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水利枢纽结构设计的抗震优化分析

作者

蒋晓晨

蚌埠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233000

引言

水利枢纽作为调蓄、防洪、灌溉与发电综合功能的重要节点工程,其安全性能直接影响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地震易发区,结构设计中若忽视震动作用或仅 行经验性加固,极易在强震作用下发生局部破坏甚至整体失稳,造成灾难性后果。 近年来 仿真技术的发展,抗震设计已由静力分析转向动力响应与多维耦合模式, 枢纽结构的抗震优 化也逐步从构造 强过渡到系统性设计改进。本文以水利枢纽结构系统为研究对象,从震害成因入手, 结合数值模拟与工程实践,探索适应不同地震动参数条件下的结构优化路径,旨在为抗震设计与风险预控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依据。

一、水利枢纽结构系统的地震响应特性分析(一)结构类型差异导致响应模式多样化

水利枢纽通常由混凝土重力坝、面板堆石坝、闸门、消能工与引水结构等多种构造组成,各结构受力特性与边界条件差异显著。在地震作用下,混凝土坝体易发生剪切滑移与拉裂破坏,面板堆石坝则主要表现为堆体失稳与接缝张开,闸门及启闭设备则受震动激励诱发结构冲击与附属构件损伤。不同结构间的响应耦合效应显著增强了地震力传递的复杂性,必须综合考虑结构体系整体协同工作能力,避免设计孤立性。尤其在高烈度震区,这种非一致响应更易导致局部失稳蔓延至系统级故障,构成整体安全威胁[1]。

(二)震害主要集中在应力集中区与结构薄弱环节

震后调查显示,坝踵部位、闸墩底板、消力池尾缘等位置常为应力集中点,易发生开裂、局部沉陷或应力超限破坏。结构连接节点、膨胀缝与过渡带常因设计简化或构造处理不当成为破坏诱发区。传统抗震设计未充分考虑构造细节受动态荷载影响,致使整体结构虽满足设计强度,但关键位置仍发生局部破坏,暴露出“抗震能力不均匀”的设计短板。这种结构局部脆弱性的存在,削弱了系统对复杂地震波的整体适应能力与能量释放路径。

(三)动水压力与土体反应共同影响结构稳定性

地震期间,水体惯性与坝体结构之间的耦合作用会显著改变动水压力分布,引起坝体附加应力增大,特别是在坝前水位较高时震动引发的水锤效应对结构安全构成较大威胁。同时,基础土体震动液化、剪切破坏与沉陷也会削弱地基承载力,导致结构整体位移与 失稳风险升高。结构抗震必须充分考虑水—结构—土三者的相互作用关系,制定动态耦合响应分析策略,以提升整体结构对突发荷载扰动的适应力与系统恢复能力。

二、水利枢纽结构抗震设计的关键优化方向(一)基于结构韧性提升的构型优化设计

在保证强度与刚度的基础上,更需关注结构的延性与能量耗散能力。通过设置柔性连接、抗震缝与屈服耗能构件等措施,提升结构系统的震后变形协调性与破坏控制能力。针对闸墩与坝体等重要构件,可优先采用断面分级设计与多级能耗路径,分散震能集中传递,降低局部应力峰值,提升整体结构耐震韧性与残余承载力。同时结合施工工艺条件,优选布置形式与构造尺度,确保在保持稳定性的基础上实现构件间的协同耗能与力学协调。

(二)细化结构构造与节点抗震处理方式

结构薄弱部位的构造细节优化是提升抗震性能的关键。通过加设加强肋、改进缝隙止水结构与节点加固技术,控制结构变形集中趋势。闸墩与 柔性填料与滑移缝设计,提升在强震作用下的变形吸收能力。对易裂区域进行构造压筋、 约 可有效抑制开裂扩展与构件失稳,增强结构整体协调性与延展能力。特别是在坝踵、消力池底缘等震害高发区域,建议优先实施局部构造改造与约束技术干预,

构建高韧性细节单元。

(三)引入多维动力分析方法进行结构响应评估

传统抗震设计多采用二维静力或反应谱分析,难以捕捉结构在实际地震过程中的复杂响应特征。引入三维动力时程分析与流固耦合数值模拟技术,可模拟多方向地震激励下坝体、闸墩与水体的动态响应过程,揭示地震动输入方式、传播路径与结构共振频率之间的耦合关系。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与非线性分析结果对比,优化关键部位配筋率与构造参数,提升结构性能指标的适应性与鲁棒性。该方法还可协助识别局部薄弱区域的变形趋势,为精准抗震加固提供量化依据[2]。

三、水利枢纽抗震优化设计的实践路径与保障机制(一)强化震前评估与分区分级设计策略

抗震设计应从震前风险识别出发,开展区域地震烈度分析与构造带活动性研判,结合项目特征制定结构分区与防震等级。对不同功能区采取“分类控制、分级设防”的设计思路,如泄洪建筑物重点加强动力响应控制,非关键构造则侧重抗震冗余配置,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与整体安全提升的双重目标。尤其在地质复杂或高落差水头枢纽中,应根据不同工程部位的震害敏感性,实施差异化的设防方案,提升结构系统抗震资源的匹配效率与使用效果。

(二)推动新型抗震材料与减震技术应用

抗震优化应融合新材料与智能构件技术,如采用高延性混凝土、自修复材料与高强钢筋等提升结构本体性能。引入粘滞阻尼器、隔震支座与滑移连 接器等消能减震装置,在关键节点处建立能量耗散通道,降低结构受力集中风险。构件工厂化预制与模块化装配方式也有助于结构标准化与震后快速修复能力的提升。这种集“高性能材料—被动减震—主动响应”于一体的设计理念,正逐步成为水利抗震结构的优化发展方向[3]。

(三)建立全过程抗震设计与运行监测机制

抗震设计不应止步于图纸与仿真层面,还需贯穿建设全周期。通过设置嵌入式应力应变监测装置、坝体加速度记录器与闸门振动传感器,实时采集结构运行状态数据,形成动态安全评估机制。构建基于AI 分析与大数据诊断的智能运维平台,实现震后结构状态快速评估与应急响应预案联动,提升水利枢纽对极端事件的快速恢复与运营保障能力。长期运行中,还应设立数据比对与演化分析机制,动态更新抗震模型与响应阈值,增强工程全寿命周期内的适应性与前瞻性控制能力。

结语

水利枢纽结构作为应对地震灾害的重要防线,其抗震性能直接决定工程整体安全性与灾后恢复能力。本文从结构体系响应规律出发,剖析了坝体、闸墩等关键部位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机制与破坏路径,并结合新材料、新技术与新分析方法,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可行性的抗震优化策略。研究表明,构建基于多维动力分析、构造细化控制与运行监测一体化的设计体系,是实现水利枢纽从“抗震安全”向“抗震韧性”转变的关键路径。未来在工程实践中,仍需加强跨专业协同,推动标准完善与平台建设,逐步形成科学、系统、可持续的抗震设计与管理框架,为国家重大水利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建军. 水利枢纽抗震设计方法与实践研究[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3, 21(6): 57-62.

[2] 陈晓宇. 基于动力分析的混凝土重力坝抗震性能优化探析[J]. 水利技术与应用, 024, 2(2): 3-37.

[3] 郑宏伟. 水利工程结构地震响应及其抗震加固技术[J]. 岩土与基础工程, 2023, 29(5): 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