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的节能设计与绿色施工措施

作者

黄杰玲

身份证号码:441802198909153822

引言

建筑电气工程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消防弱电及智能控制等多个环节,其能耗在建筑总能耗中占据较大比重。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以及绿色建筑政策的推行,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环节的节能设计和绿色施工逐渐受到重视。传统电气施工普遍存在设计冗余、设备效率低、施工过程能耗高等问题,导致建筑运行期能耗持续偏高。为了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节能与环保目标,必须从设计源头到施工实施全过程融入节能理念和绿色施工措施。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节能设计与绿色施工的关键内容,探索实现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

一、建筑电气工程中的节能设计理念

1.1 系统整体性设计原则

节能设计应以建筑整体系统为基础,将电气系统与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等系统协同规划,实现资源共享与能效互补。在电气供配电设计中,通过合理划分供电分区、优化配电干线布置、减少线路长度与压降损耗,可显著降低电能输送过程中的损耗。整体性设计不仅有助于减少设备冗余配置,还能避免后期运行中出现能源浪费与维护难度增加等问题。

1.2 选用高能效设备与环保材料

设备选型是决定建筑运行能耗的重要因素。应优先选用通过国家节能产品认证的高效变压器、节能型电动机、变频调速设备、LED 照明灯具等。电缆、导线等材料应选择低电阻率、低损耗材料,减少线路发热与能量损失。同时,选用环保型、可回收的电气辅材,可降低施工及后期运维阶段的环境负担,实现节能与环保效益的双赢。

1.3 引入智能化控制系统

现代建筑电气系统节能离不开智能化技术的支持。通过部署智能照明系统、能耗监测与管理平台、楼宇自动化系统(BAS)等,可实现对用电负荷的实时监控、自动调节和分时控制,减少无效能耗与待机能耗。此外,智能控制系统还能实现远程操作和数据分析,为管理人员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持续优化能源使用结构。

1.4 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理念

节能设计不仅要关注初始投资,还应兼顾设备运行期能耗、维护成本和更新替换周期等因素。通过在设计阶段引入全生命周期成本(LCC)分析方法,可综合评估各类节能设备与方案的经济性,选择“初投资略高但长期运行低耗”的优选方案,实现经济性与能效的统一。

二、建筑电气工程绿色施工技术

2.1 绿色施工工艺的推行

在施工阶段,应尽量采用工厂预制、模块化拼装等绿色施工工艺,减少现场加工与二次搬运,降低能耗与物料浪费。对于配电柜、线槽等构件,提前完成加工组装并统一运输至现场,可缩短安装周期、减少临时施工能耗,并有效控制施工扬尘和噪声污染。

2.2 节能施工材料与废弃物回收

在材料使用方面,应优先选择无卤低烟电缆、低能耗电气元件、环保型绝缘材料等绿色建材,降低施工及使用过程中的能耗与有害物质排放。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废旧电缆、电线头、金属边角料分类回收制度,推动废弃物再利用,提高资源循环率,减少施工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2.3 施工能耗与污染控制

施工过程中,应通过合理组织施工流程、科学安排作业时间,减少施工照明及临时用电需求,并采用定时控制器、感应开关等措施降低施工用电强度。针对粉尘、噪声、废水等污染源,应配置集尘装置、消音设备和废水收集处理系统,最大限度减轻对施工环境及周边区域的影响。

2.4 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建设

为确保绿色施工措施落地,应建立系统化的节能与绿色施工管理体系,明确节能目标、责任分工与考核机制。通过施工前节能技术交底、施工中节能巡检、施工后绿色绩效评估等环节,将绿色施工理念贯穿于项目全周期,提升全员节能意识,保障施工节能目标达成。

三、施工阶段节能管理与监控措施

3.1 建立施工能耗监控体系

施工阶段用电负荷大、能耗集中,是节能管理的重点。应在施工现场建立能耗监控系统,对临时用电设备、施工机械及照明系统进行分项计量与实时监控。通过智能电表和能耗监控终端采集用能数据,结合信息化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可及时发现异常能耗环节,实现精准调控,避免“长明灯”“空载机”等无效耗能现象。

3.2 优化施工负荷配置与分区控制

应根据施工进度和作业安排科学配置施工用电负荷,将施工现场划分为多个独立用电区域,实施分区分时供电管理。对非连续性作业区域采用定时控制器或感应开关管理临时用电设施,避免长时间空载运行。同时,在电网负荷高峰时段,合理错开高能耗工序作业,减少对外部电网的冲击,提高整体用能效率。

3.3 构建节能考核与激励机制

施工企业应将节能目标纳入项目考核体系,制定明确的节能指标、考核标准与奖惩办法。通过建立班组能耗台账,定期通报能耗指标完成情况,并对节能表现突出的班组和个人予以奖励,提高一线施工人员的节能积极性与责任感,形成“全员参与、全程管理”的节能氛围。

3.4 推动节能管理与信息化融合

在节能管理中,应充分利用 BIM、物联网、云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将施工现场能耗监控、进度管理与材料管理集成在统一平台,实现能耗数据的自动采集、分析与预警。通过与施工计划联动,可提前预测各阶段能耗水平,优化施工组织安排,从源头降低不必要能耗,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水平。

四、建筑电气工程节能与绿色发展的未来方向

4.1 完善节能设计标准与规范体系

未来应进一步健全建筑电气节能设计标准体系,完善用电负荷密度、功率因数、线损率等能效指标的强制性规范,将节能要求前置到设计源头,避免因设计冗余造成的能耗浪费。同时,应根据不同类型建筑特点制定分级标准,提高规范的适用性与指导性。

4.2 推动电气系统智能化与数字化转型

智能化和数字化是提升建筑电气节能水平的重要路径。通过物联网、AI 算法与能耗监控平台,实现建筑电气系统的自动感知、负荷预测与自适应调控,可动态优化用能结构,提高运行期能效水平。未来还可借助大数据平台,实现跨建筑群的区域能源统筹调配,推动整体节能。

4.3 强化绿色施工技术创新与推广

应鼓励施工企业加大绿色施工技术研发与推广力度,应用装配式电气模块、免焊接连接件、绿色节能线缆等新型工艺和材料,降低施工能耗与废弃物排放。同时,应建设绿色施工示范项目,通过示范引领加快行业绿色转型。

4.4 构建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体系

节能与绿色理念应贯穿建筑电气工程的全生命周期,从设计、采购、施工、运维到更新报废建立闭环管理机制。通过将节能绩效考核与全过程造价、运维评价联动,实现“设计节能—施工节能—运行节能”的协同推进,推动建筑电气工程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结论

建筑电气工程作为建筑能源消耗的核心领域,其节能设计与绿色施工对实现建筑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在设计阶段引入系统化、智能化和全生命周期的节能理念,选择高能效设备与材料,并在施工过程中推行节能工艺、绿色材料、能耗监控和信息化管理等措施,可有效降低建筑能耗和环境负担。未来,建筑电气工程应在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驱动下,实现节能降耗、绿色高效,为建筑行业的绿色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张辉,赵一平.建筑电气工程节能设计探讨[J].建筑电气,2021,40(5):15-20.

[2]王丽,陈志强.建筑电气施工中绿色施工管理研究[J].建筑技术,2020,51(12):1453-1457.

[3]李晓东,周宏伟.建筑电气系统节能与智能化设计研究[J].建筑科学,2022,38(4):9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