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困老人集中供养服务的优化策略
刘晋廷
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贵阳 550000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特困老人的集中供养问题日益凸显。如何优化特困老人集中供养服务,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探讨了特困老人集中供养服务的开展意义,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优化特困老人集中供养服务模式,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特困老人;集中供养服务;策略
引言:
特困老人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其生活状况直接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人文关怀。集中供养作为一种有效的养老方式,对于解决特困老人养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特困老人集中供养服务在政策执行、设施建设、服务内容、医疗保障及安全管理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因此,优化特困老人集中供养服务,是提升老年人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1.特困老人集中供养服务的开展意义
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特困老人集中供养服务的开展,不仅是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工作,更是体现社会文明进步、人文关怀的重要标志。具体而言,特困老人集中供养服务的开展,是对老年人尊严与权益的尊重与保障。对于那些因年老体弱、经济困难等原因无法自理的老人而言,集中供养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使他们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从而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另外,该服务的开展有助于缓解家庭养老压力,促进社会和谐。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许多家庭面临着“4-2-1”甚至“8-4-2-1”的家庭结构,子女在照顾老人的同时,还要承担工作和家庭的多重压力。特困老人集中供养服务的开展,能够有效减轻家庭负担,使子女能够更加专注于工作和家庭,同时也避免了因老人照顾问题而引发的家庭矛盾和社会问题,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再者,特困老人集中供养服务的开展,是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举措。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提升服务质量,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模式,能够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促进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更有利于推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整体进步。综上所述,特困老人集中供养服务的开展,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人文价值,它不仅是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
2.特困老人集中供养服务的优化策略
2.1政策保障与制度建设
为了提升特困老人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感,政策保障与制度建设尤为关键。相关部门应加快完善关于特困老人集中供养服务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家庭及个人的责任与义务。可通过立法形式,确保特困老人集中供养服务的合法性和规范性,为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政府应加大对特困老人集中供养服务的财政投入,提高补助标准,确保供养机构有足够的资金用于设施改造、人员培训、服务提升等方面。同时,出台税收减免、用地优惠等政策措施,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特困老人集中供养领域,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供给体系。另外,建立健全特困老年人救助供养制度,明确救助对象、救助标准、救助程序等,确保符合条件的特困老人能够及时获得集中供养服务。对于有集中供养意愿但生活不能自理的特困老人,应优先安排入住供养机构,并提供必要的护理和康复服务。最后,建立健全特困老人集中供养服务的监管机制,加强对供养机构的日常监管和定期检查,确保其依法依规运营。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供养机构的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等进行全面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对于存在问题的供养机构,要依法依规进行处理,确保特困老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1]。
2.2设施建设与改造
在推进特困老人集中供养服务的过程中,设施建设与改造是提升服务质量、改善老人居住环境的关键环节。相关部门应明确特困老人集中供养设施的建设标准,确保所有设施均达到安全、舒适、无障碍的基本要求,包括建筑结构稳固、消防设施完善、紧急疏散通道畅通无阻等,以及针对老年人特点设计的适老化设施,如防滑地板、扶手、紧急呼叫系统等。同时,针对现有设施存在的老旧、功能不全等问题,应加大资金投入,实施全面的改造升级工程,包括房屋结构加固、内部装修更新、设施设备升级等,以提升整体居住环境和服务水平。同时,注重节能环保,采用绿色建材和技术,减少能耗和污染。在设施建设与改造过程中,应注重功能布局的优化和多元需求的满足,除了基本的居住空间外,还应设置公共活动区域、康复理疗室、图书阅览室、亲情聊天室等功能区域,为老人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和社交空间。同时,考虑到不同老人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设施和环境。设施建设与改造完成后,应建立完善的后期维护机制,确保设施的长期完好和正常运行,包括定期检查设施设备的安全性和完好性、及时维修损坏部分、定期清洁保养等。同时,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维护意识和技能水平[2]。
2.3服务提升与个性化关怀
在特困老人集中供养服务的持续改进中,服务质量的提升与个性化关怀的深化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为了确保特困老人得到高质量的服务,首要任务是强化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包括护理技能、心理健康、急救知识等多方面的培训,以提升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建立服务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对服务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确保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另外,特困老人在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多样化的需求,因此,提供个性化关怀显得尤为重要。服务提供者应深入了解每位老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健康状况及心理需求,建立个人档案,并据此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方案。例如,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定制化的护理计划,为爱好阅读的老人提供丰富的书籍资源,为心理孤独的老人提供心理疏导和陪伴服务等。最后,在集中供养环境中,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对于提升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服务提供者应注重环境布置的细节,如摆放绿植、设置文化墙、播放舒缓音乐等,以营造家的感觉。同时,鼓励老人参与集体活动,如手工制作、唱歌跳舞、节日庆祝等,增强他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升归属感和幸福感[3]。
2.4医养结合与健康管理
面对特困老人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实施医养结合与强化健康管理已成为集中供养服务优化的关键路径。相关部门应推动医疗与养老服务的深度融合,构建集医疗、康复、护理、养老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在集中供养机构内设立医疗服务站或与周边医疗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为老人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同时,引入专业医疗团队,包括全科医生、护士、康复师等,为老人提供定期健康检查、疾病诊治、康复训练和健康咨询等全方位医疗服务。健康管理是医养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建立完善的健康管理制度,为每位老人建立健康档案,记录其身体状况、疾病史、用药情况等关键信息。基于健康档案,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计划,包括饮食指导、运动建议、心理干预等,帮助老人改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发生。此外,加强健康教育,提升老人及其家属的健康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老人身心健康。针对特困老人可能面临的突发疾病和紧急情况,应建立健全应急救治机制,制定详尽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救援队伍组成、急救设备配置等关键要素。同时,加强应急演练和培训,提升服务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
2.5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
在特困老人集中供养服务中,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是确保老人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和谐稳定环境的核心任务。相关部门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管理的职责分工、工作流程、应急预案等内容。制度应涵盖消防安全、食品安全、日常安全巡查、突发事件处置等多个方面,确保各项安全措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加强制度宣传与培训,提高服务人员及老人的安全意识与防范能力,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集中供养机构进行全面细致的安全隐患排查,包括消防设施、用电安全、食品安全、居住环境等方面。对于发现的安全隐患,应立即制定整改措施并跟踪落实,确保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同时,建立安全隐患举报与奖励机制,鼓励服务人员及老人积极参与安全管理,共同维护安全环境。针对特困老人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如疾病突发、意外伤害、自然灾害等,应制定详尽的风险防范预案与应急准备方案,明确各类风险的识别、评估、应对与恢复等流程,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处置。同时,加强应急演练与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与协同作战能力,确保老人生命安全得到最大程度保障[5]。
结语:
总而言之,优化特困老人集中供养服务模式,是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满足老人生活需求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健全政策保障、完善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实施医养结合及加强安全管理等措施,有效提升特困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未来,应继续探索创新服务模式和管理机制,推动特困老人集中供养服务向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驭尧.集中供养更安心社工服务送上门[N].人民日报,2023-07-31(012).
[2]赖皓阳.优先保障“养老”用地指标[N].烟台日报,2023-12-29(003).
[3]重庆南川区:以公办养老机构国企化改革为引擎探索“四化”破解“四难”促发展[J].社会福利,2022,(05):25-26.
[4]张伟涛.让特困老人生活无忧[N].中国社会报,2024-05-14(001).
[5]祝闯.让特困老人多了一份守护[N].中国社会报,2024-02-2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