼儿成长的关键微系统,只有保持一致的食育理念,才能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在这片被江海文化滋养的地方,食育可不只是在班级里讲讲那么简单,它还得走进家庭,让日常饮食也充满教育的味道。家校合作的关键,就是要让学校和家庭不再有界限,让饮食教育成为连接父母和幼儿的桥梁。

比如,学校可以开展一个“家庭厨房实验室”的活动,鼓励家长和幼儿一起做一道传统的江海菜,从挑选食材到做菜,全程都要一起参与。就像“文蛤炖蛋”这道菜,家长可以讲讲小时候赶海的趣事,幼儿就负责记录食材的营养信息,最后一起做个图文并茂的“美食文化卡”。这样既能让地方饮食文化传下去,又能锻炼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再比如,班级可以建个“亲子食育档案袋”,记录家里饮食的变化。一开始,有很多家庭的餐桌上都是油炸食品和碳酸饮料,但是从每个月开一次“家庭饮食分析会”,家长和幼儿可以一起看看营养成分怎么样。有位家长就说:“以前觉得幼儿爱吃炸鸡是好事,现在才知道高油高盐的食物不好。”三个月之后,他们家的晚餐就变成了清蒸鲈鱼、凉拌海蜇这些江海特色菜,幼儿还主动说要把紫菜包饭当成日常的零食。这种变化不只是餐桌上,还让父母和幼儿更亲近了。

家校合作的主要作用,就是要让教育回到生活的本质。当学校教的营养知识遇上家里传的烹饪手艺,当理论变成厨房里的实践,食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成为幼儿一辈子的文化养分。

(四)注重实践体验,深化食育课程的行动力

在江海文化背景下食育课程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就是把知识和行动相结合的。我们设计了一个烹饪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幼儿不仅能学会基本的做饭技巧,还能从处理食材中体会到江海地区特有的饮食文化。

比如说,在进行“江海时令菜制作”的这个环节,教师会带着幼儿去社区的菜市场,让他们认识当季的本地蔬菜——春天有带着露水的荠菜,夏天有清甜的莲藕,秋天有裹着泥香的芋艿,冬天有油亮的青菜。幼儿要观察蔬菜的样子,摸摸它们的表皮,甚至和菜农聊聊怎么种菜,把“时令”这个抽象的概念变成可以摸到、看到、闻到的实际体验。

回到教室后,实践部分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认识工具,幼儿分组了解传统的做饭工具——粗陶砂锅适合慢炖鱼,铁铲子适合炒时令蔬菜,竹蒸笼能保持海鲜的原味,通过触摸这些工具的不同,幼儿能明白在动手做饭当中正确使用工具的道理;第二步是幼儿基本技能的掌握,教师会引导幼儿怎么用小手稳稳地握住小塑料刀,把黄瓜等易切的蔬菜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来制作蔬菜沙拉等便于幼儿操作的美食。在幼儿尝试的过程中,有的幼儿能把菜切得整整齐齐;还有的幼儿刚开始切得歪歪扭扭,形状各式各样真的有趣极了,但是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他们切的也越来越熟练了。第三步是创意性的美食小派对,将小朋友进行分组来创作“江海风味小拼盘”,有的把文蛤和本地的山芋粉揉搓在一起做成小丸子。在这个过程当中小朋友通过一起创作,一边感受着把不同食物组合在一起的乐趣。整个过程都强调“玩中学”的快乐。当其中的某一个小组在制作美食小拼盘的过程中,不小心把食物弄撒了,教师引导其他幼儿一起想办法,怎么将蔬菜、小丸子重新摆放得又稳又好看。当小朋友们开动脑筋想象的时候,把每一次的失败变成了一次有趣的团队挑战。

这种充满乐趣的身临其境体验,让食育课程不只是理论知识,而是变成了小朋友可以亲手触摸到、尽情玩耍的生活技能。最后,让幼儿从“知道吃”变成“做着吃”,每一个小朋友都变成了美食家。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食育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在江海文化背景下实施食育课程的过程当中,我们坚持以幼儿为中心,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参与性,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食物的魅力,学会珍惜食物,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幼儿园食育课程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作,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对幼儿园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不断地去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食育方法和策略,为幼儿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食育体验。

参考文献

[1]刘雯,陈雅漫.构建食育课程体系,促进儿童全面发展[J].教育家,2024,(51):42-43.

[2]王春梅.幼儿园食育课程实施策略研究——以沧州市第三幼儿园为例[J].河北教育(综合版),2025,63(Z1):100-101.

[3]陈艳平.班本食育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4.

[4]王坤.食育润泽,趣玩成长——淮扬美食文化传承下幼儿园食育课程的开展途径[J].知识文库,2024,40(04):16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