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立足教材以微专题形式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作者

莫海燕

湛江市坡头区第一中学 524057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数学教学目标正从知识的传授向能力的培养转变。《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明确提出,数学课程要着眼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种转向不仅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面临教材内容线性分布与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之间的矛盾。传统的“章节推进式”教学模式容易造成知识的碎片化与孤立化,难以满足核心素养培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需求。为此,本文尝试以“微专题”的形式整合教材资源,以问题为导向,将相关内容模块化、情境化、项目化,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数学建模与应用能力,服务于高考核心能力考查目标。

一、立足教材,挖掘微专题的育人价值

1.1 教材是核心素养落实的起点

教材承载着国家课程标准的精神,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平台。数学教材不仅提供了知识体系的逻辑序列,也隐含着对学生能力发展的层级引导。立足教材进行微专题设计,意味着在不脱离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基础上,激活教材内在的联系性与延展性。例如,函数单元中“变化与对应”的思想可衍生出多个微专题,如“经济现象中的函数模型”“疫情传播与函数变化”等,从教材知识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跨情境的思维迁移。微专题的选题应紧密结合高考常考板块,如函数与导数、三角函数、数列、概率与统计、立体几何等,确保教学活动既贴合素养要求,又服务于高考评价体系。

1.2 微专题实现教材内容的深度转化

微专题教学强调以“一个问题”为核心整合多个知识点,打破章节壁垒,促进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深度理解。教材中的知识往往以静态呈现,而微专题通过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考,将知识动态化、系统化。例如,“几何与解三角形问题”微专题,可以整合平面几何、空间几何、三角函数、解三角形等内容,例如:在△ABC 中,角 A,B,C 的对边分别为 a,b,c,且 sinB+sin(A-C)=cosC∘ 。(1)求角 A;(2)若 a=23 ,求△ABC 面积的最大值.利用边角转化,最值问题与不等式相结合等从而在实践中实现知识的跨章节融合与综合运用。

二、微专题设计的策略与实施路径

2.1 确定核心主题,回应学生真实需求

微专题的设定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基础,结合教学重难点与社会现实,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在讲解统计与概率内容时,可设计“独立性检验为载体及其应用”的微专题,引导学生运用数据处理、分布分析等方法,提升其数据素养与建模能力。例如;2025 全国一卷:研究疾病与超声波检查结果关系的独立性检验;与“正态分布”“期望值”“排列组合”等高频考点结合,通过与现实生活的连接,增强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和内在驱动力。

2.2 构建知识网络,强化数学思维训练

微专题教学强调“以点带面”,不仅要解决具体问题,更要通过问题牵引出相关知识点的联系与逻辑。教师应围绕微专题问题,搭建“知识网络图”,明确所需知识的横向整合与纵向深化路径。例如,探究“赛事类的分布列及期望方差”的微专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分布列的构建,计算各得分情况的概率,进而求出数学期望等内容,同时训练其抽象、推理与归纳能力,有效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选题定位→高考导向分析→情境设计 $$ 知识整合→学生活动 $$ 表达评估→反思调整】

三、微专题教学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促进作用

3.1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建模能力

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能在复杂情境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合理建模。微专题正是提供了这样的训练平台。通过围绕真实问题的情境设计,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提出问题。如在“城市交通优化方案”微专题中,学生需收集交通流量数据,分析早晚高峰的拥堵规律,构建线性函数或分段函数模型并提出改进策略。这种基于真实场景的建模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敏感性与数学抽象能力,也符合高考“情境问题解决”能力的核心要求。

3.2 提升学生的抽象与推理素养

抽象能力和逻辑推理是数学核心素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微专题通过具体情境到抽象模型的构建路径,帮助学生提升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能力。例如在“平面向量的运算”专题中,学生需将复杂的受力结构抽象成几何模型,并借助物理中的有关模型或借助与数的运算类比,如借助位移的合成引出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平面几何与三角函数推导受力平衡关系。整个过程中,学生要不断进行数形结合来假设、推导和验证,从而不断强化其类比、归纳,抽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直观想象能力等数学核心素养。

总结:微专题教学作为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内容整合、情境创设与任务驱动,有效推动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它突破了传统教学的线性结构,使知识教学更具整体性、探究性与实践性。特别是在高考评价体系不断优化背景下,微专题的设计与实施不仅提升了学生学科能力,也增强了其应试应变与创新应用的综合素质。未来的数学课堂应进一步拓展微专题的应用范围,完善教学评价机制,真正实现以素养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具有数学眼光、科学思维与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学生。

参考文献

[1]刘春云.数学核心素养下高中生平面解析几何学习现状及策略研究[D].济南大学,2023.DOI:10.27166/d.cnki.gsdcc.2023.001079.

[2]邓玉丽.基于几何画板发展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D].西南大学,2022.DOI:10.27684/d.cnki.gxndx.2022.003730.

[3]王真.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高三复习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20.DOI:10.27684/d.cnki.gxndx.2020.001376.